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魏仁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魏仁浦字道济, 卫州汲人。幼孤贫, 母为假黄缣制暑服, 仁浦年十三, 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 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 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 辞母诣洛阳, 济河沉衣中流, 誓曰:“不贵达, 不复渡此!”晋末, 隶枢密院为小史, 任职端谨, 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 会契丹主殂于真定, 仁浦得脱归。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谨厚, 善书计, 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 不愿事之, 遂遁去。重威遣骑追之, 不及。汉祖起太原, 次巩县, 仁浦迎谒道左, 即补旧职。乾佑末, 隐帝用武德使李邺等谋, 诛大臣杨邠、史弘肇等, 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 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 与殷谋, 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 召仁浦入计, 且示以诏曰:“朝廷将杀我, 我死不惧, 独不念麾下将士乎?”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 有功朝廷, 君上信谗, 图害忠良, 虽欲割心自明, 奚可得也, 事将奈何。今诏始下, 外无知者, 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 激其怒心, 非徒自免, 亦可为杨、史雪冤。”周祖纳其言, 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 遂长驱渡河。及即位, 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 令检簿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 校簿无差, 周祖尤倚重焉。周祖大渐, 谓世宗曰:“李洪义长兴节镇, 魏仁浦无遣违禁密。”世宗即位, 欲命仁浦为相, 议者以其不由科第, 世宗曰:“古人为宰相者, 岂尽由科第耶?”遂决意用之。宋初, 进位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宴, 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 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 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 中途遇疾。还, 至梁侯驿卒, 年五十九, 赠侍中。仁浦性宽厚, 接士大夫有礼, 务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 延徽与仁浦并居, 欲并其第, 屡谮仁浦, 几至不测, 及周祖入汴, 有擒廷徽授仁浦者, 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 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B.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C.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
        D.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淮南之役获贼兵数千人/仁浦从容上言俾隶/诸军军中/无滥杀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缣谓双丝织的微带黄色的细绢;古人用黄缣缝制夏衣。
        B.诏, 是指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禁密犹禁近, 指宫中官署;又指宫廷秘密, 本文取此义。
        D.太祖为庙号, 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仁浦家境贫苦, 早熟懂事。母亲为他借贷制衣, 他深受感动, 外出立下重誓, 如不能富贵显达, 就不渡河回家乡。
        B魏仁浦临危不惧, 施计解困。面对后周太祖的恐惧, 他设谋巧改诏书, 激发军中将士怒气, 帮助后周太祖化解�;�。
        C魏仁浦深受倚重, 获有特权。他谙熟所辖各州军中事务, 获得后周太祖信任, 特许不受宫规禁令约束随时入宫觐见。
        D.魏仁浦以德报怨, 保全他人。他为官不公报私仇, 还能尽力保全仇人;曾向后周世宗进言, 善待战俘, 不滥杀无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手疏于纸, 校簿无差, 周祖尤倚重焉。
        (2)欲并其第, 屡谮仁浦, 几至不测。
        14.魏仁浦因何事流泪?有结果吗?请简要说明。
         
         
         
         
        答案:
        10. A(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 仁浦力救之, 全活者众。淮南之役, 获贼兵数千人, 仁浦从容上言, 俾隶诸军, 军中无滥杀者。)
        11. C(据原文“魏仁浦无遣违禁密”, 意为“魏仁浦不要外遣离开宫中官署”, 故取前义。)
        12. C【“魏仁浦无遣违禁密”, 是后周太祖临终告后周世宗, 将魏仁浦留宫中重用, “不要外遣离开宫中官署”, 说“不受宫规禁令约束随时入宫觐见”, 偏误。(说明:此处选用同一考点, 有训练意味, 提示高一学生善读, 能打通关节;也降低了难度)】
        13.(1)(魏仁浦)于是手书奏疏在纸上, 审核名册没有差漏, 后周太祖特别倚重他。
        (2)(贾延徽)想要吞并他的宅第, 多次诬陷仁浦, 仁浦差点遭到意外不幸。
        14.因母亲为他告贷制衣而流泪, 结果是实现了富贵显达的誓言。
         
         
         
