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吕惠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吕惠卿, 字吉甫, 泉州晋江人。父琦习吏事, 为漳浦令。通判宜州, 侬智高入寇, 转运使檄璹与兵会, 或劝勿行, 不听。将二千人蹑贼后以往, 得首虏为多。
        惠卿起进士, 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 见王安石, 论经义, 意多合, 遂定交。熙宁初, 安石为政, 惠卿方编校集贤书籍, 安石言于帝曰:“惠卿之贤, 岂特今人, 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 独惠卿而已。”及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以为检详文字, 事无大小必谋之, 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 判司农寺。
        司马光谏帝曰:“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近者进擢不次, 大不厌众心。”帝曰:“惠卿进对明辨, 亦似美才。”光曰:“惠卿诚文学辨慧, 然用心不正, 愿陛下徐察之。江充、李训若无才, 何以能动人主?”帝默然。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 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 一旦失势, 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会惠卿以父丧去, 服除, 召为天章阁侍讲, 同修起居注, 进知制诰, 判国子监, 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 为翰林学士。安石求去, 惠卿使其党变姓名, 日投匦[注]上书留之。安石力荐惠卿为参知政事, 惠卿惧安石去, 新法必�。魇楸橐偶嗨尽⒖な�, 使陈利害。又从容白帝下诏, 言终不以吏违法之故, 为之废法。故安石之政, 守之益坚。
        始, 惠卿逢合安石, 骤致执政, 安石去位, 遂极力排之, 至发其私书于上。章�!⒃肌⒉叹┑惫�, 咸畏恶其人, 不敢引入朝。以是转徙外服, 讫于死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百三十》)
        【注】投匦:臣民向皇上上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B.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C.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D.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通判”为担任通判的意思。宋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 设“通判”一职。
        B.古代官员任职期满谓“秩满”, 经考核后, 或调动任职, 或降职, 或升迁。
        C.擢, 在文中指“升任”的意思。同样表升官的词还有“进”“升”“左迁”等。
        D.古代父母死后, 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 守丧期满, 谓“服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惠卿有文才。他与王安石讨论经义, 意思大多相合, 王安石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皇帝也曾说他进对是非分明, 好像是个难得的人才。
        B.吕惠卿与王安石志同道合。吕惠卿为检详文字, 王安石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议;吕惠卿也支持王安石, 王安石建议请示的奏章都是他起草的。
        C.吕惠卿受司马光贬讥。司马光对吕惠卿的评价与王安石截然相反, 但是皇上不赞同;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信, 挑拨他与吕惠卿的关系。
        D.王安石请求离任时, 吕惠卿极力挽留。吕惠卿担心王安石离开后, 新法不能推行, 就动员官员陈述利害, 又请皇上下诏, 因此, 新法得到更坚决地推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惠卿之贤, 岂特今人, 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5分)
        (2)谄谀之士, 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 一旦失势, 将必卖公自售矣。(5分)

        参考答案
        4.C 惠卿儉巧非佳士, 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 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 不闲世务, 惠卿为之谋主, 而安石力行之, 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5.C 左迁 是降职贬官
        6.C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赵汝谈传》《宋史·程之邵传》
        《宋史·吴元扆传》《宋史·蓝继宗传》
        《宋史·刘应龙传》《宋史·彭龟年传》
        《宋史·马默传》《宋史·张九成传》
        《宋史·杜莘老传》《宋史·李承之传》(二)
        《宋史·廖刚传》《宋史·段少连传》
        《宋史·张鉴传》《宋史·綦崇礼传》
        《宋史·姚铉传》《宋史·公默先生传》(二)
        《宋史·王安中传》《宋史·刘锜传》(二)
        《宋史·王中正传》《宋史·吕夷简传》
        《宋史·王居正传》《宋史·李熙靖传》
        《宋史·汪应辰传》《宋史·李穆传》(二)
        《宋史·孙甫传》《宋史·杨万里传》
        《宋史·石扬休传》《宋史·李符传》
        《宋史·纪劻传》《宋史·刘昌言传》
        《宋史·米信传》《宋史·马光祖传》(二)
        《宋史·胡宿传》《宋史·潘美传》
        《宋史·叶清臣传》(二)《宋史·程师孟传》(二)
        《宋史·张虙传》《宋史·寇准传》(二)
        《宋史·程戡传》《宋史·李宝传》
        《宋史·许将传》(二)《宋史·朱熹传》(二)
        《宋史·徐鹿卿传》(二)《宋史·蒋重珍传》(二)
        《宋史·高防传》《宋史·陆九渊传》《白鹿洞书院讲义》
        《宋史·柴禹锡传》《宋史·范应铃传》
        《宋史·仇悆传》《宋史·庞安时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