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陈若拙, 字敏之, 幼嗜学。尝持书诣晋�。诩纹溆Χ韵暄�, 将縻以军职, 若拙恳辞。太平兴国五年, 进士甲科, 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 改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单州。以能政, 就改太常丞, 迁监察御史, 充盐铁判官。益州系囚甚众, 太宗览奏讶之, 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淳化三年, 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 未几, 改正使, 召归。会李至守洛都, 表若拙佐治, 改度支员外郎, 通判西京留司。久之, 柴禹锡镇泾州, 复奏为通判, 迁司封员外郎, 部送刍粮至塞外, 优诏奖之。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河决郓州, 朝议徙城以避水患, 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 寻命权京东转运使, 因发卒塞王陵口, 又于齐州浚导水势, 设巨堤于采金山, 奏免六州所科梢木五百万, 民甚便之。河平, 真授转运使。召还, 拜刑部郎中、知潭州。时三司使缺, 若拙自谓得之。及是大失望, 因请对, 言父母年老, 不愿远适, 求纳制命。上怒, 谓宰相曰:“士子操修, 必须名实相副, 颇闻若拙有能干, 特迁秩委以藩任, 而贪进择禄如此。凡用人, 岂以亲疏为间, 苟能尽瘁奉公, 有所树立, 何患名位之不至也。”乃追若拙所授告敕, 黜知处州, 徙温州。代还, 复授刑部郎中, 再为盐铁判官, 改兵部郎中、河东转运使, 赐金紫。会亲祀汾阴, 若拙以所部缗帛、刍粟十万, 输河中以助费, 经度制置使陈尧叟言其干职, 擢拜右谏议大夫, 徙知永兴军府。时邻郡岁饥, 前政拒其市籴, 若拙则许贸易, 民赖以济。又移知凤翔府, 入拜给事中、知澶州。蝗旱之余, 勤于政治, 郡民列状乞留。天禧二年, 卒, 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陈若拙传》, 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 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 B.人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 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 C.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 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 D.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 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 一甲为“进士及第”, 二甲为“进士出身”, 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B.权, 古代指暂代官职, 其同义词有“假”“摄”“署”“行”“守”“兼”“领”“判”等。 C.宰相, 古代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 并非具体官名, 与丞相不是同一概念。 D.郎中, 古代属于员外级, 分掌各司事务, 是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若拙天资聪颖。他幼年就喜欢学习, 受太宗赏识, 但他谢绝了太宗的提拔, 凭自己才学考中进士后才开始做官。 B.陈若拙善于工作。他无论是审判囚犯, 还是塞外送粮, 抑或是治理黄河, 都能处理妥当, 受到皇上的信赖与嘉奖。 C.陈若拙体恤百姓。先是在治理黄河时上奏免除六州百姓应缴纳的梢木, 后是允许闹饥荒的百姓到他辖区购买粮食。 D.陈若拙自负任性。他担任工部郎中时就看中三司使之职, 与陈恕不和睦, 结果三司使没当上反而被外放边远地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持书诣晋�。诩纹溆Χ韵暄�, 将縻以军职, 若拙恳辞。 (2)士子操修, 必须名实相副, 颇闻若拙有能干, 特迁秩委以藩任, 而贪进择禄如此。
