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辛弃疾《审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9-12题。
        审势
        辛弃疾(宋)
           用兵之道, 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 则沮于形、眩于势, 而胜不可图, 且坐受毙矣。
            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 财赋之多, 士马之众, 此形也, 非势也。形可举以示威, 不可用以必胜。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 轰然其声, 巍然其形, 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 未容于直, 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 至力杀形禁, 则人得跨而逾之矣。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 有用必可济。
            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 操纵自我, 不系于人, 有轶而过者, 抨击中射惟意所向, 此实之可虑也。自今论之: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 而无矢石必可用之势;其举以示吾者, 特以威而疑我也。未欲用以求胜者, 固知其未必能也。彼欲致疑, 吾且信之以为可疑。焦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臣请得而条陈之:
            虏人之地, 东薄于海, 西控于夏, 南抵于淮, 北极于蒙, 地非不广也。虏人之财, 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 靳恩于郊而无泛恩之赏, 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 横敛之不恤, 则财非不多也。沙漠之地, 马所生焉;射御长技, 人皆习焉, 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以此之形, 时出而震我, 亦在所可虑, 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 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 其实易攻, 惟其无事, 兵劫形制, 若可纠合, 一有惊扰, 则忿怒纷争, 割据蜂起。辛巳之变, 萧鹧巴反于辽, 开赵反于密, 魏胜反于海, 王友直反于魏, 耿京反于齐、鲁, 亲而葛王反于燕, 其余纷纷所在而是, 此则已然之明验, 是一不足虑也。
            虏人之财虽名为多, 其实难恃, 得吾岁币惟金与帛, 可以备赏而不可以养士;中原廪窖, 可以养士, 而不能保其无失。盖虏政庞而官吏横, 常赋供亿, 民粗可支, 意外而有需, 公实取一而吏七八之, 民不堪而叛。叛则财不可得而反丧其资, 是二不足虑也。
            若其为兵, 名之曰多, 又实难调而易�!G胰缰性�, 谓之大汉军者, 皆其父祖残于蹂践之余, 田宅罄于捶剥之酷, 怨忿所积, 其心不一。而沙漠所签者越在万里之外, 虽其数可以百万计, 而道里辽绝, 资粮器甲一切取办于民, 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始逆亮南寇之时, 皆是诛胁酋长、破灭资产, 人乃肯从, 未几中道窜归者已不容制, 则又三不足虑也。
            又况虏延今日用事之人, 杂以契丹、中原、江南之士, 上下猜防, 议论龃龉, 非如前日粘罕、兀术辈之叶。且骨肉间僭弑成风, 如闻伪许王以庶长出守于汴, 私收民心, 而嫡少尝暴之于其父, 此岂能终以无事者哉?我有三不足虑, 彼有三无能为, 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 是殆自保之不暇, 何以谋人?
            臣亦闻古之善觇人国者, 如良医之切脉, 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 初不为肥瘠而易其智。官渡之师, 袁绍未遽弱也, 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 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咸阳之都, 会稽之游, 秦尚自强也, 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 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 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 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 虏今并有之, 欲不亡何待!臣故曰“形与势异”, 惟陛下实深虑之。
            (选自《美芹十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可举以示威    举:全部  B.臣独以为不足恤者  恤:救济
          C.又实难调而易溃  溃:溃败  D.逆其必殒之期      逆:揣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A.沮于形、眩于势/其皆出于此乎       B.沙漠之地, 马所生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C.虏政庞而官吏横/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D.且骨肉间僭弑成风/彼且恶乎待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表现“势”比“形”更为重要的一项是
          ①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 有用必可济    ④怨忿所积, 其心不一
          ②射御长技, 人皆习焉, 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  ⑤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
          ③中原廪窖, 可以养士, 而不能保其无失      ⑥盖国之亡, 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出于忠心, 在奏章中条陈敌方弊端弱点, 恳请皇上抓住时机, 尽早收复失地。
          B.作者多方引证, 深入剖析, 加之行文气韵豪迈奔放, 使文章极具鼓动性、说服力。
          C.作者虽痛恨虏人, 但对其将领也不一概加以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D.作者反复强调, 无论是国家或个人, 当“形”与“势”不匹配时, 就会有灾难发生。

         

        答案:

        9.B    10.C    11.B    12.D
         
        势(节译)
        行军打仗的道理, 主要在于认清“形”与“势”两方面。如果不了解这两方面而把它们混为一体, 就会被不利的形势影响而使自己感到沮丧, 会对态势错误估计而使自己眼花缭乱。这样, 不但不可能得到胜利, 反而会遭受损伤。
          什么叫形?就是表面的小和大。什么叫势?就是实际的空虚和充实。领土宽广、财力富足、军力雄厚, 这些都属于形, 而不属于势。形, 可以全部用来显示威力, 但是不可以用它来取得必胜的结果。至于势, 却不是这样:只要有器械, 就一定可以用;只要可以用, 就一定能成功。
          从现在的形势谈一谈:虏人虽有险峻的山岩这样足以让人害怕的“形”, 却没有弓箭擂石一定可以运用的“势”;况且他们全部拿来显示给我们看的, 只不过是凭借着威势让我们感到惊恐迷疑而已。他们想让我们感到惊疑, 我们姑且相信以为它可疑;他们不一定能够达到的, 我们也将认为他们可能会达到。这就是因为还不明了“形”和“势”的辨识啊。请允许我分条陈述一下:
          虏人的土地, 不是不广阔;虏人的财产, 不是不富足。他们拥有的大漠地带, 良马就生长在那里, 每个人都熟悉骑马射箭这些过人技艺, 因此他们的军队也可以说很多。他们凭借这样一种“形”, 不时出兵震动惊扰我们的边境, 这也确实是值得忧虑的, 但是我独自认为这不值得担忧, 因为虏人的土地虽然广阔, 但其实很容易被分化。一旦受到惊扰, 他们就会产生愤怒的纷争, 地方割据就会到处出现。这是不值得担忧的第一个方面。
          虏人的财产名义上虽然说很多, 其实难以依靠。得到我们每年送交的礼物只有金钱与布帛, 这些东西只能用来犒赏士兵, 却不能用来养活士兵;而我们中原地带仓廪里的粮食, 可以用来养活士兵却不能保证它们不丢失。虏人的政府机构庞大而且官吏贪横, 一般情况下的税赋就非常繁重, 民众还勉强可以支应, 一旦发生意外需要征税, 国家实际上才收取一份, 而官吏们往往要扩大收七八倍, 老百姓不堪忍受就会叛乱, 一旦叛乱, 不光财税收不到反而会丧失已有的资源。这是第二个不值得担忧的方面。
          至于说到虏人的军队, 名义上虽说多, 实际上难以调动, 并且容易溃败。比如在中原征收, 称为“大汉军”的士兵, 他们的父母都是饱受摧残地苟活在战乱蹂躏之后, 他们的田产家园都被残酷地敲诈剥夺, 他们的心里堆积着怨愤, 心思不能统一。而在沙漠地带征收的士兵, 则远在万里之外, 虽然数以百万, 但是路途遥远, 物资、粮食、武器、盔甲这一切都要从老百姓那里置办取得, 征收来的赋税和物资不经过一年不能到达, 那么, 这又是不值得忧虑的第三个方面了。
          更何况如今虏人朝廷执政的人, 契丹、中原、江南各地的人混杂在一起, 上级和下级互相猜忌提防, 意见不合, 骨肉之间以下弑上成了风气, 这难道能保证到最后没有事情发生吗?我方有三方面不值得忧虑, 敌方有三方面的无能为力, 再加上他们有心腹的祸患, 差不多连自保都来不及, 还凭什么来打别人的主意呢?
          我却听说古时候善于观察别人国家的人, 就像优秀的医生切脉一样, 知道病人生病之处并且能预料他死亡的日期, 一点也不因为这病人的胖或瘦就改变了自己的诊断。官渡之战时, 袁绍的军队并没有立即减弱, 曹操见了袁绍认为他, 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 是从袁绍还未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的问题上看出的。秦始皇在咸阳建都, 到会稽游玩, 那时秦还很强大, 可是刘邦见了就认为今后自己也应当像这样, 项籍见了就认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这是从当时民怨已深看出来的。国家灭亡时, 一般没有像民怨、嫡庶不定这样的残酷, 但是虏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有, 想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时候?所以我说“形与势不同”, 希望陛下实实在在的仔细考虑。
         
         



        相关文言文练习
        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汉书·萧何传》
        《后汉书·阴兴传》《毛颖传》
        俞樾《王时翔》苏拭《上梅直讲书》
        《清史稿·李之芳传》《宋史·姚仲孙传》
        《宋史·李穆传》解缙《解元小传》
        钱谦益《聊且园记》《高先生轶事》
        《宋史·杨掞传》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北齐书·陈元康传》方苞《白云先生传》
        曾巩《洪渥传》《元史·吴元珪传》
        《明史·王守仁传》《隋书·循吏传·辛公义》
        赵与时《宾退录·李之才》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明史·花云传》《汉书·晁错传》
        《三国志·魏书·卫臻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