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魏博归朝》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八月,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夫人元氏召诸将立怀谏为副大使, 知军务。召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辛亥, 上以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诙仁�, 欲以控制魏博。李吉甫请兴兵讨之, 李绛以为魏博不必用兵, 当自归朝廷。绛曰:“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 田氏不为屠肆, 则悉为俘获矣, 何烦天兵哉?故臣以为不必用兵, 可坐待魏博之自归也。”上曰:“善。”田怀谏幼弱, 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 数以爱憎移易诸将, 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 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 士卒数千人环兴而拜, 请为留后。久之, 兴度不免, 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 守朝廷法令, 申版籍, 请官吏, 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十余人, 迁怀谏于外。魏博监军以状闻。上谓李绛曰:“卿揣魏博若符契。”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 李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 坐待诏命, 不乘此际推心抚纳, 结以大恩, 必待敕使至彼, 持将士表来为请节钺, 然后与之, 则是恩出于下, 非出于上, 将士为重, 朝廷为轻, 其感戴之心亦非今日之比也。”上从之。甲辰, 以兴为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 一旦举六州之地来归, 刳河朔之腹心, 倾叛乱之巢穴, 不有重赏过其所望, 则无以慰士本之心, 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十一月辛酉, 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 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度为兴陈君臣上下之义, 兴听之, 终夕不倦, 待度礼极厚。行朝廷法令, 输赋税。田承嗣以来室屋僭侈者, 皆避不居。八年春, 赐魏博节度使田兴名弘正。田弘正入朝, 上待之尤厚。弘正�?忠坏┪锕�, 魏人犹以故事继袭, 故兄弟子侄皆仕诸朝。上皆擢居显列, 朱紫盈庭, 时人荣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博归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
        B.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
        C.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
        D.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版籍, 指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 泛指领土、疆域。文中指后者。
        B.宣慰, 指大臣代皇帝视察某地, 宣扬政令, 安抚百姓。亦指官职。
        C.缗, 古代穿铜钱的绳子, 借指成串的铜钱, 通常以一千文为一缗。
        D.朱紫, 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 代指高官, 也比喻是非优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怀谏被夫人召集诸将拥立为副大使, 主持军务。但他年幼体弱, 军政大事全都由家奴将士则决断。
        B.数千名士兵环拜田兴, 请他担任留后一职。田兴最终顺从军心, 杀死蒋士则等, 把田怀谏迁到府外。
        C.魏博五十多年没有接受过天子的教化, 李绛认为, 如果对其重赏, 就能安抚士兵的心, 使四邻羡慕。
        D.田兴对朝廷派来的裴度极其尊敬;遵循朝廷法律, 缴纳赋税;为人简朴, 奢侈过度的房屋从不居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田氏不为屠肆, 则悉为俘获矣, 何烦天兵哉?
        (2)弘正�?忠坏┪锕�, 魏人犹以故事继袭, 故兄弟子侄皆仕诸朝。
        14.魏博能够归顺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
        10. D [解析]原文为“今怀谏乳臭子, 不能自听断, 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 怨怒必起, 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 适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
        11. A [解析]文中指前者。
        12. D [解析]“从来不居住”错误, D应该是“承嗣以来”不居住。
        13.(1)田氏不是被人杀害, 就是全部被人俘获, 哪需要劳烦天子的军队呢?
