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四)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赵豫, 字定素, 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豫得松江, 奉敕往。时卫军恣横, 豫执其尤者, 杖而配之边, 众遂帖然。一意拊循, 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 必与豫议。 ②及清军御史李立至, 专务益军, 勾及姻戚同姓。稍辨, 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 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①, 亦累及他户, 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 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 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 减去十之二三。 ③正统中, 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 巡按御史以闻, 命增二秩还任。在职十五年, 清静如一日。去郡, 老稚攀辕, 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④方豫始至, 患民俗多讼。讼者至, 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 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 或被劝阻, 多止不讼。 ⑤始与豫同守郡者, 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 并皦皦著名绩, 豫尤以恺悌②称。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乙 松江太守赵豫居官慈惠。每见讼者, 非急事, 则谕之曰“明日来”。始皆笑之, 遂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不知讼者乘一时之忿, 经宿气平, 或众为劝解, 因而获息者甚多。比之钩钜③致人而自名英察者, 其所存何啻霄壤! (节选自《坚瓠续集卷之四》) 【注】①灶�。壕沙浦笱喂�。②恺悌:和乐平易。③钩钜:辗转推问, 究得情实。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简廷臣九人为知府()(2)专务益军()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勾及姻戚同姓() A.勾结 B.摄取 C.招引 D.征调 (2)留一履以识遗爱() A.爱护 B.喜好 C.恩惠 D.吝惜 17.把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卫军恣横, 豫执其尤者, 杖而配之边, 众遂帖然。一意拊循, 与民休息。 18.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19.根据第②段文意, 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 20.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 请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 答案: 15.(1)选择 (2)从事, 致力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 一定要先翻译句子, 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 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 理解时, 根据语境推断。(1)句子意思是“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 “简”选择, 选拔;(2)句子意思是“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 “务”从事, 致力于。 16.(1)D(2)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涉及一词多义。解答时, 要依据平时积累结合上下句和句子结构特点来分析。(1)句子意思是“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 联系前面的“专务益军”看, 与“牵连”表意有关的是“征调”。故选D。(2)句子意思是“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 练习句子结构看, “爱”应该是名词, 选“恩惠”的意思更合适。故选C。 17.当时卫军放纵专横, 赵豫逮捕其中特别横暴的人, 用棍杖打完后再把他们发配到边关, 众军于是安定顺从。他一心一意安抚人民, 帮助百姓休养生息。【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 难点字多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断, 平时训练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恣横”, 放纵专横;“执”, 逮捕;“尤者”特别横暴的人;“杖”, 名词作动词, 用棍杖打;“配”, 发配;“遂”, 于是;“帖然”安定顺从的样子;“拊循”, 安抚;“休息”, 休养生息。 18.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前提是粗通大意, 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 把握句子特征, 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 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 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 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断句完毕, 再回读一遍审查。句中“良家子谨厚者”是定语后置句, 意思应该是“谨厚的良家子”, 该词组是名词性词组, 做“择”的宾语, 与“为吏”一起构成动词词组, 表达完整语意, “为吏”后应停顿;“训以礼法”, 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形式, 单独表意;“均徭节费”是由动宾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 “减吏员十之五”是又一动词词组, 表明采取的另一措施。要求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 故断句应为: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19.赵豫关注民情, 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 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减少重租, 获得休养生息。【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 把握段落大意, 找到问题对应的有效信息区间, 再结合具体问题做分析。要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 从情理上讲, 需要找赵豫深得民心的做法。根据第②段文意, 原因在“豫皆上章极论之, 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 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 减去十之二三”的表述中, 一是赵豫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 使百姓都获得休养生息, 二是减去“十之二三”的重租, 他做到了关注民情, 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 20.甲文中赵豫“患民俗多讼”“好言谕之”, 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 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中赵豫居官慈惠, 以民为重, 作者意在通过对比赞美赵豫的仁爱为民, 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 要审清题干要求, 通过阅读两则材料, 把握内容要点, 从人物言行和情节结构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揣摩作者写作意图。题干提示“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 要求“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 分析时主要围绕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来看, 在甲文中, 赵豫是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患民俗多讼。讼者至, 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患民俗多讼”表现对民风的关注, “好言”表现他的平易,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 或被劝阻, 多止不讼”, 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 “太守赵豫居官慈惠”这是正面交代。“每见讼者, 非急事, 则谕之曰‘明日来’”这个做法以及“因而获息者甚多”的结果和甲文相近。不同的是, 乙文最后一句用反问句形式, 把“钩钜致人而自名英察者”拿来与赵豫进行对比, 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的同时, 突出了赵豫的仁爱为民。 参考译文: 甲 赵豫, 字定素, 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 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 赵豫被派往松江府, 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 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 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 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 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 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 节省费用, 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 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 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 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 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 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 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擦鄣狡渌窕�, 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 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 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 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 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 巡按御史告朝廷, 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 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 老幼挽住车子, 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 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 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 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等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 有的被劝阻, 多停止不再来起诉了。 起初与赵豫一同守郡的人, 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 都光明磊落有良好的政绩, 赵豫更是因和乐平易著称。 乙 松江太守赵豫在官任职慈爱仁惠。每每看见诉讼的人, 如果不是紧急的事情, 就告诉他们说曰“第二天来”。起初大家都笑他, 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不知诉讼的人乘着一时的愤怒, 经一夜气平, 有时众人对他们劝解, 因而事情得到平息的非常多。比之辗转推问, 究得情实使人来而自名智慧过人明察的, 他们的存在何异于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