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贞观政要·论安边》《鸿门宴》阅读练习及答案

        贞观政要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 项羽兵四十万, 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 贪于财货, 好美姬。今入关, 财物无所�。九匏�,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 成五采, 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二)
        贞观十四年, 侯君集平高昌之后, 太宗欲以其地为州县。魏征曰:“陛下初临天下, 高昌王①先来朝谒, 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 加之不礼大国诏使, 遂使王诛载加。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 常须千余人镇守, 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 死者十有三四, 遣办衣资, 离别亲戚, 十年之后, 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谷尺布以助于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 臣未见其可。”太宗不从, 竟以其地置西州, 仍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 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
        黄门侍郎褚遂良亦以为不可, 上疏曰:“臣闻古者哲后临朝, 明王创业, 必先华夏而后夷秋, 广诸德化, 不事遐荒。陛下诛灭高昌, 威加西域, 收其鲸鲵, 以为州县。然则王师初发之岁, 河西供役之年, 飞刍挽粟, 十室九空, 数郡萧然, 五年不复。陛下每岁遣千余人而远事屯戍, 终年离别, 万里思归。去者资装, 自须营办, 既卖菽粟, 倾其机杼。经途死亡, 复在言外。设令张掖尘飞, 酒泉烽举, 陛下岂能得高昌一人菽粟而及事乎?终须发陇右诸州。星驰电击。由斯而言, 此河西者方于心腹, 彼高昌者他人手足, 岂得糜费中华, 以事无用?陛下平颉利于沙塞, 灭吐浑于西海, 突厥余落, 为立可汗, 吐浑遗萌, 更树君长。复立高昌, 非无前例, 此所谓有罪而诛之, 既服而存之。宜择高昌可立者, 征给首领, 遣还本国, 负戴洪恩, 长为藩翰。中国不扰, 既富且宁, 传之子孙, 以贻后代。”疏奏, 不纳。
        至十六年, 西突厥遣兵寇西州, 太宗谓侍臣曰:“朕闻西州有警急, 虽不足为害, 然岂能乎?往者初平高昌, 魏征、褚遂良劝联立麴文泰子弟, 依旧为国, 朕竟不用其计, 今日方自悔责。昔汉高祖遭平城之围而赏委敬, 袁绍败于官渡而诛田丰, 朕恒以此二事为诫, 宁得忘所言者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安边》)
        注:①高昌王, 麴文泰, 唐朝时期高昌国主曲伯雅之子, 武德六年, 嗣位高昌国王。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B.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C.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D.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 此处指崤山以东, 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B.贞观, 是太宗的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 止于清朝, 庙号的拟定均选用表示吉利祥瑞的字面, 一般用两个字。
        C.隐右, 又称“陇西”, 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 故名。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 黄河以东一带。
        D.飞刍挽粟, 指迅速运送粮草, 最初见于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又使天下飞刍挽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反对唐太宗把高昌化为州县是因为这不仅会白白消耗陇右的人力物资, 还会使人员在换防途中伤亡过半。
        B.唐太宗刚刚即位时, 高昌国王先来朝拜, 但是后来阻止西域前去唐朝贡的人, 又对大国使节无礼, 才导致了唐王朝对他的讨伐。
        C.虽然魏征、褚遂良极力劝阻唐太宗在高昌设立州县, 然而最终唐太宗没有听取二人的意见, 仍然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D.直到贞观十六年, 西突厥派兵侵犯西州, 唐太宗才认识到当年自己决策失误, 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
        (2)中国不扰, 既富且宁, 传之子孙, 以贻后代。
        16.依据选文, 比较刘邦入关之后的“安民”举措与褚遂良“安边”谏议的异同。
         
         
        答案:
        12.D
        13.B
        14.A
        15.(1)明天犒劳士兵, 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中原就不会受到干扰, (百姓)既富庶又安宁, 把这个安边政策传给子孙后代, 来遗留给后世。
        16.相同点:二人都采取安稳民心的政策。
        不同点:刘邦让百姓信任、拥护和支持自己, 以便自己称王。
        褚遂良认为应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让他们做中原的藩王。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朝廷只对高昌王文泰一人定罪, 这也还合情合理。不如安抚他的臣民, 拥立他的儿子。常言道:处罚有罪之君, 安抚他的百姓, 让威名和仁德播散到遥远的边关。这是最好的治国安边之策。
        “斯”为指示代词, 代指前面所说“若罪止文泰”, 一般放在句首, 排除AB;
        “遐外”表地点, 说明“被”的范围, 中间不可断开, 排除C。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贞观, 是太宗的庙号……庙号的拟定均选用表示吉利祥瑞的字面, 一般用两个字”错误, 贞观, 是太宗的年号, 年号的拟定均选用表示吉利祥瑞的字面,一般用两个字。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伤亡过半”错误, 原文是“每来往交替, 死者十有三四”, 可知没有过半。
        故选A。
         
