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4题。 (一) 贞观初, 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 必须明镜;主欲知过, 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 臣下钳口, 卒令不闻其过, 遂至灭亡。前事不远,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 太宗谓侍臣曰:“惟君臣相遇, 有同鱼水, 则海内可安。”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 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言而不用, 则相继以死。”太宗称善, 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必使谏官随入, 预闻政事。有所开说, 必虚己纳之。 贞观十七年, 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 禹雕其俎, 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 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首创奢淫, 危亡之渐。漆器不已, 必金为之。金器不已, 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及其满盈, 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比见前史, 或有人臣谏事, 遂答云业已为之, 或道业已许之, 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 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 (二) 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 务在骄奢, 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 但说平生常语, 此非贻厥子孙者, 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 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 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 谓曾之不忠, 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 名器崇重, 当直辞正谏, 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 进无廷诤, 以为明智, 不亦谬乎!危而不持, 焉用彼相? 公之所陈, 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 事等弦、韦, 不使“康哉良哉”, 独美于往日, 若鱼若水, 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 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 敬伫德音。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君道·太宗手诏答魏征》)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处于 B.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C.比见前史 比:比较 D.此非贻厥子孙者 厥:相当于“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11.下列对有关词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是对《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 记录了先秦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B.《史记》中“本纪”记述帝王, “世家”记述诸侯, “列传”记述在某方面有成就的人物。项羽虽未称帝, 但勇猛善战、号令诸侯, 因此将其列入“本纪”。 C.贞观, 唐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来说, 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 都要改变年号, 所以一个帝王只有一个年号。 D.韦、弦:韦, 柔软的皮;弦, 弓弦。《韩非子》有言“西门豹之性急, 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 故佩弦以自急。”文中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 明“傲物”之恶, 彰“载舟覆舟”之力, 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 认识到大臣进谏的必要性, 他担心人臣缄口不言, 使君王无法知晓过错, 进而引导臣子规劝谏诤, 降低了君主专权产生弊端的可能。 C.唐太宗听取谏议大夫王珪对君王应从谏如流的建议, 重视谏官作用, 他诏令宰相入宫商议军国大事时, 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 以便他们预先能够听闻政事、劝谏君王。 D.《太宗手诏答魏征》是唐太宗对《谏太宗十思疏》的回应, 魏征的进谏直言, 使唐太宗知道自己的过错, 并以此文时时劝勉自己, 从侧面证明魏征奏疏的成功。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2分)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及其满盈, 无所复谏。 (3)是故古者圣主必有诤臣七人, 言而不用, 则相继以死。 14.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 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 10 . A “为”的宾语是“人臣”, 所以在“臣”后断开, 排除BD。“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结构一致, “将顺其美”和“匡救其恶”结构一致, 应分别断开, 排除C。故选A。 11 . C 明朝以前, 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 常常改变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 多则十几个。 12 .C;文中“预”应理解为“参加、参与”, 而非“预先”。 13 . (1)想到君位高而险, 就要想到谦虚,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惧怕骄傲自满, 就要想到大江大海居于百川之下。 (谦冲, 谦虚;自牧,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下, 居于……之下;各1分, 整体句意1分) (2)所以谏净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 等到已做完, 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渐, 开端;及, 等到;复, 再;各1分, 整体句意1分) (3)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 说的话如不被接受, 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是故, 所以, 因此;用, 被采用;相继, 一个接一个;各1 分, 整体句意1分) 14.①作为人臣, 上朝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退朝应当修身以弥补自己过失。②何曾身为重臣, 发觉君主有缺点, 在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③何曾退朝后才发表议论, 还认为自己很明智。 参考译文: (一)贞观初年, 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 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 一定要借助于忠臣。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 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 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前事不远, 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 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贞观元年,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 如鱼得水, 那么天下才可以平安无事。”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 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净臣七人, 说的话如不被接受, 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太宗称赞他说得好, 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 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 参与听一听如何处理政事, 有进言上谏的内容, 皇上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十七年, 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 夏禹雕饰祭器, 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 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首创奢侈淫逸, 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 必然要用黄金来做。有了金器还不满足, 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 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 有时臣下进谏, 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 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 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二)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 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 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 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的事情吗?只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 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于非命。”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 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 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 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 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 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 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 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 地位高而名望重, (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 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 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 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 还认为自己很明智, 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 要这种人做什么? 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 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 经常提醒自己。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 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诤谏, 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