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元史·宋子贞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元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宋子贞, 字周臣, 潞州长子人生。性敏悟好学, 工词赋。弱冠, 领荐书试礼部, 与族兄知柔同补太学生, 俱有名于时, 人以大小宋称之。
        金末, 潞州乱, 子贞走赵、魏间。宋将彭义斌守大名, 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 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 招置幕府, 用为详议官, 兼提举学�!O仁�, 实每令人请事于朝, 托近倚奏决, 不经中书, 因与丞相耶律楚材有违言。子贞至, 劝实致礼丞相, 通殷勤, 凡奏请, 必先咨禀。丞相喜, 自是交欢无间, 实因此益委信子贞。太宗四年, 实戍黄陵, 金人悉力来攻。与战不利, 敌劳颇张, 曹、濮以南皆震。有自敌中逃归者, 言金兵且大至, 人情汹惧。子贞请于实, 斩扬言者首以令诸城, 境内乃安。
        汴梁既下, 饥民北徙, 俄殍盈道。子贞多方赈救, 全活者万余人。金士之流寓者, 悉引见周给, 且荐用之。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等于羁旅, 与之同列。四方之士闻风而至, 故东平一时人材多于他镇。
            七年, 太宗命子贞为行台右司郎中。中原略定, 事多草创。行台所统五十余城, 州县之官或擢自将校, 或起由民伍, 率昧于从政。甚者专以掊克秉敛为能, 官吏相与为贫私以病民。子贞仿前代观察采访之制, 命官分三道纠察官吏, 立为程式, 与为期会, 黜贪惰, 奖廉勤, 官府始有纪纲, 民得苏息。东平将校, 占民为部由户, 谓之脚寨, 擅其赋役, 凡四百所。子贞请罢归州县。实初难之, 子贞力言乃听, 人以为便。实卒, 子忠济袭爵, 尤敬子贞。请于朝, 授参议东平路事, 兼提举太常礼乐。子贞作新庙学, 延前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 招致生徒几百人, 出粟赡之, 俾习经艺。每季程试, 必亲临之。齐鲁儒风, 为之一变。
            岁己未, 世祖南伐, 召子贞至祺, 问以方略。对曰:“本朝威武有余, 仁德未洽。所以拒命者, 特畏死尔, 若投降者不杀, 胁从者勿治, 则宋之郡邑, 可传檄而定也。”世祖善其言。中统元年, 授益都路宣抚使。未几, 入觐, 拜右三部尚书。时新立省部, 典章制度, 多子贞裁定。李璮叛, 据济南, 诏子贞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子贞单骑至济南, 观璮形势, 因说丞相史天泽曰:“璮拥众东来, 坐守孤城。宜增筑外城, 防其奔突, 彼粮尽援绝, 不攻自破矣。”议与天泽合, 遂擒璮。又请建国学教胄子, 敕州郡提学课试诸生, 三年—贡举。有旨命中书次第施行之。帝颇悔用子贞晚。
            三年十一月, 恳辞, 乃得请。特敕中书, 凡有大事, 即其家访问。子贞私居, 每闻朝廷事不便, 必封疏上奏, 爱君忧国, 不以进退异其心。卒年八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官吏相与为贪私以病民    �。嚎雍�
          B.延前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        延:邀请
          C.俾习经艺    俾:使
          D.特畏死尔        特:特别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宋子贞有治国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实初难之, 子贞力言乃听    ②子贞仿前代观察采访之制
          ③立为程式, 与为期会, 黜贪惰, 奖廉勤 ④时新立省部, 典章制度, 多子贞裁定
          ⑤子贞单骑至济南, 观璮形势  ⑥有旨命中书次第施行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子贞很有才学。他成年后就被举荐进了礼部, 并和族兄一起被称为大、小宋;省部刚刚建立时, 他还参与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
          B.宋子贞很受元世祖的信任。元世祖南伐时, 就听取了宋子贞的建议;宋子贞辞官后, 世祖命令中书省有大事即向宋子贞请教。
          C.宋子贞很重视教育。他曾建立新庙学, 招收的学生有几百人, 让他们学习经艺;后来他又请求建立国学, 还规定了考试和人才举荐制度。
          D.宋子贞很有军事才能。李璮反叛, 他劝说丞相史天泽在济南城外加建外城, 围困李璮, 最终擒获了李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台所统五十余城, 州县之官或擢自将校, 或起由民伍, 率昧于从政。
        (2)若投降者不杀, 胁从者勿治, 则宋之郡邑, 可传檄而定也。

         

        答案:

        4.D(3分)(特:只是)
        5.B(3分)(①是说严实听从了宋子贞的建议, ⑤是说宋子贞有勇有谋)
        6.A(3分)(“被举荐进了礼部”错误, 原文是受举荐参加礼部会试)
        7.(10分)(1)行台所统辖的五十多个城池, 州县的官吏有的是从将校中选拔的, 有的来自民间, 对于处理政事大多都很无知。(“统”“擢” “昧”各1分, 大意2分)
        (2)如果对投降的人不杀, 对胁从的人不问罪, 那么一纸檄文传下去, 宋的郡县就可以平定。(“治”“传檄”“定”各1分, 大意2分)

        译文:

        宋子贞字周臣, 是潞州长子人。他生性聪明好学, 擅长填词作赋。二十岁受举荐参加礼部会试, 与同宗族兄长宋知柔一同补为太学生, 在当时都很有名, 人们用大、小宋来称呼他们。
        金末, 潞州叛乱, 宋子贞逃亡到赵、魏之间。宋将彭义斌防守大名, 征召宋子贞做安抚司计议官。彭义斌去世, 宋子贞率领属下归附东平行台严实。严实一向听闻他的名声, 招来安置在幕府, 任命他做详议官, 兼任提举学�!U庵�, 严实每次命人向朝中奏请事情, 总是托近侍奏请皇上, 不经过中书, 因此与丞相耶律楚材关系不和。宋子贞到了以后, 劝说严实向丞相表示礼节, 通友好之意, 凡是奏请, 一定先向丞相咨询禀告。丞相非常高兴, 从此交好亲密无间, 严实因此更加倚重信任子贞。太宗四年, 严实戍守黄陵, 金人全力来攻。元军与他们交战不利, 敌人的气势高涨, 曹州、濮州以南各城都非�?志�。有从敌人阵前逃回来的人, 说金兵将大规模到了, 人心惶惶。子贞向严实请求, 斩扬言者的头以命令各城, 境内才安定下来。汴州、梁州已经攻下, 饥民向北迁移, 饿死的人充满道路。子贞多方救济, 活下来的人有一万多。金流落他乡的有才能的人, 全部引见周济, 并且推荐任用。提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等人于羁旅之中, 与他同朝做官。四面八方有才能的人闻风而至, 故东平人材一时之间多于别的镇。
        七年, 太宗封宋子贞为刑台右司郎中。中原大略平定, 事情大多刚刚开始, 行台所统辖的五十多个城池, 州县的官吏有的是从将校中选拔的, 有的来自民间, 对于处理政事大多都很无知。甚至有人专门以搜刮民财为能, 官吏相互勾结贪图私利来坑害百姓。宋子贞仿照前朝观察采访的制度, 派官员通过三种途径纠察官吏, 定下规章, 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政令, 罢黜贪赃懒惰的官吏, 奖励廉洁勤恳的官吏, 于是官府才有了纲常纪律, 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东平将校强占百姓为自己的私兵, 称之为“脚寨”, 向百姓征收赋税, 摊派劳役, 像这样的共有四百处。宋子贞请求停止这种行为让百姓回归州县。严实开始还有些为难, 经宋子贞极力劝说才同意照办, 百姓都认为很好。严实去世, 他的儿子忠济承袭爵位, 尤其敬重子贞, 向朝廷奏请, 宋子贞被授予东平路事一职, 兼任提举太常礼乐。宋子贞建立新庙学, 聘请前朝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 招收学生几百人, 由官府出粮食来供养他们, 让他们学习经艺。每季的程试, 他都一定亲临考场。齐鲁一带的读书风气因为这而大大改变。
        己未年, 元世祖往南进兵, 征召子贞到濮州, 向他咨询进军方略。子贞回答说:“本朝军威有余, 仁德未能广泛施与。百姓之所以抵抗, 只是因为怕死。如果对投降的人不杀, 对胁从的人不问罪, 那么一纸檄文传下去, 宋的郡县就可以平定。”世祖认为他的话很对。中统元年, 授予宋子贞益都路宣抚使一职。不久, 宋子贞入朝觐见皇上, 被封为右三部尚书。当时, 各省部刚刚建立, 典章制度大多由子贞裁决制定。李璮反叛, 占据济南, 朝廷下诏让子贞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宋子贞单人独骑到济南, 考察李璮那边的情况, 于是劝说丞相史天泽:“李璮佣兵自东而来, 坐守济南孤城。应该增筑外墙, 防他突围。一旦他弹尽援绝, 济南城就不攻自破了。”这一提议与史天泽的想法不谋而合, 后来李璮果然被擒。宋子贞又奏请建立国学来教育贵族子弟, 令州郡提学对诸生进行测试, 三年一次向朝廷举荐人才。这些建议朝廷下旨命令中书省一一施行。世祖很后悔重用子贞太晚。
        至元三年十一月, 宋子贞恳求辞官, 于是得到批准。世祖特意命令中书�。灿兄卮笫虑�, 就到子贞家中咨询。宋子贞去世时八十一岁。

         




        相关文言文练习
        《元史·何实传》《元史·博尔术》
        《元史·陈思济传》《元史·赵炳传》
        《元史·吴元珪传》《元史·本纪第一》
        《元史·张起岩传》《元史·赵孟頫\传》
        《元史·王玉汝传》《元史·许有壬传》
        《元史·张德辉传》《元史·刘秉忠传》
        《元史·伯颜传》《元史·张思明》
        《元史·杨惟中传》《元史·拜住传》
        《元史·归旸传》《元史·廉希宪传》
        《元史·杨奂传》《元史·余阙传》
        《元史·畅师文传》《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元史·成遵传》《元史·耶律楚材传》
        《明史·陆光祖传》朱熹《黄子厚诗序》
        秦松龄《过百龄传》《新唐书·郭震传》
        《宋史·赵瞻传》《汉书·天文志》
        《梁书·刘季连传》归有光《顾隐君传》
        苏辙《东轩记》《怒蛙说》
        王若虚《焚驴志》《零陵三亭记》
        《宋史·欧阳修传》戴名世《河墅记》
        《辽史·韩延徽传》方良永《厓门吊古记》
        《清史稿·李文耕传》《元史·宋子贞传》
        《南史·吕僧珍传》《宋史·叶衡传》
        《关木匠传》《汉书·丙吉传》
        《明史·平安传》《宋史·杨亿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