        参考译文:
        (一)
        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 让子婴(ying)做丞相, 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很生气, 说:“明天犒劳士兵, 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 项羽的军队四十万, 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驻军十万, 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 对钱财货物贪恋, 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 不掠取财物, 不迷恋女色, 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 都是龙虎的形状, 呈现五彩的颜色, 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 不要失去机会。”
        (二)
        贞观十四年, 侯君集平定高昌之后, 唐太宗想在高昌设立州县。魏征反对说道:“陛下当初刚登上皇位的时候, 高昌王最先来朝谒, 后来经商的胡人多次告发高昌王阻止他们向朝廷进献贡奉, 加上他们对大国的使者不以礼相待, 终于获得罪名。如果朝廷只对高昌王麹文泰一人定罪, 也还合情合理。不如安抚他的臣民, 拥立他的儿子。常言道:处罚有罪之君, 安抚他的百姓, 让威名和仁德播散到遥远的边关。这是最好的治国安边之策。现在如果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立州县, 必须经常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那里守卫, 并且几年要更换一次人马。每次换防, 士兵们都往来奔波, 死于劳顿的有十分之三四。士兵们还要添置衣物, 离别亲人, 饱受背井离乡之苦。十年过后, 甘肃以西的地区肯定会人财空虚, 而陛下始终得不到高昌一把谷子, 甚至一尺帛布的援助。这其实是拆散有用的东西, 去侍奉无用的东西。我看不出有什么益处。”唐太宗不听他的意见, 仍在高昌王的土地上设置西州属地, 定西州为安西都护府, 每年调派一千多人马驻守该地。
        黄门侍郎褚遂良也认为这样做不好, 于是上疏说:“我听说, 古代圣哲贤明的君王处理国政, 都先使华夏诸族安定了, 然后才平定少数民族, 他们广泛散布仁德和教化, 不干预边远悍荒之地的事务。陛下灭掉了高昌国, 使西域异族臣服于大唐的威仪, 如今还要据守他们的土地, 设立州县。然而, 朝廷发兵的时候, 黄河以西遇到荒年, 田地野草蔓延, 几年颗粒未收, 十户人家有九户贫困, 周边各郡县也都很萧条, 五年过去了, 还是没有改变。现在, 陛下每年要派上千人前去戊守, 他们背井离乡, 饱尝思乡之苦。离家的兵士还要自己操办行装, 他们不得不卖掉粮食, 拿走家中纺织的所有布匹。而且有的人在路途中就命归黄泉了, 这又在所说之外了。假设张掖郡战火飞扬, 酒泉郡烽烟四起, 陛下能指望高昌供给一个人的粮米来增援吗?必须调发陇右各州军队, 迅速攻击敌人。就此而言, 黄河以西的百姓才是朝廷的心腹, 高昌人终究是异族, 怎么能浪费中原的财物, 去供养毫无益处的人呢?陛下在沙塞平定颉利, 在西海吞并吐浑。突厥残余部落、吐浑后裔, 陛下都为他们立可汗和首领。应该再为高昌树立首领, 这样做, 并非史无前例, 古人说, 有罪的人就诛杀他, 臣服的人就使他存活。陛下应当在高昌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 封他为首领, 送他回故国, 让他感激大唐的恩德, 永远做中原政府的一名藩王。这样, 中原就不会受到干扰, 老百姓就可安享富庶和安宁, 如果这个安边政策一代代传下去, 将会造福子孙后代。”奏章上达, 但唐太宗没有接纳他的进谏。
        贞观十六年, 西突厥派兵进犯西州地区,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州有军情, 虽然还不足以构成�:�, 但怎能高枕呢?过去我刚刚平定高昌的时候, 魏徵、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的后代为王, 归还他的国土, 可是, 我竟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现在后悔晚矣。过去汉高祖不听娄敬不出兵匈奴的劝告, 结果遭到平城之围, 事后汉高主大大犒赏了娄敬。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 在官渡大败, 事后却听信谗言, 将田丰杀死。我常常以这两件事为诫, 怎能忘记这些劝谏过我的人呢?”
         



        相关文言文练习
        《贞观政要·论择官》《贞观政要·论求谏》《贞观政要·论君道·太宗手诏答魏征》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贞观初, 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
        《贞观政要·太宗初践祚》《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
        《贞观政要·君道》《论慎终》
        《国家思欲进忠良》《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
        《贞观政要·李绩传》《贞观政要·任贤·魏征传》
        《贞观政要·论俭约》《贞观二年, 太宗谓侍臣曰》
        《贞观政要·李靖传》《贞观初, 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
        《贞观政要·安边》《贞观政要·论赦令》
        《贞观政要·贪鄙》《治国犹栽树》
        《太宗纳谏》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