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石公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石公弼, 字国佐, 越州新昌人。登进士第, 调卫州司法参军。淇水监牧马逸, 食人稻, 为田主所伤。时牧法至密, 郡守韩宗哲欲坐以重辟。公弼当此人无罪, 宗哲曰:“人伤官马, 奈何无罪?”公弼曰:“禽兽食人食, 主者安得不御, 御之岂能无伤?使上林虎豹绝槛害人, 可无杀乎?今但当惩圉①者, 民不可罪。”宗哲怒, 以属吏。既而使者来虑囚, 如公弼议。章惇求太学官, 或荐公弼, 使往见。谢曰:“丞相资侮人, 见者阿意苟容, 所不忍也。”知广德县, 召为宗正寺主簿。入见言朝廷比日所为直词罕闻颂声交至未有为陛下廷争可否者愿崇忠正以销谀佞通谏争以除壅蔽徽宗善之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三舍法②行, 士子计等第, 颇事告讦。公弼言:“设学校者, 要以仁义渐摩③, 欲人有士君子之行。顾使之相告讦, 非所以建学本意也。”从之。由右正言改左司谏, 论东南军政之敝, 以为“有兵之籍, 无兵之技。以太半之赋, 养无用之兵, 异日惧有未然之患”。其后睦盗起, 如其言。迁侍御史。苏杭造作局工盛, 公弼陈扰民之害, 请革技巧之靡丽者, 稍罢进奉, 帝纳之。水官赵霆建开直河议;谓自此无水忧, 已而决坏钜鹿, 法当斩。霆建善交结, 但削一官, 犹为太仆少卿。公弼论为失刑, 霆坐贬。劾蔡京罪恶, 章数十上, 京始罢。京虽上相�。烫峋傩蕖妒德肌�。公弼复言:“京盘旋京师无去志, 其余威震于群臣。愿持必断之决, 以消后悔。”竟出京杭州。蔡京再辅政, 罗致其罪, 责秀州团练副使, 台州安置。逾年, 遇赦归。卒, 年五十五。公弼初名公辅, 徽宗以与杨公辅同名, 改为公弼云。
        (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零七》, 有删节)
        【注】①圉(yǔ)者:养马的人。②三舍法:王安石改革太学措施, 分太学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不同程度、依次递升的等级。学生初入太学居外舍, 学习一年, 考试合格者升内舍;内舍学习两年, 考试合格者升上舍;上舍学习两年, 考试合格者直接任以官职, 不再经过科举考试。③渐摩:浸润, 教育感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入见言/朝廷比日所为/直词罕闻/颂声交至/未有为陛下廷争可否者/愿崇忠正以销谀佞/通谏争以除壅蔽/徽宗善之/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
        B.入见/言/朝廷比日所为/直词罕闻/颂声/交至未有/为陛下廷争可否者/愿崇忠正以销谀佞/通谏争以除壅蔽/徽宗善之/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
        C.入见/言/朝廷比日/所为直词/罕闻颂声/交至未有/为陛下廷争可否者/愿崇忠正以销谀佞/通谏争以除壅蔽/徽宗善之/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
        D.入见/言/朝廷比日所为/直词罕闻/颂声交至/未有为陛下廷争可否者/愿崇忠正以销谀佞/通谏争以除壅蔽/徽宗善之/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是郡的行政长官, 始置于战国;秦统一中国后, 每郡置守, 汉代改称太守。
        B.太学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 历朝称谓均未有变, 宋代太学生员众多、盛极一时。
        C.赋原指田赋即土地税, 后逐渐变为按丁口征收军役及军需品, 文中指财政收入。
        D.《实录》是古代记录真实情况具有档案性史料作用的编年体史书, 颇具史学价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公弼不畏权势, 实事求是。淇水监的马跑出来吃人稻子被田主打伤, 郡守韩宗哲想判田主重罪, 石公弼据理力争, 认为田主无罪而圉者有罪。
        B.石公弼心系国家, 积极进言。他针对朝廷少直言多颂声、学子多告讦、东南军政及苏杭造作局扰民等弊端直言进谏, 他的意见均被皇帝采纳。
        C.石公弼嫉恶如仇, 弹劾蔡京。为弹劾奸臣蔡京, 他总共数十次向朝廷上奏章才罢免了蔡京;也是石公弼再次上书, 把蔡京赶出京城贬到了杭州。
        D.石公弼得罪权贵, 终被报复。因为他极力弹劾蔡京并使其被罢免丞相之职, 后蔡京复出, 就罗织罪名, 以秀州团练副使的职务把他安置在台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上林虎豹绝槛害人, 可无杀乎?
        (2)京盘旋京师无去志, 其余威震于群臣。

        【答案】
        1、D句意为:入朝见皇帝, 说:“朝廷上每天很少听到直言, 听到的多是不断歌功颂德的声音, 现在没有和您争执这些政策是否可行的人。希望您推崇重用忠正之臣、清除阿谀奸佞之风, 疏通直言谏议之路, 革除堵塞忠言之道的弊病。”徽宗赞同他的话。提升他为监察御史, 又升任殿中侍御史。
        “入见”的主语为石公弼, 省略了, 句子成分齐全可以独立成句, “见”后断开;“言”相当于“曰”, 习惯上独立存在;“朝廷”作后面句子的主语, “言”后间断开, 排除A。
        “所为”, 名词短语作主语, “朝廷比日”作“所为”的定语, 之间不可断开, 排除C。
        “未有为陛下廷争可否者”, 固定结构, 表存现的句子, “没有……的人”, 之间不可断开, 排除B。
        故选D。
        2、B.“历朝称谓均未有变”错。历朝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太学名为成钧;夏为东序;商为右学;周称上庠又名大学;隋后称国子监, 国子监下设太学。
        3、B.“他的意见均被皇帝采纳”错。其言东南军政之弊, “其后睦盗起, 如其言”, 说明意见没被采纳。
        4、(1)如果上林苑虎豹逃出圈栏伤害了人, 能不杀吗?
