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洵《上余青州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2题。
        上余青州书
        苏洵
        洵闻之, 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 日:“三以为令尹而不喜, 三夺其今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 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 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 而令尹自至。夫今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 而安其自得, 是以喜怒不及其心, 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 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 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 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 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 激昂慷慨, 论得失, 定可否, 左摩西羌, 右揣契丹, 奉使千里, 弹压强悍不屈之虏, 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 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 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 盖其间十有余年, 明公无求于人, 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 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 折尺篝而笞之, 不旋踵而南方义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 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 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 而习为高岸之节, 硕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 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 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者, 而后可与语此。
        洵, 西蜀之匹夫, 尝有志于当世, 因循不遇, 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 天下之士, 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 而洵适在此, 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 幸甚!
                                                               (选自苏洵《嘉佑集》, 有删改)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 春秋时期楚国官名, 位同国相。子文, 姓斗, 名谷於菟, 字子文。楚国内乱, 子文自毁其家, 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 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 此处指余靖, 时仃青州知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人令尹子文之行                     高:高尚。
        B.明公之初自于南海之滨                  奋:振作。
        C.不旋踵而南方安                        义:安定。
        D.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丽于贫贱之辱者    狃:习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人为之嚣嚣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脱然为弃人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其制稍异
        C.明公起于民伍之中    今其智反不能及
        D.然尝所欲见者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B.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C.穷者黎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D.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洵先写古代贤士令尹子文在令尹职位上三起三落, 楚人为他喜悦, 替他愤怒, 而他本人却心态平和, 意在引出下文对余靖的赞颂。
        B.苏洵写出了余靖出使戎狄之国时的慷慨无畏和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时的机智勇武, 也借此讽刺了当政者的软弱无能, 表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C.苏洵刻画了世俗之人骄于富贵、耻于贫贱的丑陋之态, 与余靖面对功成名就和失意落魄时的淡然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余靖的高尚人格。
        D.苏洵在文中表达了对余靖胸襟豁达、宠辱不惊的君子之风的推崇之情和拜谒对方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3分)
        ②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 而不知自止!(3分)
         
         
        答案: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B
        13、(1)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 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 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 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 辨明荣辱的界限
        (2)可悲�。∈浪椎娜嗽诠γ恢涿β底非�, 却不知道自行停止。(重点注意“纷纷”:繁忙纷乱“自止”:自行停止的意思, 语句的通顺。)
         

        【参考译文】<?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我听说, 楚国人认为令尹子文的行为高尚, 说:“三次任命他为令尹却不高兴, 三次剥夺他令尹的职位却不愤怒。”他做令尹, 楚国人替他高兴;而他不做令尹, 楚人替他愤怒。我没期望做令尹, 但令尹这个官位自己来了。那令尹子文难道只是厌恶富贵吗?知道它不可以求得, 但安其所得, 因此喜怒不触及到他内心, 而别人却因此喧哗讨论。�。∧训勒庖膊蛔愎焕纯闯鲎约旱拇蠖�, 而别人的小气吗?超脱的样子, 被人抛弃, 而不知道抛弃他是悲哀的事, 忙乱的样子, 被别人任用, 却不知道任用是乐事。

            以前, 明公您刚开始振起于南海之滨, 成为天下的名臣。正当得意之时, 激昂慷慨, 讨论得失, 判定对错, 左边揣摩西羌, 右边揣摩契丹, 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地方, 打压强悍不屈服的外敌, 你的辩才好像是决口的河流向东注入大海, 名声在中原四溢, 在戎狄等蛮夷中也显出磅礴气势, 可说是最为兴盛。等到中间被罢黜成为海滨的平民百姓, 大概这中间有十多年, 您对人无所求, 而别人对您也无所求。那以后, 恰逢南方少数民族肆意放纵作乱, 却没有人能够去解救这危难。您于是在百姓的队伍中奋起, 鞭笞他们, 不多时间南方安定。您难道是有所求而做这事吗?恰好遇到重大事件而成就大的功业, 功业成, 爵禄自然到了。您对于出仕退隐之事, 大概也是绰绰有余啊。

            可悲�。∈浪椎娜嗽诠γ恢涿β底非�, 却不知道自行停止。得志的人, 安于享乐, 习惯做高高在上的样子, 回头看四海之内忍受饥寒、走投无路之人, 没有不皱眉皱额呕吐不高兴的。处境困难的人吃粗劣的汤羹却不饱, 穿粗布衣服却不暖, 习惯被贫贱的处境摧残折磨, 仰望贵人的光辉则神魂颠倒惊慌失措。这两种人都不可以对他们说轻视富贵安于贫贱的事。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贫富贵贱的本质含义。只有天下那些习惯于富贵的荣耀, 而且习惯于贫贱的耻辱的人, 然才可以与他们谈论此类话题。我是四川西部的平民百姓, 曾有志于当世, 拖延时光未曾有所作为, 便到了老年。然而我曾经渴望拜会的人, 普天之下, 大概五六人而已。那五六个人, 我大都已见过, 可是唯独不曾见过阁下您, 常常认为是遗憾。如今您回来朝中, 而我又在这里, 因此不得不见您。

            俯伏思量盼望您的回音, 我将不胜荣幸!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洵《心术》《六国论》
        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苏洵《木假山记》
        苏洵《仲兄字文甫说》苏洵《谏论》
        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苏洵《养才》
        苏洵《孙武》苏洵《明论》
        《马说》《千里之马》比较《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
        《小石潭记》(一)《狱中上母书》
        《爱莲说》(一)吴敏树《书谢御史》(二)
        《陈涉世家》(一)《以人为鉴》
        《青霞先生文集》序《桃花源记》《雪窦游志》
        《方山子传》《醉翁亭记》《喜雨亭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豫让论》
        《贻赵廷臣书》原文及翻译《阅江楼记》
        《后汉书·桓谭传》《强弱之辩》
        《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状》《报任安书》
        《爱莲说》(二)《三峡》阅读及答案(二)
        《鲁人身善织屦》《爱莲说》《梅花草堂集》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