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祖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 魏书 祖莹, 字元珍, 范阳道人也。好学耽书, 以昼继夜, 父母恐其成疾, 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 驱逐憧仆, 父母寝睡之后, 燃火读书, 以衣被蔽塞窗户, 恐漏光明, 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 非诸生所及, 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 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讲罢, 孝怡异之, 向博士说, 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 召入, 令诵五经章句, 并陈大义, 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行参军, 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咏《悲平城》诗, 勰甚嗟其美, 欲使肃更咏, 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 声律殊佳, 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 莹在座, 即云:“所有《悲彭城》, 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 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 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 勰亦大悦, 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 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 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 成一家风骨, 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侠, 有节气, 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 以命归之, 必尽见存拯, 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 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氛儆ㄓ牖泼攀汤衫铉�, 令辨何世之物, 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 果如莹言, 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 及出帝登阼, 莹以太常行礼, 封文安县子。稍以功迁仪同三司, 进爵为伯。薨, 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B. 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C. 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D. 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 官名, 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 专掌经学传授。 B. “孝昌”, 是指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汉武帝首创。 C. “伯”, 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D. “薨”, 古代称诸侯之死, 位高之人专用, 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莹勤奋好学, 声名日盛。他日夜苦读, 父母怕他生�。柚共涣�, 他常偷偷地等父母睡下, 燃火读书, 并遮盖窗户, 后被发觉, 因此声誉更盛。 B. 祖莹才思敏捷, 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 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 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 王肃惊叹, 元勰大喜。 C. 祖莹直爽侠义, 受人赞美。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 都会托命于他, 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 因此他周围的士人越来越多。 D. 祖莹博闻多识, 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 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 经验证, 果如所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 非诸生所及, 终当远至。”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行参军, 甚见重。
答案: 10. A 11. D 12. C 13. (1)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 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 终将有远大前途。” (2)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 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行参军, 很被器重。
解析 【10题详解】 “晓”应作“觉”的宾语, 应断在前, 故排除C、D项;“于前”应和“置《礼》”相连, 应断在前, 故排除B。 译文:学生们全部集合, 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 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 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 祖莹不敢回去换书, 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 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 竟不漏一字。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 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 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 大夫的死为“卒”。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 阅读一定要细致, 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 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缡录那昂蟮怪�, 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 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 片面遗漏, 强拉硬连, 任意拔高, 等等。 C项, 理解有误, “多”, 赞美, 与现代汉语“多”义不同。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 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 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 把握语境推断。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1)每:常常;才器:才能和器局;及:比得上;远至:有远大前途。 (2)以:凭借;拜:授予官职或任命;征署:征召, 任命;见, 被。
参考译文: 祖莹, 字元珍, 是范阳遒县人。祖莹刻苦好学, 沉湎于书籍之中, 夜以继日, 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 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 赶走仆人, 等父母睡觉之后, 燃火读书, 用衣被遮住窗户, 以防泄漏光亮, 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 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 终将有远大前途。”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 选他为都讲。学生们全部集合, 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 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 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 祖莹不敢回去换书, 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 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 竟不漏一字。讲完之后, 李孝怡感到惊异, 向博士说明了原委, 学中师生全都大为惊奇。后来高祖听说此事, 召他入内宫, 要他诵背五经章句, 并讲述大义, 皇帝赞叹不已。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 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行参军, 很被器重。尚书令王肃曾经吟咏一首《悲平城诗》, 彭城王元勰很是叹赏其文辞优美, 想让王肃再吟咏, 却失口说:“王公您吟咏情性, 词语声律, 都特别优美, 是不是可以再吟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就开玩笑说:“怎么《悲平城》变成了《悲彭城》了?”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 就说:“有《悲彭城》, 只不过是王公您没有见过。”王肃说:“可以为我们读一读。”祖莹应声诵读:“悲彭城, 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 血流睢水里。”王肃听罢, 很是惊叹赞赏。元勰也大为高兴, 回来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啊。今天若不是你, 我差点被吴子所压服。”祖莹以文学为世人所重, 他常对人说:“文章必须自出匠心, 成一家风骨, 怎能和别人求同呢?”祖莹性情豪爽, 气节很高, 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 都会托命于他, 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 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孝昌年间, 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实巯纶米嬗ㄓ牖泼攀汤衫铉ケ姹鹚鞘裁词贝亩�。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 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 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他多次升迁后担任国子祭酒, 等到出帝登基, 祖莹以太常卿的身份主持大礼, 被封为文安县子。渐渐地因功迁升仪同三司, 晋封为伯爵。他去世以后, 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