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送李材叔知柳州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 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 往往车船未行, 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 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 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 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 而名能抚循其民者, 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 始俱为夷, 闽、蜀皆已变, 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 由京师而之越, 水陆之道皆安行, 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 此非独优与?其风气吾所谙之, 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 未尝有疾;苟违节, 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 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 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 食有海之百物, 累岁之酒醋, 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 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 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 奚不可邪?古之人为一乡一县, 其德义惠爱, 尚足以熏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 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 人咸有久居之心, 又不小其官, 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 居闽、蜀上, 无不幸之叹, 其事出千余年之表, 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方者多矣, 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 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 同用荐者为县, 入秘书�。髯衾�。今材叔为柳州, 公翊为象州, 皆同时, 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 其施之速, 势之便, 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巩散文选集》)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逆自为虑如此 逆:预先 B.其习俗从古而尔 尔:这样 C.则均之吏于远, 此非独优与 吏:官吏 D.其风气吾所谙之 风气:风物气候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风气吾所谙之, 与中州亦不甚异 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B.则均之吏于远, 此非独优与? 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 C. 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 故谓之不可 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D.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 图久远者, 莫如西归 15.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越独尚陋”原因的一组是( ) ①南越偏且远 ②官者不欲久居 ③又咸小其官, 以为不足事 ④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 ⑤人少斗讼, 喜嬉乐 ⑥由京师而之越, 水陆之道皆安行, 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揭露自古以来官场对南越的偏见, 感慨越人的不幸, 并把南越的落后与不幸归罪于吏者。 B.作者认为南越交通相比闽蜀有优越性, 物产丰美, 民风淳朴, 只要官员尽责, 一定能够走向治平之世。 C.作者认为古人治理一乡一县都能尽心尽责, 道德仁义都足以熏陶感染老百姓, 今天的官员做一州长官, 怎么能够鄙视自己的官职而不尽心尽责呢。 D.李材叔和他的哥哥公翊一起步入仕途, 做官经历相似, 才干也不相上下, 又共同提拔了当年举荐他们的人做了县令。作者认为他们都是在南越做官, 如果能够交流经验促进政事, 那么越地的百姓该幸运了, 也该庆贺了。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然, 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 而名能抚循其民者, 不过数人邪?(4分) 答: (2)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2分) 答: (3)官于南方者多矣, 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 李材叔而已。(4分) 答: 答案: 13、答案:C吏, 做官, 名词用作动词。 14、答案:D 解析:A均为介词, B均为介词, C均为定语和名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D前者为“……的人”, 后者为语气助词, 表停顿。 15、答案:B ①是谈者观点。⑤ 是南越民风淳朴。⑥是南越水陆交通的优越性。 16、答案:D(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C。“又共同提拔了当年举荐他们的人做了县令”错, 原文是“同用荐者为县”, 意思是同因为别人的举荐做了县官。) 17、答案:(1)不然的话, 为什么南越和中原相通已一千多年, 而有名的能抚慰那里人民的人才不过几位呢?(“何”、“中原”、“抚循”各1分, 大意1分) (2)实在是因为当官的没有能尽到他治理教化的心意。(“盖”和大意各1分) (3)到南边去做官的人很多, 我知道才能秀出, 聪敏过人, 能实行我的主张的, 不过李材叔一个罢了。(“吏”“颍然”“迈于”和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人们都说南越地处偏僻而且路途遥远, 风气同中州两样。所以去做官的都不愿意久留, 往往赴任的车船还未启行, 就已经掰着指头计算归期了。又都轻视自己的官职, 认为不值得到那里去用力气治理。他们预先就这样为自己考虑, 所以到了那里, 大都心神不定, 松松垮垮, 没有忧民勤政之心。官场习气自古就如此呀!不然的话, 为什么南越和中原相通已一千多年, 而有名的能抚慰那里人民的人才不过几位呢?所以, 越地和闽、蜀早先都是蛮夷之地, 闽蜀都已经变化了, 唯独越地还很粗野鄙陋。难道是那里的风俗不能改变吗?实在是因为当官的没有能尽到他治理教化的心意。唉!这也是那里百姓的不幸啊。 他们不知道, 从京城到越地, 水陆都是平安易行的, 不像福建的山溪、三峡的江流、四川的栈道那样险不可测。所以就同样是到远方去做官来衡量, 越地不是独为优越吗?那里的风物气候我是熟 悉的, 同中州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只要饮食起居不违反常度, 没有人会生病的;如果违反常度, 即便在中州, 难道就不生病了吗?那里的物产丰美, 果品有荔子、龙眼、香蕉、柑橘、橄榄, 花卉有素馨、山丹、含笑之类, 食品有海味百珍、陈年酒醋, 都是冠绝天下的。百姓很少争斗诉讼, 爱好游戏玩乐。只因为当官的没有久留之心, 所以认为那里不好;如果他们有久留之心, 有什么不好的呢?古时候的人做一乡一县之长, 他们的道德仁义和爱民之心尚且足以熏陶感染百姓, 何况今天官大的做到一州之主, 怎么能够轻视自己的官职而不去尽心治理呢?如果他们听到我的这番话并加以深思, 人人都有在那里久留之心, 又不轻视自己的官职, 为越人革洗陋俗, 促使那里达到治平, 居于闽蜀之上, 而不再有不幸之叹, 这样的事业发生在一千多年之后, 那么它的好处的大小也就可想而知。但不是才能秀出, 聪敏过人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到南边去做官的人很多, 我知道才能秀出, 聪敏过人, 能实行我的主张的, 不过李材叔一个罢了。 材叔又和他的兄长公翊同科入仕, 同样因人推荐为县官, 到秘书省人著作佐郎。现在, 材叔出知柳州, 公翊出知象州, 都在一个时候, 两人的才干又不相上下。这样, 两州可以相互交流, 促进他们的政事, 那办事的迅速, 形势的便利, 哪里说得尽呢!越地的人民该幸运了呀!该可贺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