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 阅读下文, 完成小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明)袁宏道 ①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 水中之味, 花中之光, 女中之态, 虽善说者不能一语, 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 慕趣之名, 求趣之似, 于是有辨说书画, 涉猎古董, 以为清;寄意玄虚, 脱迹尘纷, 以为远。又其下, 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 何关神情! ②夫趣得之自然者深, 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 不知有趣, 然无往而非趣□。面无端容, 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 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 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 老子所谓能婴儿, 盖指此也, 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 无拘无缚, 得自在度日, 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 以无品也。品愈卑, 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 或为声伎;率心而行, 无所忌惮, 自以为绝望于世, 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 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 官渐高, 品渐大, 有身如梏, 有心如棘, 毛孔骨节, 俱为闻见知识所缚, 入理愈深, 然其去趣愈远矣。 ③余友陈正甫, 深于趣者也, 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 趣居其多。不然, 虽介若伯夷, 高若严光, 不录也。噫, 孰谓有品如君, 官如君, 年之壮如君, 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湖北竟陵人, 时任徽州知府, 善谈性理之学。 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 史称“韦苏州”。其诗恬淡高远, 有意趣。后人常有模仿其烧香煮茶以示高雅。 21.从句式的角度,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耳B.焉C.也D.矣 23.对“品愈卑, 故所求愈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质愈卑劣, 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卑下。 B.品行愈低下, 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下。 C.品德愈卑鄙, 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下流。 D.品味愈低下, 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级。 24.以下对“趣”的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韦苏州等世俗之人, 烧香煮茶, 无法得到、领会意趣。 B.童子之趣, 得之于自然, 无私心杂念, 是最上乘的趣。 C.山林之人, 自由自在, 不受束缚, 没有求趣而趣自来。 D.年长、官高、品大者, 往往受见识束缚, 离趣味愈远。 2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 21.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 语言生动富有变化。先用整句铺排设喻, 从山色、水味、花光、女态等多角度突出趣的美妙;再用散句, 表明意趣只能用心领会, 意味深长。 22.C 23.D 24.A 25.文章先说趣之难得, 只有领会于心的人才知道它。再通过古今之人烧香煮茶、书画古董等“慕趣之名、求趣之似”的行为, 表明这些只是意趣的表象。然后, 提出“趣得之自然者深, 得之学问者浅”的观点, 例举“童子”、“山林之人”、“愚不肖者”皆能得趣, 而年长、官高、品大有碍于意趣的获得。最后, 指出陈正甫做到“会心”, 摆脱了这些束缚, 回归自然, 身心自由, 依然得到了“趣”;表达了对友人及作品的高度赞扬。 【解析】 【分析】 21.此题考核考生对文本句式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明确句式的类型, 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分析时, 可从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角度来加以分析。“趣如山上之色, 水中之味, 花中之光, 女中之态, 虽善说者不能一语, 唯会心者知之”整散句结合, “山上之色, 水中之味, 花中之光, 女中之态”句式整齐, 铺排设喻, 从山色、水味、花光、女态等多角度突出趣的美妙;“虽善说者不能一语, 唯会心者知之”与前面句式不同, 两句的字数也不相同, 是散句, 表明意趣只能用心领会, 意味深长。整散结合的句式, 语言生动富有变化。 22.此题考核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对十八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悉, 再结合文本对虚词进行选择。“当其为童子也, 不知有趣, 然无往而非趣□”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 根本就不知道有情趣这种东西存在, 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有真正的情趣。这句话是一个陈述句。“矣”多用于感叹句尾;“也”多用于陈述句尾;“耳”, 用于带感叹性质的陈述句或感叹句尾, 但他的特殊意义是“而已”;“焉”是句末助词, 加重语气, 有时放在反问句中, 表反诘语意。故选C。 23.此题考核考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要结合上下文, 做到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义为辅。根据第二段说“山林之人, 无拘无缚, 得自在度日, 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 以无品也。”意思是生活在山林的人, 无拘无束, 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 所以虽然不刻意地追求情趣而情趣却靠近他。愚昧无才能的人之所以有情趣, 是因为他们没有品第。该段的“品”指的就是“品味”, 与“品质”“品德”“品行”无关;“下”也不是“卑下”“下流”的意思。故选D。 24.此题考核考生筛选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归纳不正确的一项, 筛选区间遍布全文。常见的错误有“混淆时间范围”“张冠李戴”“强加因果”“颠倒因果”“歪曲文意”“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A项在原文第一段, 根据第二个注解可知, 是后人常模仿韦应物烧香煮茶以示高雅, 而不是选项说的“韦苏州等世俗之人, 烧香煮茶, 无法得到、领会意趣”, 故选A。 25.此题考核考生对文言文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 先分析文章的文体, 如果是小说, 可根据线索或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思路梳理情节。若是议论文, 可根据议论文的结构来加以梳理。若是传记, 则按时间或事件来梳理文本结构。这篇文章是说理散文, 文章第一段先说了趣之难得, 只有领会于心的人才知道它。再通过古今之人烧香煮茶、书画古董等“慕趣之名、求趣之似”的行为, 表明这些只是意趣的表象。第二段提出“趣得之自然者深, 得之学问者浅”的观点, 例举“童子”、“山林之人”、“愚不肖者”皆能得趣, 而年长、官高、品大有碍于意趣的获得。最后一段, 指出陈正甫做到“会心”, 摆脱了这些束缚, 回归自然, 身心自由, 依然得到了“趣”;表达了对友人及作品的高度赞扬。 参考译文: 世上的人最难得的只有情趣。情趣像山上的景色, 水的味道, 花的光彩, 女子的姿态, 即使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 只有领会于心的人知道它。现在人们羡慕情趣的名声, 做出得到情趣的样子, 于是有人辨别谈论书画、收藏古董, 认为这样就有了清雅的情趣, 寄意于玄妙空洞的谈论、摆脱尘俗纷扰去隐居, 认为这就是脱俗的情趣, 还有更低等的, 有人模仿韦应物烧香煮茶, 自以为很有情趣。这些都只不过是情趣的表面, 与情趣的精髓有什么关系呢? 情趣, 如果是从自然之性中得到的就是深层的情趣, 如果是从学问中得到的往往就是肤浅的情趣。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 根本就不知道有情趣这种东西存在, 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有真正的情趣。脸上没有故作庄重的神色, 眼睛不专注于某一物, 嘴里喃喃地自言自语, 双脚跳跃不定, 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真没有超过此时的。孟子所说的“没有失去孩童淳朴天真的心思”, 老子所说的“能够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 大概都是指这种情况, 情趣在最无私心杂念, 最大彻大悟的时候才是最上乘的情趣。生活在山林的人, 无拘无束, 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 所以虽然不刻意地追求情趣而情趣却靠近他。愚昧无才能的人之所以有情趣, 是因为他们没有品第。品第越是卑下, 所以追求的东西就越低下。有的是酒肉, 有的是歌女,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无所顾忌, 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 所以全天下的人批评嘲笑他他也不顾, 这又是一种情趣。等到年纪越来越大, 官职越做越大, 品级越来越高, 身体像套着无形的枷锁, 心灵如同扎着芒刺一般, 全部身心都被见闻知识所束缚, 道理学得越深, 而离情趣越远。 我的朋友陈正甫, 是个深谙情趣真谛的人, 所以他所编著的《会心集》中的若干人, 有情趣的居多, 如果没有情趣, 即使像伯夷那样耿介有操守, 像严光那样清高的, 也不收录。呀, 谁称得上像正甫君你这样, 既有品级, 又有官职, 年纪又到壮年, 却又如此懂得情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