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杨业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 屡立战功, 所向克捷, 国人号为“无敌”。太宗征太原, 素闻其名。继元既降, 帝召见业, 大喜, 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 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 复迁代州兵马都部署。契丹入雁门, 业领麾下数千骑由小径至雁门北口, 南向背击之, 契丹大败。自是, 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 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 帝览之皆不问。雍熙三年, 大兵北征, 以潘美为行营都部署, 命业副之, 以王侁护其军。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未几, 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 令美等护之。时契丹复陷寰州, 业谓美曰:“今辽兵益盛, 不可与战。”侁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 鼓行而往。”业曰:“不可, 此必败之势也。”
        侁曰:“君侯素号无敌, 今见敌逗挠不战, 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 盖时有未利, 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 当为诸公先。”将行, 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 为左右翼以援, 侯业转战至此, 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不然, 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 自寅至巳, 使人登台望之, 以为契丹败走, 欲争其功, 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 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 即麾兵却走。业力战, 自午至暮, 至谷口, 望见无人, 即附膺大恸, 再率帐下士力战, 身被数十创, 士卒殆�。涤淌秩惺偃�。马重伤不能进, 逐为契丹所擒, 其子廷玉亦没焉, 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 期讨贼捍边以报, 而反为奸臣所迫, 致王师败绩, 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 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①刘崇、刘继元, 为后汉的开国、末代帝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B.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日/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C.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D. 杨业/并州太原人/幼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 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 第二代庙号多为太宗。
        B. 契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 发源于中国西北地区, 由耶律阿�;ü�, 国号为契丹。
        C. 雍熙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纪年的一种名号, 明清之前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D. 君侯是一种尊称, 秦汉时候称呼担任丞相的列侯, 汉朝以后, 成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业年少有为, 英勇无敌。他二十岁就开始在后汉任保卫指挥使, 凭借骁勇闻名, 连续升迁至节度使, 多次立下战功, 被人称赞为“无敌”。
        B. 杨业声名远播, 得到重用。他在后汉时名声已经传到宋朝, 投降后宋朝皇帝召见他, 让他担任要职, 因为他熟悉边关事务, 又调往代州任职。
        C. 杨业善于指挥, 威震边关。契丹进入雁门关, 他率军从小路绕到契丹侧翼, 大败契丹, 此后契丹人看到他军旗就带兵离开, 不敢与他作战。
        D. 杨业忠心耿耿, 一心报国。契丹攻陷寰州, 他反对与契丹作战, 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 他为表明清白与勇敢, 决定出战, 兵败被俘, 绝食而死。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将戍边者多忌之, 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 帝览之皆不问。
        (2)上遇我厚, 期讨贼捍边以报, 而反奸臣所迫, 致王师败绩, 何面目求活耶?
        14. 杨业最后一战为什么失败?请简要说明。
         
         
         
        答案:
        10. B 
        11. B  “发源于中国西北地区”错误, 契丹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12. C    “他率军从小路绕到契丹侧翼”错误, “背击之”是从背后攻打他们。
        13. (1)戍守边关的主将大多嫉妒杨业, 有人偷偷上诽谤他的奏章, 说杨业的短处, 皇帝看后都不过问。
        (2)太宗皇帝待我恩重, 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 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 致使军队惨败, 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   
        14.①契丹新胜, 气势旺盛;②时机不利, 冒险出征;③没有后援, 势单力孤。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 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 喜爱打猎。每次打猎, 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 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二十岁开始侍奉北汉皇帝刘崇, 担任保卫指挥使, 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 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 多次立下战功, 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 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 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刘继元投降后, 宋太宗召见杨业, 十分高兴, 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 又升任他为代州兵马都部署。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 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小路到到雁门关的北口, 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 契丹军队被打得大败。从此, 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 就立即退兵逃走。戍守边关的主将大多嫉妒杨业, 有人偷偷上诽谤他的奏章, 说杨业的短处, 皇帝看后都不过问。雍熙三年, 宋军向北大举进发, 任用潘美担任行营都部署, 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 让王侁担任护军。各路大军接连攻克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不久, 宋太宗下诏书, 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 命令潘美等人护送这些居民。这时, 契丹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更加旺盛, 不能同他们交战。”王侁说:“领数万精兵而像这样畏惧懦弱。只管进军到雁门北川中间, 击鼓进军。”杨业说:“不可以这样, 这是一定失败的阵势。”
        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 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 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 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 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 那我就在你们之前先出战。”临出兵前, 杨业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 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 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 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 不然的话, 只怕我会全军覆没。”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 王侁派人登上高台瞭望前面战�。晕醯ぞ颖谎钜荡虬芴幼�, 就想与杨业争功, 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 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 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 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 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 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 就捶胸悲恸, 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 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 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 无法前进, 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 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 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 致使军队惨败, 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查道传》(二)《宋史·王阮传》(二)
        《宋史·荆嗣传》《宋史·王涣之传》
        《宋史·杨万里传》(二)《宋史·夏守赟传》
        《宋史·文天祥传》(三)《宋史·李肃之传》
        《宋史·范讽微博橙子辅导》《宋史·凌策传》(二)
        《宋史·曹辅传》(二)《宋史·马仁瑀传》(二)
        《宋史·曹彬传》(二) 《宋史·赵振传》
        《宋史·李道传》《宋史·张观传》
        《宋史·曹辅传》《宋史·杨察传》(二)
        《宋史·韩琦传》(二)《宋史·蔡抗传》
        《宋史·张昭传》《宋史·曹修古传》(二)
        《宋史·沈括传》(二)《宋史·曹翰传》(二)
        《宋史·沈伦传》《宋史·赵师民传》
        《宋史·文天祥传》(二)《宋史·郭永传》(二)
        《宋史·欧阳修传》(三)《宋史·辛弃疾传》(四)
        《宋史·赵逢传》《宋史·孟珙传》(二)
        《宋史·朱熹传》(三)《宋史·徐鹿卿传》(三)
        《宋史·乐黄目传》《宋史·廖刚传》(二)
        《宋史·何灌传》(二)《宋史·王举正传》(二)
        《宋史·辛弃疾传》(三)《宋史·富弼传》(二)
        《宋史·李沆传》(二)《宋史·王安石传》(四)
        《宋史·宋湜传》《宋史·曹翰传》
        《宋史·白守素传》《宋史·邵晔传》(二)
        《宋史·欧阳修传》(二)《宋史·张田传》(二)
        《宋史·镇王赵元偓传》《宋史·王安石传》(三)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