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 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伺候上动静, 无不知之, 由是每奏对常称旨, 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 生寿王瑁, 诸子莫得为比, 太子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 愿尽力�;な偻�。惠妃德之, 明为内助, 由是擢黄门侍郎。五月戊子, 以裴耀卿为侍中, 张九龄为中书令, 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 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 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 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 欲引以为相, 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 足下宜一造门, 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 薄林甫为人, 竟不之诣, 林甫恨之益深。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 凡才望功业出己右, 及为上所厚, 势位将逼己者, 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 或阳与之善, 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 腹有�!�。初, 上自东都还, 李林甫知上厌巡幸, 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 数年, 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 天下无事, 朕欲高居无为, 悉以政事委林甫, 何如?”对曰:“天子巡狩, 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 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 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 妄言, 罪当死。”上乃为力士置酒, 左右皆呼万岁。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先是, 宰相皆以德度自处, 不事威势, 驺从不过数人, 士民或不之避。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史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宰相驺从之盛, 自林甫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B.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C.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D.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 一般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 长官为吏部尚书。
        B.成子, 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 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元年, 可以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 也指纪年的第一年。
        D.顿首, 即以头叩地而拜, 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林甫为人阴险狡诈, 接近皇帝身边的人, 迎合皇帝的心意, 因馅附皇帝的宠妃武惠妃而得以逐步升迁至朝廷要员, 获得信任, 得以掌握大权。
        B.李林甫提拔不学无术的萧灵, 萧灵在严挺之面前出丑, 被贬, 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交好, 告知严挺之, 可以不理会李林甫。
        C.皇帝厌恶出巡, 他对高力士表示, 自己将近十年没出长安, 想把大事交给李林甫, 高力士认为, 天子出巡是古人留下的制度, 不要随便改变。
        D.李林甫口蜜腹剑, 妒忌贤能, 排抑胜己者以保全其权位;在他之前的唐朝宰相都以德服人, 轻装简行, 但他改变了这种低调作风, 带坏风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挺之素负气, 薄林甫为人, 竟不之诣, 林甫恨之益深。(4分)
        (2)尤忌文学之士, 或阳与之善, 啖以甘言而阴陷之。(4分)
        14.高力士为什么“不敢深言天下事”?请简要回答。(3分)
         
         
         
        答案:
        10.D(原文标点:林甫自以多结怨, 常虞刺客, 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 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 以石甃地, 墙中置板, 如防大敌, 一夕屡徙床, 虽家人莫知其处。)
        11.B(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12.B(“告知严挺之, 可以不理会李林甫”错。原文是张九龄劝严挺之接近李林甫, 与其改善关系)
        13.(1)而严挺之一向傲气, 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 最终不去拜访李林甫, 李林甫就更加恨他。(得分点:“负气”“薄”“诣”各1分;句意1分)
        (2)尤其忌恨由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 有时表面上对人友好, 用动听的话引诱人, 暗中却加以谋害。(得分
        点:“阳”“啖”“阴”各1分;句意1分)
        14.李林甫权势很大, 深得皇帝信任, (1分)深论天下的大事, 皇帝不爱听, 也可能遭李林甫报复。(2分)
        【参考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吏部侍郎李林甫奸猾狡诈, 与宦官以及后宫中的嫔妃深相交结, 观察皇帝的动静, 皇帝的一切事情都掌握了, 因此每次上朝奏事, 经常符合皇帝的意图, 深受皇帝的喜爱。当时武惠妃在后宫的嫔妃中最受皇帝的宠爱, 武惠妃生了儿子, 是寿王李瑶, 各个皇子没有谁能跟寿王相比, 太子渐渐被疏远了。李林甫于是托宦官告诉武惠妃说, 自己愿意尽力�;な偻�。武惠妃十分感激, 暗中帮助李林甫, 因此李林甫被升为黄门侍郎。五月戊子日, 皇帝任命裴耀卿为侍中, 张九龄为中书令, 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一向不学无术, 有一次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把“伏腊”读为“伏猎”, 严挺之对张九龄说:“尚书省怎么能有‘伏猎’侍郎呢?”于是萧炅被调出京城, 为岐州刺史, 因此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关系亲密, 想要推荐严挺之为宰相, 曾经对他说:“李尚书正受到皇上的器重, 你应该去登门拜访, 与他搞好关系。”而严挺之一向傲气, 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 最终不去拜访李林甫, 李林甫就更加恨他。天宝元年。李林甫担任宰相, 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威望和功业在自己之上, 以及受到皇帝宠信, 权势快要超过自己的人, 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他们。尤其忌恨由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 有时表面上对人友好, 用动听的话引诱人, 暗中却加以谋害。世人都称“李林甫口中有蜜, 腹中有�!�。起初, 皇帝从东都回来后, 李林甫知道皇帝已厌烦巡行, 于是就与牛仙客谋划增加西京附近各道的租赋, 并用钱买粮以充实关中, 数年之中, 粮食蓄积逐渐丰实。皇帝从容地对高力士说:“我不出长安城已将近十年, 天下没有让人忧愁的大事, 我想高居在上, 不管大事, 把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处理, 你以为如何?”高力士回答说:“天子出外巡行是古人留下来的制度。再说国家的大权, 不能随便托给他人。(如果托给他人)他的威势形成以后, 谁还敢再议论他?”皇帝听后不高兴。高力士赶忙磕头自白说:“我发疯了, 说胡话, 罪该死。”皇帝就为高力士设置酒宴安慰, 左右人都高呼万岁。从此高力士再也不敢深论天下的大事。先前, 宰相都以德行、度量处世, 不炫耀威权, 随从不过几个人, 所经过的地方, 民众也不用回避。李林甫认为自己结怨太多, 常常怕有刺客来杀他, 所以出门时有步骑百余人在左右两边�;�, 王公卿士都要回避;所居住的地方不但重门复壁, 而且用石头砌地, 墙中置木板, 如临大敌, 一天晚上竟多次转移住处, 就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唐朝的宰相随从人数增多, 从李林甫开始。
         



        相关文言文练习
        《王安石待客》《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二)
        《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通鉴纪事本末·太宗讨龟兹》
        方苞《二山人传》《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
        《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宋史·赵希錧传》
        《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通鉴纪事本末·井陉之战》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旧唐书·屈突通传》
        《后汉书·钟离意传》《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通鉴纪事本末·肃宗即位于灵武》
        《宋史·王凯传》《晋书·谢尚传》
        《明史·温纯传》《三国志·吴范传》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窦建德》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
        《汉书·苏武传》《明史·张任学传》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史记·信陵君离赵救魏》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二)《三国志·杜畿传》
        《明史·成基命传》《宋史·杨大异传》
        《重修盘门双忠祠记》《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二)
        刘大魁《程易田诗序》《宋史·许骧传》
        《晋书·陶侃列传》《后汉书·郭伋传》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梁书·孙谦传》
        《南史·沈炯传》王若虚《门山县吏晓堂记》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