        [评分标准] 两处“为”, 均表被动。“屠肆”, 杀害。“悉”, 全部。“何烦”, “哪需要劳烦”, 各1分。
        (2)田弘正常常担心自己一旦去世, 魏博的人仍旧按照旧例世袭节度使, 所以让他的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中做官。
        [评分标准]“恐”担心。“物故”, 去世。“故事”, 旧例。“仕诸朝”, 在朝廷中做官。各1分。
        14.①李绛准确判断形势, 策略正确。②朝廷采纳李绛建议, 没有攻打魏博;重赏魏博将士, 安抚军心。③魏博节度使田兴忠于朝廷。
        [评分标准] 3分,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八月,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夫人元氏召集众将拥立田怀谏为副大使, 主持军务。召回田兴任步射都知兵马使。二十五日, 皇上任命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诙仁�, 想依靠他控制魏博地区。李吉浦请求派兵去讨伐魏博, 李绛认为对魏博不必用兵, (它)将会自动归顺朝廷。李绛说:“如今回怀谏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 不能自行处理决断事情, 军府大权必然落到他人手中, 众将领待遇厚薄不均, 必然产生怨恨恼怒, 互不服从, 既然这样, 那么从前分兵的计策正好成了今天祸乱的根源。田氏不是被人杀害, 就是全部被人俘获, 哪需要劳烦天子的军队呢?所以臣认为不必用兵, 可以坐等魏博自动来归顺。”皇上说:“好。”田怀谏年幼体弱, 军政大事都由家奴蒋士则决断, (蒋士则)多次根据爱憎调换众将领, 众人都满腔愤怒。朝廷的命令很久还没到, 军中人心不安。田兴早晨进府, 数千名士兵围住田兴下拜, 请(他)担任留后一职。过了很久, 田兴估计难以脱身, 就对众人说:“不要侵犯副大使, 遵守朝廷法令, 申报军民户籍, 请求委派官吏, 这样以后我才答应。”(众人)都说:“行。”田兴便杀了蒋士则等十多人, 把田怀谏迁到了府外。魏博监军把上述情况奏报朝廷让皇上知道。皇上对李绛说:“你预料魏博的事像符契一样符合。”李吉甫请求派中使去表示慰问来观察事态的变化, 李绎说, “不可以。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军队, 坐等朝廷下达命令, 不乘此时推心置腹地去安抚招纳, 用大恩大德去结交他, 而一定要等中使到了那里, 拿上将士的表章来为他请命, 然后才授给他, 那就是恩惠出自下属, 不是出于皇上, 将士们显得重要了, 朝廷的恩泽却变轻了, 他感恩戴德的心情也远非现在任命可比。”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十九日, 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说:“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 一旦拿六州的土地来归顺朝廷, 好像剜了河朔的心脏, 撤翻了叛乱的巢穴, 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 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 使四邻受到鼓励而羡慕。请求拿出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贯钱来赏赐给他们。”十一月初六日, 派知制诰裴度到魏博表示慰问, 把一百五十万贯钱赏赐给军士。裴度给田兴讲述君臣尊卑的道理, 田兴听他讲, 整夜不疲倦, 对待裴度的礼数极其庄重。(田兴)奉行朝廷的法律, 缴纳赋税。田兴从继承节度使以来, 过度奢侈的房屋, 一律避开不住。元和八年春, 赐予魏博节度使田兴名弘正。田弘正入朝, 宪宗对待他非常优厚。田弘正常常担心(自己)一旦去世, 魏博的人仍旧按照旧例世袭节度使, 所以(让他的)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中做官。宪宗都把他们提拔到显赫位置, 家中全是身穿朱色、紫色官服的人, 当时是人们都认为他家非常荣耀。
         



        相关文言文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渔阳》《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篡晋》《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五)
        《通鉴纪事本末·智伯请地于韩康子》《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二)
        《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通鉴纪事本末·仆固怀恩之叛》
        《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通鉴纪事本末·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四)《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二)
        《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三)《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二)
        《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三)《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二)
        《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二)《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通鉴纪事本末·元兴三年, 桓玄之乱》《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平两越》《通鉴纪事本末·豪杰灭秦》
        《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齐》
        《通鉴纪事本末·巫蛊之祸》《通鉴纪事本末·贾后乱政》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三)《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窦建德》
        《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
        《通鉴纪事本末·井陉之战》《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二)
        《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二)
        《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二)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通鉴纪事本末·太宗讨龟兹》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