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陆九龄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 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 十岁丧母, 哀毁如成人。稍长, 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 无道程氏学者, 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 退居临川, 少所宾接, 一见九龄, 与语大说, 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 翻阅百家, 昼夜不倦, 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 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 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 以亲老道远, 改兴国军, 未上, 会湖南茶寇剽庐陵, 声摇旁郡, 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 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 门人多不悦, 九龄曰:“文事武备, 一也。古者有征讨, 公卿即为将帅, 比闾之长, 则五两[注]之率也。士而耻此, 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 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 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 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益严规矩, 劝绥引翼, 士类兴起。不满岁, 以继母忧去。服除, 调全州教授。未上, 得疾。一日晨兴, 坐床上与客语, 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 整襟正卧而卒, 年四十九。宝庆二年, 特赠朝奉郎、直秘阁, 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 益修礼学, 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 和而不同, 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 九龄从容启告, 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 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言之激, 适固其意;少需, 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 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 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 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 却立四顾, 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 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 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 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士而耻此, 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耻:耻辱
        C.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松
        D.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遂:满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 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 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 其名始于西周, 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 提出“愿陛下兴太学, 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始设于京师, 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 还是坐具, 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 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 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 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 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九龄聪颖好学, 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 他更加发奋攻读, 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 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 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 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 虽盗寇没来, 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 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 学者称他们“二陆”;在兴国任上, 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 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 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 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 启发他们自悟其道, 不强以为师, 不固执己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言之激, 适固其意;少需, 未必不自悟也。
        (2)公听并观, 却立四顾, 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 弗措也。
         
         
        答案:
        10.B(耻:以……为耻。)
        11.D(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 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2.B(“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不合文意, 第三段“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 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而郡县倚以为重”应理解为“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13.(1)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 言词激烈, 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 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口舌:用语言。固:使坚定。少需:稍待。三个点各1分, 句意通顺2分)
        (2)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 站在那儿四下观看, 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 不会放弃。(平:平正, 准确。粹:精通。措:弃置, 放弃。三个点各1分, 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他的父亲陆贺, 凭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 十岁时母亲去世, 他像成人一样悲伤异�!D昙痛笮�, 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
        当时秦桧把持朝政, 没有人讲程氏之学, 只有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 退隐居住在临川, 很少接待宾客, 一见到陆九龄, 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 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学习, 翻看百家书籍, 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陆九龄)生性考虑问题周密严谨, 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陆九龄)进入太学, 司业汪应辰推举陆九龄为学录。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 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 改任兴国军, 还没上任, 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 风声传到了邻郡, 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 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 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 九龄说:“文事武备, 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 公卿就是将帅, 一乡之长, 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 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独占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 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 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等到了兴国, 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 规矩更严格了, 他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 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 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 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 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 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 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 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 去世时四十九岁。宝庆二年, (皇帝)特地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 赐谥号为文达。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 更注重研修礼学, 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 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 学者称他们为“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 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 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 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 言词激烈, 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 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 脚踏实地。有关键之处的阻碍, 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即使作为很多人的表率也不敢心满意足。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 站在那儿四下观看, 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 不会放弃。”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宋史·叶清臣传》《后汉书·盖勋传》
        《宋史·李允正传》《明史·黄道周传》
        《新五代史·隐逸传·郑遨》《隋书·令狐熙传》
        《问说》《说勤》
        《陶侃惜谷》《答苏迈书》
        《河中石兽》(二)《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今家戒》叙·《陈太丘与友期》(二)
        《盲子失坠》《墨池记》(二)
        欧阳修《伐树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吴书·黄盖传》《蒲松龄之妻》
        《杭世俊喜博》《渤海鲍宣妻者》
        苏轼《后赤壁赋》《过秦论》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