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刘爚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刘爚(yue), 字晦伯, 建阳人。与弟韬仲受学于朱熹、吕祖谦。乾道八年举进士, 调山阴主簿。焓
        正版籍, 吏不容奸。调饶州录事, 通判黄奕将以事污焓, 而己自以赃抵罪去。都大坑冶耿某闵遗骸暴露,
        议用浮屠法葬之水火, 爚贻书曰:“使死者有知, 祸亦惨矣。”请择高阜为丛冢以葬。
        调莲城令, 大修学校, 乞行经界。改知闽县, 治以清简, 庭无滞讼, 兴利去害, 知无不为。差通判潭
        州, 未上, 丁父忧。伪学禁兴, 爚从熹武夷山讲道读书, 怡然自适。筑云庄山房, 为终老隐居之计。调赣州坑冶司主管文字, , 差知德庆府, 入奏言:“前者北伐之役, 执事者不度事势, 贻陛下忧。今虽从和议, 愿益恐惧修�。乜月芬怨阒乙�, 必张公道以进人才, 必饬边备以防敌患。”
        迁尚左郎官, 请节内外冗费以收楮币。转对言:“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
        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乞收拾人才及修明军政。迁浙西提点刑狱, 巡按不避寒暑, 多所平反。
        有杀人而匿权家者, 吏弗敢捕, 爚竟获之。
        迁国子司业, 言于丞相史弥远, 请以熹所著<</SPAN>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之说以备劝讲, 正君定
        国, 慰天下学士大夫之心。奏言:“宋兴, 《六经》微旨, 孔、孟遗言, 发明于千载之后, 以事父则孝, 以
        事君则忠, 而世之所谓道学也。庆元以来, 权佞当国, 恶人议己, 指道为伪, 屏其人, 禁其书, 学者无所
        依乡, 义利不明, 趋向污下, 人欲横流, 廉耻日丧。乞罢伪学之诏, 息邪说, 、正人心, 宗社之�!!庇智�
        以熹《白鹿洞规>颁示太学, 取熹《四书集注》刊行之。
        兼工部侍郎。奏:“乞使沿边之民, 各自什伍, 教阅于乡, 有急则相救援, 无事则耕稼自若, 军政隐然
        寓于田里之间, 此非止一时之利也。”请城沿边州郡、罢遣贺正使。试刑部侍郎, 兼职依旧, 赐对衣、金
        带, 辞, 不允。两请致仕, 不允。奏绝金人岁币, 建制置司于历阳以援两淮。乞罢瑞庆圣节, 谢绝金使。
        卒, 赠光禄大夫, 赐谥文简。
        (《宋史·刘爚传》有删改)
        4.对文中划破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
        B.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
        C.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
        D.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
        5.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错误的一项是:( )
        A.“浮屠”是梵语音译, 也写做“佛图”, 本意是佛或佛教徒。文中“浮屠法葬之水火”也就是指佛
        教提倡水葬、火葬。
        B.《六经》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儒学经典, 相传是由孔子晚年整理的。
        C.“致仕”:交还官职, 即退休。古代官员如果是遭到罢免则往往称为“贬”或“黜”。
        D.“谥号”是指朝廷根据官员为官政绩和品行赐予称号, 以示嘉奖;如范仲淹赐谥文正, 本文中刘煸
        则赐谥文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入仕途不久, 刘爚调任饶州录事, 但是饶州通判黄奕用不实之言, 诬陷刘爚, 使刘爚在任期未
        满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背着罪名离任。
        B.在担任潭州通判期间, 刘爚一面跟随老师朱熹讲道读书, 一面建议朝廷广开言路, 延揽人才, 加
        强边备。
        C.刘爚认为, 南宋庆元以后, 奸人当道, 他们害怕有人用公义议论自己, 因而排斥儒学、迫害儒士,
        导致社会世风日下, 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重拾儒学。
        D.兼任工部侍郎后, 刘爚提出了许多建议, 如在边境设立州郡、建立援助两淮的制置司、不再向金
        人纳贡、停止不必要的节庆等, 这些建议都被朝廷一一采纳。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改知闽县, 治以清简, 庭无滞讼, 兴利去害, 知无不为。(5分)
        (2)乞使沿边之民, 各自什伍, 教阅于乡, 有急则相救援, 无事则耕稼自若。(5分)

         

        答案:

        4.D(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 反复问难, 以求义理之当否, 与政事之得失, 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
        5.D(“谥号”应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C(A“通判黄奕将以事污爚, 而己自以赃抵罪去”原文是说黄奕自己抵罪离职。B刘爚没有担任潭州通判, “差通判潭州, 未上, 丁父忧”;且从师讲道于武夷山, 建言朝廷则在差知德庆府之后。D“被朝廷一一采纳”原文没有依据。)
        7.⑴(刘爚)调任闽县知县, 他用清明简要的方针处理事务, 使官府中没有遗留的诉讼案, 施行有利之事, 去除有害的做法, 凡是他了解的事没有不尽力去做的。(“知闽县”中“知”1分, 状后“以清简治”1分, “滞讼”1, 大意2分)
        ⑵请求让沿边百姓, 各自结成队伍, 在乡里训练检阅, 有危险就互相救援, 没有大事时就像往常一样耕种。(“乞”1分, “什伍”活用动词1分, “急”活用名词1分, 大意 2分)

