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小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 何哉?竹本固, 固以树德;竹性直, 直以立身;竹心空, 空以体道;竹节贞, 贞以立志。夫如是,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 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授校书郎, 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 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见丛竹于斯, 枝叶殄瘁①, 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 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 他人假居, 由是筐篚②者斩焉, 彗帚③者刈焉, 刑余之材, 长无寻④焉, 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而见贱俗人之目, 剪弃若是, 本性犹存。乃除粪壤, 疏其间, 不终日而毕。于是, 日出有清阴, 风来有清声。依依然, 欣欣然, 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 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 而人爱惜之, 封植之, 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 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 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 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 书于亭之壁, 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 方形的叫“筐”, 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竹本固 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 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留给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明日, 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 唯用贤者异之。 5.作者以竹喻贤人, 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 3.B 4.(1)第二天, 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 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 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5.文章末段, 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 阐述了“贤不能自异, 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 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 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 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译文】 竹子像贤人, 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 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 君子看见它的根, 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 直是为了站住身体, 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 就想到要正直无私, 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 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 君子看见它的心, 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 坚定是为了立志, 君子看见它的节, 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 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 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 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 君子都喜欢种竹, 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 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 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 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 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 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 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枝叶凋敞, 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 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 别人借住在这里, 从那时起, 做筐篓的人来砍, 做扫帚的人也来砍, 砍伐剩下的竹子, 长的已不到八尺, 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 长得繁盛茂密, 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 这些竹子, 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 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 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 给竹子施加肥料, 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 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 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 风来有清声, 随风依依, 生机盎然, 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叹�。≈褡�, 不过是一种植物, 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 人们就爱惜它, 培植它, 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 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 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 要靠人来加以区别, 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 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 写了这篇《养竹记》, 书写在东亭的壁上, 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 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