        (2)蔡京逗留京师没有离开的意思, 他的余威在群臣中依然有震慑力。

        4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使”, 如果;“绝槛”, 逃出圈栏;“可无……乎?”意思是“能不……吗?”
        (2)得分点:“盘旋”, 逗留;“去”, 离开;“志”, 意思;“其余威震于群臣”, 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石公弼字国佐, 越州新昌人。考中了进士, 调卫州任司法参军。淇水监的马跑出来, 吃了人家的稻子, 被田地的主人打伤。当时放牧的法律非常严格, 郡守韩宗哲想判田地主人重罪。石公弼认为应判此人无罪。韩宗哲说:“这人伤了官员的马, 怎么能不判罪?”石公弼说:“禽兽吃人的食物, 主人怎么能不阻止?阻止它怎么可能不伤着它?如果上林苑虎豹逃出圈栏伤害了人, 能不杀吗?现在只应当惩罚养马的人, 而百姓不应治罪。”韩宗哲发怒, 把这个案子交给手下处理。不久使者来审理案子, 依照石公弼的意见办理。章惇要选拔一个太学官, 有人推荐了石公弼, 让他前往拜见章惇。石公弼辞谢说:“章惇丞相禀性喜欢侮辱别人, 见他的人都阿谀奉承博他欢心, 这是我无法忍受的。”石公弼任广德知县时, 被征召为宗正寺主簿。入朝见皇帝, 说:“朝廷上每天很少听到直言, 听到的多是不断歌功颂德的声音, 现在没有和您争执这些政策是否可行的人。希望您推崇重用忠正之臣来消除奉承献媚的风气(批评大臣们只知歌功颂德, 不敢争论是非曲直), 疏通直言进谏之路, 革除堵塞忠言之道的弊病。”徽宗赞同他的话。提升他为监察御史, 又升任殿中侍御史。当时施行三舍法, 学子们为谋取优良等第, 相互揭发诬告的风气盛行。石公弼说:“开办学校, 要以仁义影响熏陶学子, 要让他们具备君子的品行。现在却让他们相互攻击, 揭发对方的短处, 这不符合办学的本意啊。”徽宗听从他的意见。石公弼由右正言升为左司谏。论说东南军政存在的弊端, 石公弼认为有士兵的名籍, 却没有士兵的技能。以大半的税赋养着些无用之兵, 今后恐怕有预想不到的祸患。后来睦州盗贼起事, 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石公弼后来升侍御史。当时, 苏杭造作局很兴盛, 石公弼上书陈述苏杭造作局扰民的�:�, 恳请朝廷更改奢靡华丽的工艺品, 暂停进贡珍奇物品,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水官赵霆建提出裁直河道的主张, 称这样做从此就没有水患之忧了, 但不久, 河道决堤冲毁钜鹿, 赵霆建依法应当被判处斩刑。赵霆建善于交际结交权贵, 只是被免除了一个官职, 仍然任太仆少卿。石公弼判定刑罚失当, 赵霆建因此被贬。石公弼弹劾蔡京罪恶, 奏章上了几十个, 蔡京才被罢免。蔡京虽然交还了相�。廊恢鞒中蕖墩茏谑德肌�。石公弼又上疏说:“蔡京逗留京师没有离开的意思, 他的余威在群臣中依然有震慑力。希望朝廷有果断处置的决心, 来消除后患。”终于使蔡京离开京城到了杭州。蔡京再度辅政, 罗织石公弼的罪名, 把他贬为秀州团练副使, 安置在台州。过了一年, 遇到赦免回京。石公弼去世, 享年五十五。石公弼原名公辅, 宋徽宗因石公辅与杨公辅同名, 为他改名公弼。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陆游传》《宋史·高登传》
        《宋史·王遂传》《宋史·刘安世传》(二)
        《宋史·赵与欢传》《宋史·李昉传》
        《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宋史·薛向传》
        《宋史·任中正传》(二)《宋史·孙行友传》
        《宋史·向子諲传》《宋史·狄青传》(三)
        《宋史·康保裔传》(二)《宋史·赵鼎传》(二)
        《宋史·沈伦传》(二)《宋史·慎从吉传》
        《宋史·苏元老传》《宋史·王琪传》
        《宋史·任中正传》《宋史·宋敏求传》
        《宋史·狄青传》(二)《宋史·詹体仁传》(二)
        《宋史·柴中行传》《宋史·陈瓘传》
        《宋史·赵开传》《宋史·尹洙传》
        《宋史·鲜于侁传》《宋史·洪迈传》
        《宋史·倪思传》《宋史·彭龟年传》(二)
        《宋史·李清臣传》(二)《宋史·刘珙传》(二)
        《宋史·王禹偁传》(三)《宋史·李允则传》
        《宋史·胡安国传》(二)《宋史·吕公弼传》
        《宋史·陈希亮传》(二)《宋史·李兑传》(二)
        《宋史·王化基传》《宋史·魏杞传》
        《宋史·陆秀夫传》《宋史·谭延美传》(二)
        《宋史·孙道夫传》《宋史·滕宗谅传》
        《宋史·周敦颐传》(二)《宋史·李建中传》
        《宋史·杜衍传》(二)《宋史·韩亿传》(二)
        《宋史·苏颂传》(二)《宋史·郑居中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