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北史·裴仁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北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裴仁基, 字德本, 河东人也。仁基少骁武, 便弓马。平陈之役, 以亲卫从征, 先登陷阵, 拜仪同, 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 仁基苦谏见囚。谅败, 超拜护军。后改授武贲郎将, 从将军李景讨叛蛮向思多于黔安, 以功进银青光禄大夫。击破吐谷浑, 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斩获寇掠靺鞨, 拜左光禄大夫。从征高丽, 进位光禄大夫。
        李密据洛口, 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 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 士卒劳弊, 所得军资, 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 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 欲有奏劾。仁基惧, 杀怀静, 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 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 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ぶ谝栀仁�, 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 我且按甲。世充重出, 我又逼之。如此, 则我有余力, 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 彼归我出, 数战以疲之, 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 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 决计而来二也, 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 彼求斗不得, 欲走无路。不过十日, 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 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 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 深礼之, 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 署仁基为礼部尚书, 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 所当皆披靡, 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 颇加猜防。仁基知之, 甚不自安, 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 持匕首劫世充, 行俨以兵应之。事定, 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 将军张童儿告之, 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卷三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B.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C.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D.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禄大夫, 汉武帝时置, 掌顾问应对, 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 加金章紫绶者, 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 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
        B.御史, 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 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 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 自秦朝开始, 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一直延续到清朝。
        C.僭尊号, 即继承皇帝封号, 文中指的是王世充即位为皇帝。
        D.丞, 秦汉以后用作官名, 一般是各级长官的副职, 如大理寺丞、府丞、县丞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仁基年青时就骁勇骑马射箭, 在平定南陈的时候, 冲锋在前, 初立功绩。后来成了汉王杨谅的亲信, 杨谅谋反, 他苦威武, 擅长劝不听, 反被囚禁。
        B.李密造反, 皇帝命裴仁基讨伐, 后因人陷害, 他投降李密, 得到李密的重用。
        C.王世充因为东都洛阳粮食不足, 寻求与李密决战, 裴仁基献疲敌之计, 李密因害怕不出, 裴仁基积极请战, 最后兵败被俘, 又投降了王世充。
        D.裴仁基一生骁勇善战, 有谋略, 但一直遇主不明, 自己也对人不忠, 反反复复, 最后事败被杀, 令人叹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 欲有奏劾。仁基惧, 杀怀静, 以其众归密。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 深礼之, 以兄女妻行俨。
         
         
        答案:
        10. D(3分)
        王世充全部精锐部队都带来了, 洛阳必定空虚, 可以分派军队守住各重要通道, 让他无法东进, 我们再挑选三万精兵, 沿黄河西进, 以逼近洛阳。
        11.  C(3分)(僭:超越身份, 越分窃据上位, 冒用在上者的名分行事, 不合礼法, 贬义)
        12.  C(3分)(积极请战的是单雄信等。)
        13. (共10分, 每句5分)
        (1)萧怀静又暗地里掌握裴仁基的过失, 想要上奏弹劾他。裴仁基心里害怕, 于是杀死萧情那个球, 带领部下投靠了李密。(记分点:阴, 暗地里;持, 掌握, 持有;长短, 偏义复词, 偏短, 缺点, 过失;以, 率领;句意  各1分)
        (2)王世充因为裴仁基父子都骁勇善战, 对他们父子都非常尊敬, 并且把侄女嫁给了裴行俨。(以, 因为;并, 都;深, 非常;礼, 尊敬;妻, 嫁给  各1分) 
         
