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 阅读下文, 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 视圣人太高, 而求圣人太精, 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 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 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 方为圣贤传心之秘, 何独曰“非礼勿视, 赤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 耳目口体之常事, 礼与非礼者, 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 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 其所以授受者, 止于日用之能事, 下学之工夫, 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 从可知矣, 故知道之至极者, 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 有志于“四勿”也, 以名其斋。因号“勿斋”, 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 自有礼矣, 不得轻有所请谒也, 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 亦何得轻为搦管, 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 茫如捕风, 一旦幡然, 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 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 询于刍荛 ”,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 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 把圣人看得太高, 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 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 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 具体典型, 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 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 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 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 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案】 22.世人学习圣人之道, 把圣人看得太高, 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3.D 24.藤君好学, 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 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25.C 26.要务实, 脚踏实地做学问, 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解析】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 把圣人看得太高, 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 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依据意思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 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 “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 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 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原因是什么”, 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 有志于‘四勿’也, 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 茫如捕风, 一旦幡然, 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 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 然后进行概括即可。学.科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A项, “‘狂夫’借指藤君”错, “狂夫”应指自己;B项“表达感激之情”有误;D项, “感到庆幸”有误。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试题分析: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 即要务实, 要脚踏实地;第三段借对腾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 把圣人看得太高, 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 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 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 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 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 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 赤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 是耳目口体的功能, 是否符合礼教, 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 “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 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 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 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 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 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 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 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 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 都自有礼节, 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 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 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 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 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 一旦醒悟, 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 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 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 勿斋有�。 埃词故牵┛裢说难杂�, 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 我也被听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