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愈与李贺书, 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 与贺争名者毁之, 曰贺父名晋肃, 贺不举进士为是, 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 和而唱之, 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 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 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 贺举进士, 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 子不得举进士, 若父名仁, 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 孔子不偏讳二名,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 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 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 汉之时有杜度, 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 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 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 乃不敢言谕及机, 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 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 质之于律, 稽之以国家之典, 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 得如曾参, 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 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 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 而讳亲之名, 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 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 乃比于宦者宫妾, 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 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听者不察也, 和而唱之 和:应和B.为犯二名律乎 为:是 C.《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讥:讥刺, 非难D.乃比于宦者宫妾 比:靠近 6.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封建社会对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或直接写出来, 叫做“避讳”。李贺因父亲名晋肃, 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晋”与“进”同音, 父名应避讳。 B.《讳辩》因李贺而写, 韩愈引经据典, 对腐朽的社会风气作了激烈的抨击与批评, 把假卫道者的面目揭露无遗。 C.文章第一段明确地交待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李贺的父亲名晋肃, 李贺怕触犯名讳, 不去考取进士。韩愈热心于培养和推荐有才华的青年, 就写了本文给李贺, 劝他应考。 D.在文章的写法上, 作者不作正面的结论, 只是在引经据典之后, 用一连串的反诘句对“毁之者”提出质问, 步步紧逼, 气势夺人, 具有极强的威慑力量。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贺举进士有名, 与贺争名者毁之, 曰贺父名晋肃, 贺不举进士为是, 劝之举者为非。 (2)今考之于经, 质之于律, 稽之以国家之典, 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8.文章第二段引证《礼记》有关律令的“二名律”、“嫌名律”的确切定义的作用。 答案: 5.D 6.C 7.(1)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 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 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 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 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 (2)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 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 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8.“二名律”说只要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就行了, 没有必要两个字都避讳。“嫌名律”说没有必要再避讳它的同音字“雨”字。这样, 就给名讳一个确定的界限。从而证明了以“晋”与“进”同音为由, 阻挠李贺去考进士, 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从而, 从理论上推翻了“毁之者”的所谓“理由”。 【解析】 【分析】 5.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一词多义, 可用“代入法”, 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 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A项, “听者不察也, 和而唱之”意思是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 纷纷附和, 众口一声。 “和”, 应和。 B项, “为犯二名律乎”意思是是违背了二名律呢。“为”, 是。 C项,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意思是《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 也没有加以讥刺。“讥”, 讥刺、非难。 D项, “比, 靠近”错误, “乃比于宦者宫妾”意思是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比”, 类似。 故选D。 6.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清题意, 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 针对选项划定区域, 仔细比对。 C项, “韩愈热心于培养和推荐有才华的青年, 就写了本文给李贺, 劝他应考”错误, 由原文“皇甫湜曰:‘若不明白, 子与贺且得罪。’”可知, 皇甫湜说:“如果不把这件事分辨清楚, 您和李贺将蒙受坏名声。”正是为了批驳这种毁谤, 韩愈才写了这篇文章。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 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举”, 科举时代考中举人;“毁”, 诋毁;“名”, 叫作;“是”, 对的、正确的;“劝”, 勉励。第(2)句得分点:“考”, 考证;“质”, 质证;“稽”, 查核;“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 状语后置句;“为”, 是。 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 勉励他去考进士。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 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 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 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 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 纷纷附和, 众口一声。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 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答说:“是的。” 《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郑玄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 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说:“譬如‘禹’之与‘雨’, ‘丘’之与‘蓲’之类就是。”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 李贺去考进士, 是违背了二名律呢, 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 儿子不可以考进士, 那么倘若父亲名仁, 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 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不避讳, 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 《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 也没有加以讥刺。周康王钊的孙子, 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 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 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 象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 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 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 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 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 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 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 只有宦官和宫女, 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 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 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 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 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 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象曾参那样, 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象周公孔子, 也可以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 不努力学周公、孔子的行事, 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 去超越周公、孔子, 真是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 毕竟是无法超过的, 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 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 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 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得多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