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张煌言《奇零草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煌言

        奇零草序
        [明]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 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 屡以为戒, 遂辍笔不谈, 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 与四方贤豪交益广, 往来赠答, 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 余倡大义于江东, 凡从前雕虫之技, 散亡几尽矣。于时出筹军旅, 入典制诰, 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 而长篇短什, 与疏草代言, 一切皆付之兵燹中, 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 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 悲穷悯乱, 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 慷慨长歌, 或避虏南征, 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ㄌ握鸬�, 愈能令孤臣恋主, 游子怀亲, 岂曰亡国之音, 庶几哀世之意。
        丁亥春, 余舟覆于江, 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 节③移于山, 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 余率旅复入于海, 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残编断简, 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④陷, 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 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 稍稍成帙。丙申, 昌国再陷, 而亡什之三。戊戌, 覆舟于羊山, 而亡什之七。己亥, 长江之役, 同仇兵熸⑤, 予以间行得归, 凡留供覆瓿者, 尽同石头书邮⑥, 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夷, 虑河清之难俟, 思借声诗, 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 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 又忆其可忆者, 载诸楮端, 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 不可复考, 故所订几若《广陵散》。
          嗟乎!国破家亡, 余谬膺节钺, 既不能讨贼复仇, 岂欲以有韵之词, 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 流离蜀道, 不废风骚, 后世至今, 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 解组归来, 著书必题义煕。夫亦其志可哀, 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 已非全豹, 譬犹兵家握奇之余, 亦云余行间之作也。
            【注】①张煌言(1620~1664), 浙江鄞县人。抗清将领, 后被清兵捕获, 拒降而死。②舞象:古代一种武舞, 后世以舞象代指成童。③节:符节。代指主将。④昌国:今浙江舟山。⑤熸(jiān):火熄灭。这里指郑成功战败。⑥石头书邮, 这里指作者的诗稿沉入江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典制诰                 典:掌管
            B.迨辛卯昌国陷             迨:等到
            C.余谬膺节钺               膺:心胸 
            D.陶靖节躬丁晋乱           �。涸夥�
        6.下列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现作品散失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国难频仍                  ②出筹军旅, 入典制诰  
            ③提师北伐                  ④率旅复入于海
            ⑤覆舟于羊山                ⑥长江之役, 同仇兵熸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明朝覆亡前后诗歌创作、诗稿存失的情况, 以及《奇零草》艰难成集的过程。全文一唱三叹, 富于情感。
            B.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顺序, 叙述了从丁亥到辛卯年间诗稿屡遭劫难的情形,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叹惋、伤痛之情。
            C.文章结尾作者列举杜甫、陶渊明的例子意在衬托自己写作的艰辛, 以及编订诗集的艰难,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因诗稿在战乱中遗失殆�。皇占司蒙闹兴吹牟糠肿髌�, 所以, 作者将诗集命名为《奇零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先大夫虑废经史, 屡以为戒, 遂辍笔不谈。(3分)
            ⑵独从前乐府歌行, 不可复考, 故所订几若《广陵散》。(3分)
            ⑶流离蜀道, 不废风骚, 后世至今, 名为诗史。(4分)

        答案:

        5.(3分)C(膺:接受、担任)
        6.(3分)B(②指有余闲写作  ③指写作的背景  ⑥与作品散失无关)
        7.(3分)C(错在“以及编订诗集的艰难,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这里列举的目的在于表明编订诗集主要是为了以诗记史, 以诗明志。)
        8.⑴(3分)先父担心我荒废经史(的学习), 多次拿这件事来告诫(我), (我)于是停止写诗(或:放下笔不再写诗)。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 1分;以为:以(之)为, 拿这件事, 1分;�。和V�, 1分。
            ⑵(3分)只是过去的诗作不能再查考(或:再也找不到了), 所以编订的难度几乎像(恢复)《广陵散》一样。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 1分;独:只是, 1分;考:查考, 查找, 1分。 
            ⑶(4分)(杜甫)在蜀地漂泊奔波, (始终)没有荒废诗歌创作, 从那时到现在, 他的诗都被称为诗史。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 1分;流离蜀道:句式(省略+倒装), 1分;风骚:诗歌创作, 1分;名:称, 称之为, 1分。

