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白居易《李陵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居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2题。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 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 奉以周旋, 苟一失之, 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 出讨匈奴, 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 生降于戎虏非勇, 弃前功非智, 召后祸非孝, 四者无一可, 而遂亡其宗, 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 皆无明讥, 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 而无讥, 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 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 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 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 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 深入虏庭, 而能以寡击众, 以劳破逸, 再接再捷, 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 摧锋败绩, 不能死战, 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 挫国威, 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 束手为俘虏, 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 坠家声于后, 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 祸移于母, 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 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 蠡非其罪, 鲁国之羞, 沫必能报, 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 受制于强虏, 虽有区区之意, 亦奚为哉?夫吴齐者, 越鲁之敌国;匈奴者, 汉之外臣, 俾大汉之将, 为单于之擒, 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 无陵生降之名, 二子苟生降, 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 事不相侔, 而陵窍慕之, 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 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 而不自内 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 刎颈见志, 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 尤君怨国, 曷若忘身守死, 而�;鲇谇籽�!或曰:“武帝不能明察, 下听流言, 遽加厚诛, 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 能继以死, 则必赏延于世, 刑不加亲, 战功足以冠当时, 壮节足以垂后代, 忠、孝、智、勇四者立, 而死且不朽矣, 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 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 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 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 为人之臣
        B.罪逭于躬, 祸移于母      逭:免除
        C.酌其本末, 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 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    )(3分)
        ①苟一失之, 是非人臣人子矣               ②深入虏庭, 而能以寡击众
        ③摧锋败绩, 不能死战, 卒就生降           ④坠君命, 挫国威, 不可以言忠
        ⑤且会稽之耻, 蠡非其罪, 鲁国之羞, 沫必能报
        ⑥俾大汉之将, 为单于之擒, 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l.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认为,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 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 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 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 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 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 反而听信流言, 对李陵宗族施以重�!0拙右锥源艘采畋硗�, 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 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 这是死得其所, 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 结果自毁声名, 移祸亲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 而无讥, 可乎?(3分)

        (2)而陵苟免而微躯, 受制于强虏。(3分)

        (3)意者但患 汉之不知己, 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 )

         

        答案:

        9.D (爱:吝惜。)
        10.D (①是作者以假设立论, 专指李陵;②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⑤是说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
        11.C (“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 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 白居易没有同情李陵, 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他不支持李陵投降。)
        12.(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 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 是应该的吗?(“获罪”“讥”各1分, 大意1分)
         (2)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 让自己被强敌匈奴控制。(“苟免”“微”各1分, 被动句1分) 
        (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 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但”“患”各1分, 大意1分)
         
        译文:《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 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 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 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 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 出兵征讨匈奴, 我私下认为, 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 活着投降匈奴是勇, 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 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 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 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 可悲�。�
        我读《史记》《汉书》, 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 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 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 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 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 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 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 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 深入到匈奴的领地, 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 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 一再打仗一再胜利, 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 他不能够拼死一战, 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的使命, 挫伤国家的威风, 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 束手就擒成为俘虏, 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 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 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 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 不能够称作孝。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 又是多么荒谬�。】銮一峄某苋�, 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 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 所以这二位不死。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 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 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 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 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 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 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 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 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 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 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 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书信, 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 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 割下头颅表明心志, 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 悼念冤死的妻子, 怨恨君王埋怨国家, 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 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 而听信下面的流言, 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 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 而能够接着死去, 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 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 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 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 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 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 哪有流言能涉及他�。�
        所以不是该做的事, 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 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可惜李陵不死, 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



        相关文言文练习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白居易《太湖石记》
        白居易《养竹记》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记》
        韩元吉《武夷精舍记》《梁书·张率传》
        柳宗元《谤誉》陈三立《吴昌硕墓志铭》
        汪中《哀盐船文》《宋史·胡则传》
        王慎中《朱碧潭诗序》刘禹锡《说骥》
        王安石《送胡叔才序》《寓山注》序
        刘开《知己说》《宋史·沈括传》
        《汉书·萧望之传》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宋史·王审琦传》《后汉书·朱祐传》
        《旧唐书·于休烈传》《明史·韩文传》
        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欧阳修《偃虹堤记》
        《宋史·刘敞传》李翱《截冠雄鸡志》
        方孝孺《詹鼎传》《梁书·王筠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