        【参考译文】
        魏仁浦字道济, 卫州汲县人。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为他借来黄缣缝制夏衣, 当时仁浦十三岁, 感叹说:“为人子不能够供养母亲, 反让慈母求告借贷来给我衣穿, 我能安心吗?”因而情绪激动流下眼泪。告别母亲前往洛阳, 渡过黄河时把衣服沉入河水, 发誓说:“如果不能富贵显达, 不再渡过此河!”后晋(出帝石重贵)末年, (仁浦在)隶属枢密院做小礼官, 任职正直谨慎, 同辈中人比不上他。契丹入侵中原, 仁浦随众人往北迁徙。适逢契丹君主死在真定(殂cú自死亡), 仁浦得以脱身归来。北魏统帅杜重威平素知道仁浦谨慎厚道, 擅长文书和筹算, 想留他补任帐前职务。仁浦因为杜重威是降将, 不愿事奉他, 就逃脱了。杜重威派骑兵追赶他, 没追上。后汉高祖(刘暠)在太原起兵, 驻扎巩县, 仁浦在道旁迎接, 后汉高祖当即补授他原职。乾佑末年, 后汉隐帝(刘承祐)行使武德让李邺等人密谋, 诛杀大臣杨邠(bīn)、史弘肇等人, 密令澶州元帅李洪义杀掉骑将王殷, 命令郭崇杀害后周太祖(郭威)。李洪义明知事情不能成功, 与王殷谋划, 派遣副使陈光穗携带诏书给后周太祖看。后周太祖害怕, 召仁浦入府计议, 并且把诏书给他看, 说:“朝廷要杀我, 我死不怕, 只是不为部下将士着想吗?”仁浦说:“侍中您掌握强大军队统辖重要藩镇, 对朝廷有功, 君上听信谗言, 图谋杀害忠良, 即使想要袒心表明忠诫, 怎么能做到呢, 事情又将如何办。现在诏书刚发下, 外面没有人知晓, 不如拿将杀尽将士为名义修改诏书, 激起将士的愤怒之心, 不只是改变, 免去自己的灾祸, 还可以为杨邠、史弘肇洗雪冤屈。”后周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 改动诏书给诸将看。大家又害怕又愤怒, 于是向远方挺进渡过黄河。到后周太祖即位, 任用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后周太祖曾问仁浦各州屯兵的数量和将校姓名, 命令翻阅名册查看。仁浦说:“我能够记得。”于是手书奏疏在纸上, 审核名册没有差漏, 后周太祖特别倚重他。后周太祖病危, 对后周世宗说:“李洪义久任节度使, 魏仁浦则不要外遣离开宫中官署。”后周世宗即位, 想要任命仁浦为宰相, 议者认为他不是出自科第, 后周世宗(郭威养子郭荣, 即郭威之妻柴氏之侄柴荣)说:“古人中做宰相的, 都是出自科第吗?”于是决意任用他。北宋(赵匡胤)初年, (仁浦)升官位为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天宴会, 宋太祖悄悄对仁浦说:“我想亲自出征太原, 怎么样?”仁浦说:“想要快速则不及, 请陛下慎重。”(魏仁浦)跟从出征太原, 中途患病。返回途中, 到达梁侯驿去世, 享年五十九岁, 赠侍中。仁浦性情宽厚, 接待士大夫颇有礼节, 一定以仁德回报仇怨。后汉隐帝宠信作坊使贾延徽, 贾延徽与仁浦比邻而居, 想要吞并他的宅第, 多次诬陷(谮zèn)仁浦, 仁浦差点遭到意外不幸。等到后周太祖进入汴京, 有人擒拿贾延徽交给仁浦, 仁浦推辞说:“趁战乱来报私怨, 不忍心这样做啊。”尽力保全了贾延徽。当时舆论称他是有德行的人。后周世宗朝中有触犯皇上定了死罪的近侍, 仁浦尽力救助他们, (被他)保全性命的人很多。征伐淮南的战役, 俘获贼兵数千人, 仁浦从容向皇上进言, 使(俾bǐ)他们隶属各军, 军队里没有滥杀无辜的情形。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陶弼传》(二)《宋史·燕达传》(二)
        《宋史·唐震传》(二)《宋史·侯可传》(二)
        《宋史·李璧传》《宋史·英宗传》
        《宋史·杨业传》(二)《宋史·查道传》(二)
        《宋史·王阮传》(二)《宋史·荆嗣传》
        《宋史·王涣之传》《宋史·杨万里传》(二)
        《宋史·夏守赟传》《宋史·文天祥传》(三)
        《宋史·李肃之传》《宋史·范讽微博橙子辅导》
        《宋史·凌策传》(二)《宋史·曹辅传》(二)
        《宋史·马仁瑀传》(二)《宋史·曹彬传》(二)
        《宋史·赵振传》《宋史·李道传》
        《宋史·张观传》《宋史·曹辅传》
        《宋史·杨察传》(二)《宋史·韩琦传》(二)
        《宋史·蔡抗传》《宋史·张昭传》
        《宋史·曹修古传》(二)《宋史·沈括传》(二)
        《宋史·曹翰传》(二)《宋史·沈伦传》
        《宋史·赵师民传》《宋史·文天祥传》(二)
        《宋史·郭永传》(二)《宋史·欧阳修传》(三)
        《宋史·辛弃疾传》(四)《宋史·赵逢传》
        《宋史·孟珙传》(二)《宋史·朱熹传》(三)
        《宋史·徐鹿卿传》(三)《宋史·乐黄目传》
        《宋史·廖刚传》(二)《宋史·何灌传》(二)
        《宋史·王举正传》(二)《宋史·辛弃疾传》(三)
        《宋史·富弼传》(二)《宋史·李沆传》(二)
        《宋史·王安石传》(四)《宋史·宋湜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