         
        参考译文:
        刘爚, 字晦伯, 建阳人。他和弟弟刘韬仲从学于朱熹、吕祖谦。乾道八年(1172)他被举荐参加进士考试, 调为山阴县主簿。刘爚纠正户口册, 不许吏人作恶。他被调为饶州录事, 通判黄奕将诬陷刘爚, 而自己却因贪赃罪被罢官。都大坑冶耿某哀怜那些暴露在外的遗�。龆ㄓ煤蜕械纳ピ岱�, 给他们水葬或火葬, 刘爚给耿某写信说:“假使死者有知, 这也是惨祸呀。”请求选择高地作为墓地埋葬死者。
        刘爚调任莲城县令, 大力兴办学校, 请求推行经界法。刘爚调任闽县知县, 他用清明简要的方针处理事务, 使官府中没有遗留的诉讼案, 推行有利之事, 去除有害的做法, 凡是他了解的事没有不尽力去做的。他被差遣为潭州通判, 还没上任, 遭父丧。当时开始禁止伪学, 刘爚跟从朱熹在武夷山讲道读书, 怡然自得。修建云庄山房, 作为养老隐居的地方。刘爚调为赣州坑冶司主管文字, 差遣为德庆府知府, 刘爚入朝上奏说:“先前兴兵北伐, 是执政者没估计好形势, 给陛下带来忧患。现在虽然和议, 希望陛下更加恐惧并修身反�。欢ㄒ月芬员愎隳芍已砸嫜�, 一定要振兴公道以便提拔人才, 一定要整顿边备以便防御敌人。”
        他升为尚左郎官, 请求节省朝内外冗费来收取纸币。百官轮次奏事时, 他说:“希望陛下在经筵讲读、大臣奏对时, 反复提问, 以便求得义理的真谛, 以及政事的得失, 那么圣人的学说就得到应用而且国家也会兴盛了。”他请求搜求人才和修明军政。升为浙西提点刑狱, 他巡察时不避寒暑, 平反了很多冤案。有个杀人的罪犯藏在一个权贵家中, 吏人不敢去逮捕, 刘爚却最终捕获了罪犯。
        刘爚升为国子司业, 他对宰相史弥远说, 请求把朱熹所著的《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注释作为劝讲的内容, 以求纠正君主稳定国家, 慰抚天下学者和士大夫的心。刘爚上奏说:“宋朝兴起以来, 《六经》精深的旨意, 孔、孟的古训, 在千年之后得以阐发明确, 用它侍奉父辈则孝, 侍奉君主则忠, 它就是世人所说的道学。庆元以来, 权奸当国, 怕人们议论自己, 就指责道学是伪学, 斥退研习道学的人, 禁止有关道学的书籍, 使学者们无所依从, 不能区别义和利, 追求向往之事也不高尚, 人的各种欲望泛滥起来, 廉耻之心日益丧失。请罢去关于伪学的诏书, 禁止邪说, 端正人心, 这是国家的福分。”他又请求把朱熹的《白鹿洞规》颁行于太学, 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印刷颁行。
        刘爚兼任工部侍郎。他上奏说:“请求让沿边百姓, 各自结成队伍, 在乡里训练检阅, 有危险就互相救援, 没有大事时就像往常一样耕种, 军务政事暗暗地寄托在于田地农活之间, 这不只是一时的便利。”他请求在沿边州郡筑城、停止派贺正使。被任用为刑部侍郎, 仍旧兼职, 赐给他对衣、金带, 他全部推辞, 皇上不允。两次请求辞官, 也没被允许。他上奏断绝给金人的岁币, 在历阳建制置司以便应援两淮。请求罢去瑞庆圣节, 谢绝金国使臣来朝。
        刘爚进封为子爵, 暂时代理工部尚书, 赐给他衣带、鞍马。兼任太子右庶子, 仍兼左谕德。他每次给太子讲读到经史中所陈述的声色嗜欲之戒时, 就十分恳切, 反复地讲解。去世后, 被赠为光禄大夫, 他的后代被录用为官, 赐谥号“文简”。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诗谳》冯梦龙《狄青》
        《初, 淮阴侯韩信》《明史·罗亨信传》
        《释惟俨文集序》《宋史·莫濛传》
        《后汉书·孔奋传》《郑伯克段于鄢》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宋史·张洞传》
        刘大樾《乞人张氏传》《明史·刘观传》
        《柳子厚墓志铭》《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
        《宋史·赵抃\传》《元史·陈思济传》
        《宋史·李椿传》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越王勾践世家》欧阳修《画舫斋记》
        《宋史·薛奎传》《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
        《后汉书·王丹传》《宋史·李光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