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阅读文言文, 完成4—7题(19分) 袁随园君墓志铭〔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 讳枚, 字子才。其仕在官, 有名绩矣。解官后, 作园江宁西城居之, 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 乃尤著云。祖讳锜, 考讳滨, 叔父鸿, 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 为学自成。年二十一, 自钱塘至广西, 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 试以“铜鼓赋”, 立就, 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 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 惟君最少。及试, 报罢①,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 次年成进士, 改庶吉士。散馆, 又改发江南为知县, 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 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 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 无所回避, 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 发陕西, 甫及陕, 遭父丧归, 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 而忽摈外;及为知县, 著才矣, 而仕卒不进。自陕归, 年甫四十, 遂绝意仕宦, 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 一发于文章, 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 必造随园投诗文, 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 幽深静丽, 至棂槛器具, 皆精好, 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 见人善, 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 君必能举其词, 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 皆能自发其思, 通乎古法。于为诗, 尤纵才力所至, 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 悉为达之, 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 上自朝廷公卿, 下至市井负贩, 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 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 而世谓百余年来, 极山林之乐, 获文章之名, 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 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 疑子年少, 无吏能, 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 乃大好官也。”考乃喜, 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 夜召士饮酒赋诗, 而尤多名�!=兄幸运惺�, 作歌曲, 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 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年八十二。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释]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 三等、四等落第, 称“报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无不举矣。 举:成功 B、其考自远来县治 治:治理 C、必造随园投诗文 造:造访 D、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 异:觉得……与众不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之少也, 为学自成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B.试以“铜鼓赋”, 立就 作《师说》以贻之 C.君亦遇事尽其能 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D.考乃喜, 入官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6、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声望, 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 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 而不愿升迁, 刚四十岁, 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 尽自己的才学创作诗歌。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 因此, 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 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写在江宁的为官情况, 这和第一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 可见出袁枚父亲正直的品格和爱护儿子的心情, 也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及陕, 遭父丧归, 终居江宁。(3分) (2)君以为不足道, 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3分) (3)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 悉为达之, 士多仿其体。(4分) 答案: 4.B治所 5.A用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B介词, 用;目的连词, 来。C人称代词, 自己的;指代词, 那些。D副词, 这才;副词, 竟然) 6.A(“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 而不愿升迁”应为“做知县, 显示了才能, 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 7.(1)袁枚刚到陕西, 就遇到父亲过世而返回, 后来一直居住在江宁。(关键词:甫, 遭, 终) (2)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 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计分点:以为、足、绝) (3)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 袁君都能表述清楚, 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关键词:世人, 达, 悉, 仿) 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 名枚, 字子才。他任职期间, 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 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扑嬖�。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 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 父亲名滨, 叔父名鸿, 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 读书自学, 有所成就。二十一岁, 从钱塘抵达广西, 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 巡抚金鉷大人一见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 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 袁君很快就写完了, 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 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 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 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 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 改派到江南做县官, 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 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 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 没有什么避忌, 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 后再次起用, 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 因父亲去世而返回, 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 也有声望, 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 显示了才能, 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 刚四十岁, 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 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 都有他的游踪, 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 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 自我怡悦, 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 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 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 有花、竹、水、石, 幽深宁静, 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 也都很精美, 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 乐意和人交往, 看到别人好的地方, 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 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 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 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 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 至于写作诗歌, 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 袁君都能表述清楚, 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 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 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 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 然而时论认为, 一百多年的, 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 获得文章的盛名, 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 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 怀疑儿子年轻, 缺乏吏治的能力, 曾隐瞒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 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 真正是个好官�。 痹母盖渍獠鸥咝说亟讼匮�。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 曾经早晨治理政务, 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 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 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 编为歌曲, 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 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 享年八十二岁。夫人姓王, 没有生子, 抚养堂弟袁树的儿子袁通作为自己的儿子。不久, 偏房锺氏又生了儿子名叫袁迟。有两个孙子, 一个叫袁初, 一个叫袁禧。原先, 袁君把他的父母安葬在住地小仓山的北面, 留下遗嘱将自己与父母合葬。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这一天, 袁君安葬在小仓山父母墓地的左侧。因为袁君与桐城人姚鼐的先辈有交谊, 而姚鼐又住在江宁, 与袁君来往时间最长。袁君去世, 于是为他写了一篇铭文:“年高德劭, 学识广博。著作丰硕, 才思无穷。不事雕琢, 自然而工。文士宗法, 名播海外。和蔼可亲, 清虚淡泊。生于越地, 为官滨江。优淋终老, 两代同墓。是为铭文, 刻此幽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