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循吉 况侯抑中官 (明)杨循吉 苏州, 古大郡也, 守牧非名公不授, 载见前闻。自入我朝, 乃得况公钟焉。 公本江西人, 实姓黄氏。初以小吏给役礼部, 司僚每有事白堂上, 必引公与俱, 有所顾问, 则回询于公以答。尚书吕公震奇之, 因荐为仪制主事。 仁宗宾天, 宣宗在南京, 当遣礼官一人迎驾。众皆惮行。吕尚书以公就命, 公挺然出曰:“是固非我不可!”铺马驰七昼夜至南京。驾发, 公纱帽直领芒鞋, 步扶版轿行千余里, 不辞其劳。宣宗怜之, 敕令就骑。每至顿次, 则已先谒道左。宣宗由是知其忠勤可用。 时承平岁久, 中使时出四方, 络绎不绝, 采宝干办之类名色甚多。如苏州一处, 恒有五六人居焉, 曰来内官、罗太监尤久。或织造, 或采促织, 或买禽鸟花木, 皆倚以剥。郡佐、县正少忤, 则加捶挞, 虽太守亦时诃责不贷也。其他经过内宦尤横, 至缚同知[注]卧于驿边水次, 鞭笞他官, 动至五六十以为常矣。 会知府缺, 杨文贞荐公知苏州。有内官难治, 乃请赐敕书以行。下车之日, 首谒一势阉于驿, 拜下, 不答, 敛揖起云:“老太监固不喜拜, 且长揖。”既乃就坐, 与之抗论。毕出, 麾僚属先上马入城, 而己御轿押其后。由是, 内官至苏皆不得挞郡县之吏矣。 来内官以事杖吴县主簿吴清。况闻之, 径往执其两手, 怒数曰:“汝何得打吾主簿?县中不要办事, 只干汝一头事乎?”来惧, 谢为设食而止。于是终况公之时十余年间, 未尝罹内官之患也。 然况公为政, 特尚严峻, 故时有以轻罪而杖死者。御史某巡按在苏, 况适过交衢中, 拱手而过, 不下轿径去。人乃衔之, 竞以为谤, 故久抑遏不迁。至九年复为留守, 卒官。然苏州至今, 风俗淳良, 则皆其变之也。至于减三分粮, 则其惠泽之在人者不小也。然其初非吕尚书之荐、宣庙之知, 则安得如是?而九年之间, 使不满而他徙, 则其政未必告成若此也。 (节选自《吴中故语》, 有删改) 【注】 同知:知府的副职。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至顿次, 则已先谒道左 次:驻地 B.麾僚属先上马入城 麾:指挥 C.径往执其两手, 怒数曰 数:指责 D.未尝罹内官之患也 罹:远离 D [罹:遭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引公与俱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乃请赐敕书以行今君乃亡赵走燕
C.来内官以事杖吴县主簿吴清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拱手而过, 不下轿径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C项, 均为介词, 表原因。A项, 介词, 跟/连词, 和。B项, 副词, 就/副词, 竟然。D项, 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递进。]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去世后, 况钟受命到南京迎接宣宗, 归途中, 他尽职尽责, 不辞劳苦, 让宣宗认识到他的忠勤可用。
B.为解决苏州长期存在的内官横行问题, 况钟任职伊始便到势力很大的太监家中拜访, 借机打击内官的嚣张气焰。
C.来内官因事杖打了况钟下属吴清, 况钟亲自前往, 对其怒斥, 来内官惧怕况钟的强硬, 便为此赔礼道歉。
D.文章褒扬了况钟对抗横行不法的内官的刚直行为, 也并未隐讳他在执政以及为人方面的不足之处。
B [并非“到势力很大的太监家中拜访”, 而是在驿站。]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尚书吕公震奇之, 因荐为仪制主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佐、县正少忤, 则加捶挞, 虽太守亦时诃责不贷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尚书吕震因此认为他才能出众, 于是推荐(他)做了仪制主事。
(2)郡佐、县正稍微违背他们的心意, 他们就加以杖击、鞭打, 即使太守也时�;嵩獬庠鸲槐豢硭�。
【参考译文】
苏州是自古以来的大郡, 太守往往非名士不能担任, 这些在前人的记载中都有记录。等到了我朝, 就由况钟担任。
况公本是江西人, 实际上姓黄。当初以小吏的身份在礼部当差, 分管官员每当有事需到堂上汇报, 必带着他与自己一起前往, 如上司有所询问, 就回身向况钟询问后再做回答。尚书吕震因此认为他才能出众, 于是推荐(他)做了仪制主事。
仁宗驾崩, 宣宗在南京, 应当派遣一个礼官前去迎驾。众人都怕前行。吕尚书任用况钟赴命, 况钟挺身而出说:“这本来就非我不可!”于是他骑着驿马奔驰了七个昼夜到达南京。皇上的车驾出发后, 况钟戴纱帽穿直领踏芒鞋, 手扶版轿步行上千里地, 不辞劳苦。宣宗怜惜他, 下令让他骑马。每当到驻扎地, 他总是提前到道路边恭迎皇上, 宣宗因此了解到他的忠勤可用。
当时社会太平已久, 太监时常到全国各地, 络绎不绝, 采集宝物、办理公事等名目很多。像苏州这一个地方, 就总有五六人在那里, 其中来内官、罗太监待的时间尤其长, 他们有时负责督管丝织染业, 有时负责给主上征收蟋蟀, 有时也负责买禽鸟花木, 都借机来盘剥百姓。郡佐、县正稍微违背他们的心意, 他们就加以杖击、鞭打, 即使太守也时�;嵩馐艹庠鸲槐豢硭�。其他经过的内宦更加蛮横, 甚至将知府的副职捆缚后扔在驿站的水边, 鞭打其他官员, 动辄五六十下习以为�!�
恰逢当地知府缺值, 杨文贞就推荐况钟去担任苏州知府。因为当地有太监而难以治理, 于是况钟就请皇上赐予敕书然后上任。到任之时, 他先在驿站拜访了一个有权势的太监, 况钟对其行下拜礼, 而太监竟然不予搭理, 于是况钟起身对其作了个揖说:“老太监本来就不喜欢被拜, 那姑且做个长揖。”然后就坐在座位上, 和太监相对而论。说完后出来, 指挥自己的手下在前骑马入城, 而自己坐轿在后面压阵。从此后, 到苏州的内官都不敢再责打当地的官吏。
来内官因某事杖打了吴县主簿吴清。况钟听说后, 径直前往抓住他的两只手, 愤怒地指责他说:“你怎么能打我的主簿?县中不要办其他的事了, 只干你这一边的事吗?”来内官很害怕, 为此设席道歉事情才算完。因为这件事在况钟执政十余年的时间里, 再也没有遭受内官的祸患。
然而况钟为政, 过于崇尚严苛冷峻, 所以时常有人因为小罪过而被杖刑打死的。御史某在苏州巡视, 况钟碰巧经过大道与他相遇, 况钟对他只是拱拱手而已, 没有下轿径直走了。很多人于是对他心怀不满, 竞相借此说他的坏话, 他因此长期被压制不能得到升迁。以至九年中一直在苏州做太守, 最终死在这个官职上。然而苏州至今, 风俗淳朴, 都是在他治理下形成的。至于减少三分粮赋, 那他对当地百姓的惠泽确实不小。然而他当初如果没有吕尚书的推荐、宣宗的赏识, 怎能像这样?而九年之间, 假如任期不满就迁往他处, 那么他对苏州的治理未必会像现在这么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