答案: 10.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题关键在于两处:一是谁“与三司使陈恕不协”, 二是“车驾北巡”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根据文意可知, 第一处应是传主陈若拙与三司使陈恕相处不好, 不是别的“郎中”跟陈恕不和睦, 据此可先排除A、D两项;第二处, “车驾”是皇帝所乘马车, 文中指皇上, 而“开拆司”是衙门名称, 不可拆开, 据此可排除A、B两项。综上分析, 答案应选C项。附原文标点如下:入为盐铁判官, 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 求徙他局, 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 命李沆留守东京, 以若拙为判官。) 11.B(“兼”“领”“判”表示兼任官职的意思。) 12.D(“担任工部郎中时就看中三司使的位置”于文无据。陈若拙与三司使陈恕不和睦的原因不清楚, 但去别处任职是他自己主动提出的;后来他担任刑部郎中时本以为自己可以当上三司使, 却被派去潭州任职, 他就以母亲年老要照顾为由拒绝去上任, 结果惹恼了皇上。) 13.(1)(陈若拙)曾经拿着书信到晋王府去, 太宗夸赞他应对得详细且言谈不俗, 想要让他担任军中的职务, 若拙恳切地推辞了。(得分点:“诣”“雅”“縻”各1分, 句意2分, 共5分。) (2)读书人的品德修养, 一定要名声和实际相符, 常听说若拙很有才干, 就特别升迁并委任他到外藩任职, 他却这样贪图地位与俸禄。(得分点:“操修”“副”“委”各1分, 句意2分, 共5分。)
参考译文: 陈若拙, 字敏之, 小时候就喜欢学习。他曾经拿着书信到晋王府去, 太宗夸赞他应对得详细且言谈不俗, 想要让他担任军中的职务, 若拙恳切地推辞了。太平兴国五年, 他考中进士甲科, 初入仕途出任将作监丞、鄂州通判, 改任太子右赞善大夫、管理知州。由于善于主持政事, 又改任太常丞, 升为监察御史, 兼盐铁判官。益州关押的囚犯很多, 太宗看了奏章后对此感到惊讶, 召见若拙当面告知并把处理问题的任务委派给他。淳化三年, 就地任命为西川转运副使, 没过多久, 升任正使, 太宗下召让他回京。适逢李至担任洛都郡守, 上表让陈若拙辅佐他治理, 改为度支员外郎、西京留司通判。不久, 柴禹锡镇守泾州, 又上奏让他担任泾州通判, 迁任司封员外郎, 指挥运送粮草至塞外, 太宗特别颁发诏书嘉奖他。他入京做盐铁判官, 转任工部郎中, 与三司使陈恕相处不和睦。请求调任到其他地方, 于是改任开拆司主判。皇帝北巡, 命令李沆留守东京, 任命若拙为判官。郓州黄河决口, 大臣们商议迁移城中百姓来躲避水患, 派若拙与阎承翰前去谋划处置, 不久又任命他暂时代理京东转运使, 于是他派遣士兵堵塞王陵口, 又到齐州疏浚水流, 在采金山修筑巨堤, 并上奏朝廷免除所征收的六个州的梢木五百万, 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水患平定后, 实授他转运使的官职。召还京城, 被任命为刑部郎中、潭州知 州。当时三司使空缺, 若拙自认为能得到这个职位。到这时他感到很失望, 于是上奏, 说父母年老, 不愿到边远地区去, 请求收回成命。太宗大怒, 对宰相说:“读书人的品德修养, 一定要名声和实际相符, 常听说若拙很有才干, 就特别升迁并委任他到地方任职, 他却这样贪图地位与俸禄。凡是用人, 哪能亲疏有别呢?如果能够竭尽全力一心为公, 建立功业, 哪里还用担心不能获得名声和地位呢?”于是追回授予若拙的敕命, 贬黜他去管理处州, 又调任到温州。回来后, 又被授为刑部郎中, 第二次担任盐铁判官, 改任兵部郎中, 又任河东转运使, 被赐子 金印紫绶。正逢皇帝亲自到汾水南面祭祀, 若拙把所管辖的粮草布匹钱物等合计十万钱, 运送到河中补充所需经费, 经度制置使陈尧叟上奏说若拙有才干贡献, 于是提升他为右谏议大夫, 调他管理永兴军府。当时邻郡闹饥荒, 前任郡县长官不允许邻郡百姓来买粮食, 若拙到任, 就准许买卖粮食, 邻郡百姓因此得以度过饥荒时期。又调任风翔知府, 入京担任给事中, 澶州知州。蝗灾、早灾之后, 勤于政事, 当地百姓上书请求他留任。天禧二年去世, 享年六十四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