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秦王欲伐齐, 患齐、楚之从亲, 乃使张仪至楚, 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 闭关绝约于齐, 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 秦、楚嫁女娶妇, 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 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 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 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 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 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 西生患于秦也, 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 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 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 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 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 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 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 不朝三月。楚王闻之, 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 北骂齐王。齐王大怒, 折.节.而事秦, 齐、秦之交合, 张仪乃朝, 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 广.袤.六里。”使者怒, 还报楚王。楚王大怒, 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 与之并兵而攻齐, 是我亡地于秦, 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 而责欺于秦, 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 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三年春, 秦师与楚战于丹阳, 楚师大败, 斩甲士八万, 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 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 战于蓝田, 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 南袭楚, 至邓。楚人闻之, 乃引兵归, 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 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是之谓大丈夫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B.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C.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D.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 武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 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名, 后加号极繁, 如汉以后有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等。 B.折节, 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如苏轼《方山子传》:“稍壮, 折节读书, 欲以此驰骋当世”中的折节, 与文中折节意思相同。 C.广袤, 土地东西长度叫“广”, 南北长度叫“袤”。也可用来形容天空、草原、湖泊等面积广阔。 D.列侯, 古代爵位名, 始见于战国。秦时称彻侯, 西汉沿置, 后来为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列侯, 又称通侯。超然客公众号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 陈轸头脑冷静, 洞察了其中的阴谋, 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 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 派人辱骂齐王, 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C.楚王因为贪小便宜, 利令智昏, 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 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D.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 张仪能屈能伸, 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 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王计者, 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 使人随张仪。(4分)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 与之并兵而攻齐, 是我亡地于秦, 取偿于齐也。(4分) 14.张仪说服楚王, 楚国“群臣皆贺, 陈轸独吊”。面对楚王的质问, 陈轸是如何解释和建议的,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 20 分) 10.C 11.B(“折节读书”中的折节, 意为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与文中折节意思不同) 12.D(从文中可知, 孟子认为大丈夫当居正位, 行正道, 张仪欺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张仪是“大丈夫”的, 是“或谓”, 即“有的人认为”。) 13.(1)(我)替大王考虑, 不如暗中与齐国保持友好而只在表面上断交, 派人随张仪(到秦国去)。(计, 考虑, 1 分。阴, 暗中, 1 分, 阳, 表面上, 1分。大意 1 分。) (2)攻打秦国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去贿赂它, 与秦国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 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因, 趁机, 1 分。名都, 大城, 1 分, 并, 合, 1 分。大意 1 分。) 14.①楚国如果与齐国断交就会孤立, 那么秦国不会给楚国六百里土地。②齐国、秦国也会联合起来攻打楚国。③建议楚王和齐国表面断交, 暗中保持友好关系, 并派人随张仪到秦国, 随机应变。(每点 1 分) 【参考译文】 秦王想发兵攻打齐国, 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盟约, 便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 与齐国断绝往来、废除盟约, 我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 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婢妾。秦、楚两国互通婚嫁, 长久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 答应了张仪的要求。群臣都来�:�, 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说:“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 你为什么哀痛?”陈轸回答:“事情恐怕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 商於的土地不会得到而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 齐、秦联合, 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吗?”陈轸回答:“秦国重视楚国, 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如今我们如果与齐国断交毁约, 楚国便孤立了, 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后, 一定会背弃对您的许诺。这样大王在北面与齐国断交, 在西面与秦国生出怨仇, 两国的军队必定都会来攻打楚国。我替大王考虑, 不如暗中与齐国保持友好而只在表面上断交, 派人随张仪到秦国去。如果秦国真的割让土地给我们, 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陈先生闭上嘴巴, 不要再说了, 等着看我收到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予张仪, 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断交毁约, 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收取土地。 张仪回国后, 假装从车上跌下, 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 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 北上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 屈尊去结交秦国, 齐国、秦国建立友好邦交后, 张仪才去上朝, 见到楚国使者, 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土地?从某处到某处, 纵横六里。”使者非常愤怒, 回国报告楚王, 楚王勃然大怒, 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打秦国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去贿赂它, 与秦国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 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您已经与齐国断交, 又去责问秦国的欺骗行为, 这样会促使齐国、秦国联合并招来天下的军队, 楚国一定会遭受大的损失!”楚王不听他的劝告, 派屈匄率军队讨伐秦国, 秦国也发兵派庶长魏章迎击楚国。 周赧王延三年春, 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 楚军大败, 八万甲士被杀, 主帅屈匄及列侯、执珪等官员七十余人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地。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 与秦军在蓝田决战, 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听闻楚国危困, 也向南袭击楚国, 攻到邓地。楚国听到消息, 只好率军回救, 割让两座城来向秦国求和。 有人说:张仪、公孙衍, 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怒就可以让各国恐惧, 安居时又能使天下兵火熄灭。孟轲说:这样哪里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 行天下之正道, 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 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这说的才是大丈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