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论范增》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论范增
        苏轼
        汉用陈平计, 问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 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 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 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 羽不听, 终以此失天下, 当于是去耶? 曰:否。增之欲沛公, 人臣之分也, 羽之不杀, 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知几其乎!”《诗》曰:“相彼雨雪, 先集维霰。”增之去, 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 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 以弑义帝②也。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 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 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 则疑增之本心也, 岂必待陈平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 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 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 识卿子冠军于于稠人之中, 而擢为上将, 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义帝必不能堪, 非羽杀帝, 则帝杀羽, 不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 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 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意, 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 杀其所立, 项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 力能诛羽则诛之, 不能则去之, 岂不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 合则留, 不合则去,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 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 增, 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 项羽不亡。呜呼, 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卿子冠军:宋义.义帝任命的上将军.直接领导项羽、刘邦。号辫子冠军.在领导起义军救赵时。因坐观秦军圈赵被项羽矫命所杀。②义帝:项粱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义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秘密的交往
        B.增之欲杀沛公, 人臣之分也。 职分, 职责
        C.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 而擢以为上将。 提拔, 选拔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义帝必不能堪。 可以
        5.下列各组句子中, 能分别说明范增离开项羽的好时机和能成为大丈夫的一组是( )(3分)
        A.当以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力能诛羽则诛之, 不能则 去之
        B.增劝羽杀沛公, 羽不听 且义帝之立, 增为谋主矣
        C.其弑义帝, 则疑增之本心也 而欲依羽以成功
        D.天下事大定矣, 君王自为之 增之去。善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刘邦用陈平的离间计, 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 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怀疑, 并逐渐剥夺了范增的权力, 范增一怒之下, 离开项羽, 要回彭城。
        B.项梁、项羽之所以能迅速兴起, 是因为项梁他们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帝;而其他诸侯之所以背叛项羽, 是因为他弑义帝。
        C.苏轼认为义帝单单派遣刘邦先入函谷关却不派项羽, 在众人之中赏识卿子冠军宋义, 并提拔为上将军, 这样做是不贤能的。
        D.苏轼认为范增已经七十岁了, 与项羽的关系和谐就留下辅助他, 不和谐就离开他, 不在此时明白离开和留下的道理, 却想依赖项羽成就大业, 这实在是浅薄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苏子曰:增之去, 善矣, 不去, 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蚤耳。(3分)
        ②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 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4)
        ③虽然, 增, 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 项羽不亡。呜呼, 增亦人杰也哉!(3分)

        参考答案
        4.D(堪, 忍受。)
        5.A(结合原文可以看出)
        6.C(恰恰相反, 苏轼认为义帝这样做是贤能的表现)
        7.①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 如果不离去, 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要解释“增之去”、“善”、“限”、“蚤”)
        ②物品必定先腐烂了, 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 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 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要解释“安能”、“间”、“无疑”)
        ③虽然如此, 范增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范增不离去, 项羽就不会灭亡。唉, 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要解释“虽然”、“不去”、“人杰”)

        参考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 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 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 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 君王好自为之吧。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回乡时, 还没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 如果不离去, 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如此, 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也可译为“因为什么事”)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 项羽不听, 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 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 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 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
        《易经》说:“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 大概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 若 要下雪, 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范增离去, 应当在项羽杀卿予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 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 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 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 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义帝的生死存亡, 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 而单单范增却能 够长久生存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 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 就是怀疑范增的 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使用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 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 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 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过义帝:认为他是贤明的君主。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予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 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 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 不是项羽谋杀义帝, 就是义帝杀了项羽, 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 诸侯因此服从(楚的指挥);中途杀义帝, 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又没有被接受。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的人, 项羽怀疑范增, 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予冠军之时, 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 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 如果替范增考虑, 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 不能杀他就离开他, 岂不是刚毅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 意见一致就留下来, 意见不合就离开他, 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 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 (见识)浅陋啊!虽然如此, 范增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范增不离去, 项羽就不会灭亡。唉, 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轼《韩非论》苏轼《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记游松风亭》苏轼《答谢民师书》
        苏轼《决壅蔽》苏轼《上韩枢密书》
        《张文定公墓志铭》苏轼《墨宝堂记》
        苏轼《小儿不畏虎》苏轼《士燮论》
        苏轼《论特奏名》《赤壁赋》《武昌九曲亭记》
        苏轼《石钟山记》苏轼《书孟德传后》
        苏轼《超然台记》(二)苏轼《孟轲论》
        苏轼《盖公堂记》(二)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书唐氏六家书后》
        苏轼《论子胥种蠡》苏轼《论项羽范增》
        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苏轼《乐毅论》苏轼《凌虚台记》
        苏轼《万石君罗文传》苏轼《留侯论》
        苏轼《黄州安国寺记》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秦废封建》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
        苏轼《刚说》苏轼《答李琮书》
        苏轼《中和胜相院记》苏轼《荀卿论》
        苏轼《养生》苏轼《上王兵部书》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苏轼《密州通判厅题名记》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苏轼《醉翁操》(含赏析)
        苏轼《醉白堂记》苏轼《子思论》
        苏轼《宝绘堂记》苏轼《稼说送张琥》
        苏轼《伊尹论》阅读读练习及答案《答毕仲举书》
        苏轼《盖公堂记》苏轼《超然台记》
        苏轼《牧童评画》苏轼《范景仁墓志铭》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