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柳宗元《谤誉》阅读练习及答案
        柳宗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6—20题。(19分)
        谤誉
        柳宗元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 亦各有道。君子在下位则多谤, 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 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 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 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 不得已而在于上位, 则道必咈于君, 而利必及于人, 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 故可杀可辱, 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 而后得居于上位, 则道必合于君, 而害必及于人, 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 故可宠可富, 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 非所谓誉也, 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 非所谓谤也, 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 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 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 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 闻而大惑, 出一庸人之口, 则群而邮之, 且置于远迩, 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 则又蔽于好恶, 夺于利害, 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 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 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 叔孙武叔, 时之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 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 功利及于天下, 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 向之谤之者, 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 反而求之, 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 吾必征其所自, 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 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 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 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 非吾果能明之也, 要必自善而已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各有道                 道:道理, 原因
        B.则道必合于君          合:适合, 合乎
        C.夺于利害                 夺:强行改变。
        D.吾必征其所自          征:考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    故燕王欲结于君
        B.而人犹誉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群而邮之                  则耻师焉, 惑矣
        D.时之贵显者也              与山间之明月
        18.下列对原文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针对“谤誉”的不同性质作了具体的辨析, 不过对于“不善人”的恶意中伤, 应当毫不怀疑地予以有力的回击, 绝不能退缩让步。
        B.文章从谤誉的一般规律入手, 继而以犀利之笔, 深入剖析谤、誉产生的根由, 在于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各自谤、誉的尺度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
        C.作者深刻地认识到, 谤、誉的失信和错位, 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个人因素, 并由此对谤、誉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质疑, 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胆力和卓识。
        D.文章虽短, 却写得一波三折, 起伏跌宕。对比、转折、因果、假设等多种关系复句的交互运用, 更加强了行文的曲折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小人之谤, 非所谓谤也, 其不善彰焉尔。(3分)
        (2)知我者之善不善, 非吾果能明之也, 要必自善而已矣。(4分)

         

        答案:

        16.B(合:迎合)
        17.D(A.“于”, 均为介词, 前者表被动, 后者为“跟, 同”。B.“而”, 连词, 前者表转折关系, 译作“但是”;后者递进关系, 译作“并且”。C.连词, 前者为顺承关系, 译作“就”;后者为转折关系, 译作“却”。D.“之”, 为结构助词, 译作“的”。)
        18.A(对于“不善人”的恶意中伤, 对别人来说应当“征其所自”, 对自己来说应当不改初志, 我行我素, 至少要做一个独善其身的人。)
        19.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20.(1)小人受到的毁谤, 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毁谤, 而是他的恶行的自然表现啊。
        (2)知道我的说我好还是不好, 并不说明我果真明白自己好还是不好, (因此), 一定要(做到)自我完善啊。
        【参考译文】但凡被人家毁谤或赞誉的人, 也各有各的被毁谤或被称赞的原因。君子如果身居下位便会遭到很多的毁谤, 如果身居上位就会受到不少赞誉;小人身居下位便会赢来很多赞誉, 身居上位就会落得很多毁谤。什么原因呢?君子适宜于身居上位不适宜于居处下位, 小人适宜于居处下位不适宜于身处上位。处于应处的地位便会赢得赞誉, 处于不宜处的地位就会遭到毁谤。这是指的一般性情况。
        但是, 君子遭逢乱世, 不得已而处于上位, 那么, 他所行之道必定会违背国君的旨意并且一定会施恩惠给人民。由于这样, 毁谤便会产生于上而不会产生在下面。所以, 对上来说, 该杀头该受侮辱, 但人民还是会赞誉他。小人遭遇乱世而后能够混进上层社会, 那么, 他所行之道一定会符合国君的心意并且遗祸给人民。由于这样, 赞誉便会产生在上面而不会产生在下面。所以, 他可以受到宠爱变得富裕, 但人民还是会毁谤他。君子得到的赞誉, 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赞誉, 而是他的善行自然表现�。恍∪耸艿降幕侔�, 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毁谤, 而是他的恶行的自然表现啊。
        这样说来, 那些身处下位而遭到很多毁谤的人, 难道全部都是愚蠢或者狡猾的人吗?身处上位而受到很多赞誉的人, 难道全部都是仁慈或者聪明的人吗?那些毁谤或者赞誉他人的人, 难道全部都是明智或者是长于褒贬的人吗?但是社会上的人听了就会十分糊涂。从一个庸人口中传出, 便引起一群人的传播, 并且由近及远四方散播。没有不信以为实的。(这样一来), 岂止不知该如何对一个人加以褒贬, (并且)还被自己的好恶心理所蒙蔽, 被利害关系所左右, 我们又怎么能够得到评价一个人好坏的实情呢?
        孔丘先生曾说过:“不如乡里人认为是好人我们就喜欢他, 乡里人认为是坏人我们就憎恶他。”好人我们很难遇到�。墒悄切┗侔拥幕等擞植簧侔�。那些毁谤孔子的人也不少�。鞔吕幢患窍吕吹木陀幸桓鼋惺逅镂涫宓娜�, 还是当时的显贵啊。那些没有流传下来没有被人记着的, 又不少啊。所以, 身居下位的人一定会遭受困厄。到了遇着好时运得到君主的信任处于人上, 功利被天下传闻, 天下的人都欢天喜地地拥戴他。先前那些毁谤他的人, 现在又跟从别人赞誉他了。所以, 身居上位的人最易被人赞誉啊。
        有人说:“这样说来, 那么, 在上位听到了毁谤或赞誉的话再回转来探寻毁谤或赞誉的缘由, 可以吗?”我说:“这怎么可以呢?不也应该考察鉴别它的出处吗?那些从善良的人口中传出来的话, 可以相信;那些从丑恶的人嘴中传出的话, 就不应该相信。假如我不能分辨那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那么, 就干脆不听(那些毁谤或赞誉的话)。如果有人对他人进行毁谤或赞誉, 我一定要考察鉴别他从何处得来的消息, 不敢因为他说得多而全就听信他。那些牵涉到我自己的谤誉言辞,不敢因为他说得多而荣耀或害怕。假如不了解我说我是强盗头子柳下跖, 我又害怕什么呢?假如不了解我说我是孔丘圣人, 我又荣耀什么呢?知道我的说我好还是不好, 并不说明我果真明白自己好还是不好, (因此), 一定要(做到)自我完善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小石潭记》(一)《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小石潭记》(二)《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石潭记》(三)《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柳宗元《黔之驴》
        《驳《复仇议》》《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
        柳宗元《王叔文母刘氏》柳宗元《愚溪对》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别》
        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段太尉逸事状》《隆中对》《出师表》比较(一)
        《雪竹轩记》《刻舟求�!贰吨H寺蚵摹繁冉�
        《马说》《千里之马》比较《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
        《小石潭记》(一)《狱中上母书》
        《爱莲说》(一)吴敏树《书谢御史》(二)
        《陈涉世家》(一)《以人为鉴》
        《青霞先生文集》序《桃花源记》《雪窦游志》
        《方山子传》《醉翁亭记》《喜雨亭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豫让论》
        《贻赵廷臣书》原文及翻译《阅江楼记》
        《后汉书·桓谭传》《强弱之辩》
        《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状》《报任安书》
        《爱莲说》(二)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