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论习》曾巩 ① 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 好恶在所习。
② 少习也正, 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 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 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 出入言动相缀接焉, 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 主然而违者替之, 不释则极论之, 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 不见邪者而变焉, 其志素定矣, 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 不亦艰且勤与?
③ 然于习之也, 有渐矣, 古之所以为治者, 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 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 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 是焉而不能助, 违焉而不能替, 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 其为道日益拙, 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 不亦怠且忽 ?
④ 噫!宰相虽尊也, 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 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 而寺人女妇得其心, 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 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22.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 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分)
2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欤 B.夫 C.哉 D.焉
25.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 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 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C.宰相虽然地位高, 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D.宰相虽然地位高, 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26.简述本文的观点, 并对此加以评价。(4分) 答案:
22.(1分)国君年轻时的学习不合正道。
23.(3分)作者假设出现了“少习也不正”的情况, 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必须施加外部影响使之归正, 进而提出“择人”主张。通过假设推进了论述的层次, 使论述更加严密, 增强了说服力。
24.(2分)A(2分)
25.(2分)C
26.(4分)国家安定和动乱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 好恶的形成决定于他学习的内容。作者把国家治理的根本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立论有失偏颇, 当然, 由于历史的局限, 不可能提出超越时代的高见;但是这一观点强调了国君后天学习的重要, 指出了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从这个意义讲, 具有进步性;同时, 这一观点也暗含了“上行下效”的警戒, 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译文:
国家安定和动乱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 好恶的形成在于他学习的内容。
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也符合正道, 他长大以后一定会贤明;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 他长大以后就很难和他共同使国家安定了。如果国君不幸已经不合正道了, 那么必须认真地磨砺他。谁才能能够磨砺他呢?这就得选择正直之士了。正直之士和他朝夕在一起, 同出同入一言一语, 一举一动, 都互相连接, 这样就可以磨砺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对就帮助他, 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不对就改变他, 如果还是想不明白, 就进一步讲清道理, 如此以正道去引导他。替国君解除蒙蔽的邪欲的, 就用正道引导他。不被邪恶影响, 就会逐渐改变他的“不正之习”, 确立治理国家的大志, 这样以后就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国君的内心, 不也是刻苦并且勤勉的吗?
但是对于国君所习, 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古代所以也会发生不能正君之所习, 难道和现在不一样吗?这是众多官员不能胜任吗?难道一定是官员没有才能吗?恰恰是与正直的官朝夕不曾在一起, 不曾同出同入一言一语, 一举一动, 互相连接。认为国君这样做得正确, 但是不能帮助他做, 国君这样做不对, 但是不能改变他。国君不能明白, 但是不能进一步讲清道理。国君的蒙蔽邪欲, 一天天的更加顽固, 国君治国的方略一天天更加笨拙, 看见的都是宦官、宫妇和邪恶之徒。这样国君就不可能具有治理天下的大志?难道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吗?国君的心思, 不也是懈怠并且疏忽的吗?
哎!宰相虽然尊贵, 但是他的见解有时也会出现疏漏。设置这一官职, 不能不谨慎�。〖偈拐庖恢拔坏娜瞬荒芫≈熬≡�, 却让宦官、宫妇俘获国君的心, 难道谁能说应该这样?哎!周围侍奉的官员, 难道不是所说的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这些正直的谏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