        全文翻译
          我自十五岁以来, 就喜欢写作诗歌。先父担心我荒废了经史的学习, 多次拿这件事来劝诫我, 我于是就放下笔不再写歌了, 然而还是偷偷地写诗。等到科举考中之后, 我和四面八方的贤士豪杰交友也就更广泛了, 来来往往的馈赠答谢, 时间长了, 写的诗竟然填满了箱子。适逢国家灾难接二连三, 我在江东倡导抗清大义, 凡是以前一展雕虫小技的诗歌几乎丢失殆尽。从此, 不管是外出筹划军队, 还是入朝掌管起草诏令, 还能够在闲暇之时吟诗作对。到清军渡江南下, 长短不一的诗歌和奏章的草稿以及起草的诏令, 一切都付与战火之中, 这确实是文字的不幸�。�
           我从丙戌年就开始在海上飘荡, 至今已经十七年了。这期间忧虑国家思念家乡, 为处境困窘悲伤, 为动荡不安的局势忧愁, 无时无事不足以扣动心弦的。有时领兵北伐, 意气风发放声高歌, 有时避让清军向南征讨, 在寂静之时空旷之地, 低声吟唱。每当风雨飘摇和波涛震荡之时, 这些更加令孤独的臣子怀想旧主, 令出行在外的游子想念亲人, 难道这些诗篇是什么亡国之音吗?或许寄托了忠贞臣子的哀世之音吧!   丁亥年的春天, 我的船在长江中翻了, 丙戌年创作的诗歌也随之丢失了。然而搜集残缺不全的诗稿, 十篇仅存三四篇。等到辛卯年位于浙江舟山的昌国被攻陷, 书箱中的草稿竟然一篇也没有留下。文字多么的不幸, 竟然达到这种地步!
           接着这以后, 我才编辑新旧篇章, 渐渐地编成卷册。丙申年, 昌国第二次陷落, 诗稿丢失了十分之三。戊戌年, 我在羊山一带翻船, 诗稿丢失了十分之七。己亥年, 在长江之战中, 一同抗清的郑成功也战败了, 我因隐秘行走才得以回来, 大凡留下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的诗文, 全部和石头一起沉入江底, 这才知道文字也有遭天灾的厄运啊。
           近些年来, 我悲叹国难未平, 期待乱世平定如同盼望黄河变清一样的困难, 想着借助乐歌来代替年谱。于是向亲朋好友索要他们收录的, 宾客随从依次抄录的诗歌。我的记性很好, 又把能够回忆起的旧作, 记载在纸上, 共得到若干首。这些也只不过像整锅肉中的一块而已。只是过去的诗作不能再查考, 所以编订的难度几乎像恢复《广陵散》一样。
           唉!国破家亡之际, 我又不合情理地担任将帅, 既然不能讨贼复仇, 难道却想凭借诗作闻名后世吗?只是杜甫面临天宝之乱, 在蜀地漂泊奔波, 始终没有荒废诗歌创作, 从那时到现在, 他的诗都被称为诗史。陶渊明亲身遭逢晋乱, 辞官回家, 写实作文必定写上晋安帝义煕的年号。他的志向令人悲痛, 他的真情的确令人怀念啊。既然这样, 那么我的诗集为什么要取名为《奇零草》呢?这是因为卷册稀稀落落大量散失, 已经不是全貌, 譬如兵家握奇阵中的余阵, 又可以用来说明这些都是我在军旅之间所创作的。




        相关文言文练习
        《贻赵廷臣书》原文及翻译《三国志·全琮传》
        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谨饬》
        李东阳《医戒》《史记·苏秦列传》
        《甘罗列传》《清史稿·陶元淳》
        《送李愿归盘谷序》《晋书·周访传》
        《三国志·高柔传》《明史·王宪传》
        《宋史·苏轼列传》苏轼《日喻》
        《三国志·魏书·陈矫传》苏辙《藏书室记》
        《荆溪集》序《君子之自行也》
        《稗史集传·陈谦》《旧唐书·颜杲卿传》
        《寡人之于国也》《史记·管晏列传》(二)
        《明史·归有光传》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
        《后汉书·何敞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