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 字元晦, 一字仲晦, 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 甫能言, 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 授以《孝经》, 一阅, 题其上曰:“不若是, 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 独端坐以指画沙, 视之, 八卦也。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 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 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 奏复其旧, 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 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 辞职名。纳粟赏行, 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 募米商, 蠲其征, 及至, 则客舟之米已辐�!l淙展撤妹褚�, 按行境内, 单车屏徒从, 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 至自引去, 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 有不便于民者, 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 随事处画, 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 谓其疏于为政, 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 仕于外者仅九考, 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 箪瓢屡空, 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 豆饭藜羹, 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 圣经之旨不明, 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 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 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 生徒问答凡八十卷, 别录十卷。 庆元二年, 沈继祖为监察御史, 诬熹十罪, 诏落职罢祠, 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 熹以年近七十, 申乞致仕, 五年, 依所请。明年卒, 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B.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C.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D.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卦, 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概念, 也指一种内含八组阴阳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 B. 榷酤, 古代政府所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 后来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 C. 九考, 当时官员每三年一考绩, 故而此处“考”代指三年之意, “九考”即为二十七年。 D. 语, 指《论语》,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是重要的儒家经典。 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 刚能说话并知道天的概念时, 便会好奇天的上面是什么。 B. 朱熹为政有正气, 关心百姓民生, 颇具远见, 但也会招致有些官员同僚的非议。 C. 朱熹安贫乐道, 不因生活的窘迫改变气节, 此举与孔子贤徒颜回颇有相通之处。 D. 朱熹晚年被时任监察御史构陷了十个罪名, 六年之后病死在狱中, 享年七十一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日钩访民隐, 按行境内, 单车屏徒从, 所至人不及知。 (2)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 圣经之旨不明, 而道统之传始晦。 14. 根据文意, 简要概括朱熹在学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答案】 10. B 11. A 12. D 13. (1)朱熹每天察访百姓的疾苦, 巡行浙东境内, 单人单车不带随从的徒众, 所到之处人们不知道他是谁。 (2)(朱熹)曾说圣贤学术思想的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 圣贤经书的意旨没有阐明, 而圣贤思想的传授也就隐晦。 14. ①天资聪颖;②广纳贤徒;③刻苦钻研治学严谨;④亲身实践。 参考译文: 朱熹, 字元晦, 又作仲晦, 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 刚能够讲话时, 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 老师教他读《孝经》, 他看过一遍, 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 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 别人一看, 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淳熙五年, 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 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 出现旱灾, 朱熹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 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 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 找一些学生来, 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 奏请朝廷重新修复, 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 让学生们遵守。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 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 辞谢了这一职务, 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 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 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 召募米商, 蠲免他们的商税, 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 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 走遍浙东全境, 都是单人独车, 不带随从, 所到之地, 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 一听说他到来, 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 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 纪律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 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 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 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 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诋毁朱熹, 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 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 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 九考则为二十七年), 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 以至常常断粮, 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 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 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 但是, 对于不合道义的钱, 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 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 掌握其内在规律, 并自我检束, 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 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 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 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 朱熹竭尽精力, 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 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 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 还有别录十卷。 庆元二年, 沈继祖任监察御史, 上书诬告朱熹, 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 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 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 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 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 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 申请退休。庆元五年, 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死去, 享年七十一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