        文言文翻译:
        裴仁基字德本, 河东人。仁基年少时就很骁勇, 善于骑马射箭。在隋朝消灭陈朝的战役中, 裴仁基以隋文帝侍卫的身份参加战斗, 率先冲锋陷阵, 因功被授任为仪同, 赐缣彩一千段。后来以仪同的身份兼任汉王杨谅(隋文帝第五子)王府的侍卫。后汉王杨谅(因不满隋炀帝继位)举兵谋反。裴仁基苦苦劝谏杨谅不要谋反, 杨谅大怒, 把他关进牢里。不久, 杨谅谋反失败, 隋炀帝(夸奖裴仁基)越级提拔他担任护军。数年之后, 裴仁基改任武贲郎将, 跟随将军李景在黔安讨伐反叛的蛮贼向思多, 因战功升任银青光禄大夫。裴仁基又在张掖打败吐谷浑, 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斩杀、俘虏进犯的靺鞨, 被授任为左光禄大夫。跟随隋炀帝征讨高丽, 升任光禄大夫。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初十日, 隋炀帝巡幸江都, 当时瓦岗寨首领李密占据洛口。朝廷命令裴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 据守虎牢以抵抗李密。裴仁基见强敌在前, 部队疲劳, 因此所得的军用物资, 全部赏赐给士卒。监军御史萧怀静反对这样做, 士卒们都怨恨萧怀静。萧怀静又屡次搜罗裴仁基的过失上奏弹劾他。裴仁基很害怕, 就杀死萧怀静, 率领他的部众归顺李密。李密封裴仁基为河东郡公;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骁勇善战, 李密又封他为绛郡公, 对他非常亲昵。 
        王世充因洛阳粮�。柿烊勘淼劫仁�, 与李密决战。李密向诸将询问计策, 裴仁基回答说:“王世充全部精锐部队都带来了, 洛阳必定空虚, 可以分派军队守住各重要通道, 让他无法东进, 我们再挑选三万精兵, 沿黄河西进, 以逼近洛阳。如果王世充退回, 我们就按兵不动;如果王世充再次进军, 我们就又逼近洛阳。这样, 我方可以有充裕的体力, 而敌方则疲于奔命。兵法上所说的对方出战我退回, 对方退回我出战, 多次挑战使敌人疲劳, 使用这策略迷惑敌人。”李密说:“裴公你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洛阳的军队有三方面难以抵挡, 器械精良是其一, 为了决战而来是其二, 粮食吃完而战是其三。我方按兵不动蓄积力量而寻求敌人的弱点, 对方求战而找不到机会, 想走又无退路, 不超过十天, 王世充的人头可以悬挂在我的军旗之下。”单雄信等将领轻视王世充, 都请求出战, 裴仁基苦苦劝阻而不能阻止。李密难以违背诸将们的请求, 于是与王世充决战, 结果大败。裴仁基被王世充俘虏。王世充因他们父子都是骁将, 很是礼遇他们, 把兄长的女儿嫁给裴行俨。王世充称帝后, 任命裴仁基为礼部尚书, 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每有攻战, 都所向披靡, 号称“万人敌”。王世充忌惮裴行俨的威名, 对他很有些防范和猜忌。裴仁基知道王世充的意思, 心中很是不安。就与王世充属下的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人密谋造反。裴仁基命陈谦在给王世充进食时, 拿匕首劫持王世充, 命裴行俨率兵在台阶下接应。等大局已定, 就复立越王杨侗为皇帝, 并辅佐他。事变将要开始时, 将军张童儿向王世充告发了他们, 裴仁基等人全部被王世充杀死。 
         



        相关文言文练习
        《北史·源贺传》《北史·韩褒传》
        《北史·李苗传》《北史·王褒传》
        《北史·裴侠传》《北史·来护儿传》
        《北史·豆卢宁传》《北史·王轨传》
        《北史·陆俟传》《北史·韩麒麟传》
        《北史·高睿传》《北史·阳休之传》
        《北史·魏收传》《北史·元愉传》
        《北史·李贤传》《北史·孟尝君列传》
        《北史·申徼传》《北史·柳虬传》
        《北史·李崇传》《北史·高恭之传》
        《北史·薛端传》《北史·贺拔岳传》
        《北史·达奚长儒传》《北史·高隆之传》
        苏洵《木假山记》《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宋书·傅弘之传》《汉书·车千秋传》
        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新唐书·秦琼传》《宋书·萧惠开传》
        《周书·辛昂传》《北齐书·斛律光传》
        曾国藩《谕纪泽纪鸿》《汉书·盖宽饶传》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明史·杨廷麟传》
        《清史稿·黄宗羲传》苏洵《仲兄字文甫说》
        《明史·廖永忠传》《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晋书·郭舒传》《范文正公文集》序
        《三国志·蒋济传》《明史·蓝玉传》
        《新唐书·许孟容传》《后汉书·左雄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