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曾巩
        阅读下文, 完成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①及世之衰, 为人之子孙者, 一欲褒扬其亲, 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 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 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 书其恶焉, 则人情之所不得, 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 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 则书之非公与是, 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 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莫不有铭, 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 托之非人, 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②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 则不受而铭之, 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 有情善而迹非, 有意奸而外淑, 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 有实大于名, 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 非畜道德者, 恶能辨之不惑, 议之不徇?不惑不徇, 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 则世犹不传, 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
        2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矣B.哉C.乎D.欤
        2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
        B.如请托代笔的人会批评人, 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
        C.有道德的人对于恶的人, 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 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23.从内容方面看, 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5.对于人们的行为, 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 有意奸而外淑”, 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21.D
        22.C
        23.    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    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24.要找到具有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写铭志。
        25.这句话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品德, 有的人心地善良, 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 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启示我们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一个人的行为, 只有表里结合, 才能正确评价、看待一个人。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注意原句后面是问号, 表达的是疑问语气。
        A. 矣, 一般用于陈述句中, 表达陈述语气; 
        B. 哉, 一般用于感叹句中, 表达感叹语气;
        C. 乎, 一般用于疑问和反问句中, 表达疑问或反问语气;
        D. 欤, 一般用于感叹或疑问句中, 表达感叹或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 “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 语气直率而有力;“�!敝卦谡餮�, 态度和婉。此句实际作者心中已有答案, 因而表达征询的语气。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判断文本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分析错误, 原文是“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 书其恶焉, 则人情之所不得, 于是乎铭始不实”, 应为写铭志的人不拒绝不写, 又因为人情关系不能写主人的恶迹, 于是铭志就不真实了。“拒绝”应为“不拒绝”。
        B. “……会批评人, 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分析错误, 原文“托之非人, 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铭志的是否公正与真实, 与写铭志的人是否合适, 是否按照事实来写有关, 与是否“会批评”无关。
        D. “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分析错误, 原文“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 托之非人, 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意思是“然而流传的似乎很少, 那原因不是别的, 就是把铭志托付给不合适的人, 写出铭志不公正和不真实的缘故”。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需回到原文, 前面是分析, 后面是总结, 因此抓住总结句概括即可, 总结句是“故千百年来, 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莫不有铭, 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 托之非人, 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译为“所以千百年来, 从公卿大夫到民间的读书人, 没有谁不刻有铭志, 然而流传的似乎很少, 那原因不是别的, 就是把铭志托付给不合适的人, 写出铭志不公正和不真实的缘故”, 此段主要在论述“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 
        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抓住原文总领句“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无以为也”和总结句“非畜道德者, 恶能辨之不惑, 议之不徇?不惑不徇, 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 则世犹不传, 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无以为也”, 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 主要是因为写铭志的人是有道德的人, 他会拒绝为邪恶的人写铭志, 这样能使铭志做到公正与真实。同时, 写铭志的人必须是一个善于写文章的人, 因为铭志有文采, 所以会流传后世。总之, “积蓄道德而且善于写文章”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使铭志能够流传, 所以此段论述的内容是“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参考译文:
        等到社会风气衰败的时候, 做子孙的人, 全都想褒赞显扬他们的先人, 却不根据事理。所以, 即使是邪恶的人, (他的子孙)也都追求镌刻他的铭志, 用来向后世夸耀。写铭志的人既不拒绝不写, 又因为是墓主的子孙请托的, 写墓主的恶迹, 就在人的常情上是不能做的事, 于是铭志就不公正和不真实, 就不能足够用来在当代流行并且流传到后世。所以千百年来, 从公卿大夫到民间的读书人, 没有谁不刻有铭志, 然而流传的似乎很少, 那原因不是别的, 就是把铭志托付给不合适的人, 写出铭志不公正和不真实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最合适的人, 能够完全做到公正和真实呢?不是积蓄道德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无法做到的。具有道德的人对于邪恶的人, 就会不接受(请托)去为他写铭志, 对于一般的人就能辩别这种情况。人们的行为, 有内心善良但做出的事迹不对, 有内心奸诈但外表善良, 有言行恶�;ハ嗖畋鸷艽蟮植荒苋肥抵该�, 有实际比名声大, 有名声比实际大。犹如任用人, 不是积蓄道德的人, 怎么能辩别对方不迷惑, 评议对方不偏私?不迷惑不偏私, 就能做到公正而且真实了。但如果他的文辞写得不精致, 那么世上还是不流传的, 由于这个原因又在于写铭志的人文章同时要写得好。所以说不是积蓄道德而且善于写文章的人是无法做到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相关文言文练习
        曾巩《尹公亭记》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道山亭记》(二)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曾巩《请减五路城堡札子》
        曾巩《喜似赠黄生序》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赠黎安二生序》《迂书》曾巩《筠州学记》(二)
        曾巩《送蔡元振序》曾巩《清心亭记》
        曾巩《思政堂记》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瀛洲兴造记》曾巩《道山亭记》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曾巩《广德湖记》
        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曾巩《宜黄县县学记》
        曾巩《秃秃记》《越州鉴湖图》序
        《陈公神道碑铭》曾巩《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刑赏论》曾巩《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醒心亭记》曾巩《南轩记》
        曾巩《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曾巩《谢杜相公书》
        曾巩《筠州学记》曾巩《与孙司封书》
        曾巩《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曾巩《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洪渥传》曾巩《邪正辨》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唐论》
        《送李材叔知柳州》曾巩《学舍记》
        《墨池记》(二)《墨池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