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范增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周建萍、杨英信拟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 间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 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 归卒伍。”未至彭城, 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去, 善矣。不去, 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 羽不听, 终此失天下, 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 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 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 先集为霰。’增之去, 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 以项燕。项氏之兴也, 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 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 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 岂独为楚之盛衰, 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 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 则疑增之本也, 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 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 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 安能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 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 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 而擢为上将, 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杀卿子冠军, 义帝必不能堪, 非羽弑帝, 帝杀羽,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 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 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 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 而杀其所立, 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 增与羽肩而事义帝, 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 力能诛羽则诛之, 不能则去之, 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 合则留, 不合即去, 不以此明去就之分, 欲依羽以成功, 陋矣!虽然, 增, 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 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汉用陈平计, 间楚君臣                     疏远    
        B. 陈平虽智, 安能无疑之主哉                 离间
        C. 羽既杀卿子冠军                           假托君王之命
        D. 人臣之也                                 职责    
        5.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增去, 善矣                              晋, 何厌
        B. 羽不听, 终此失天下                      木欣欣向荣
        C. 非羽弑帝, 帝杀羽                        非死徙耳
        D. 欲依羽以成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中引用《易》和《诗》中的话, 其作用是以此为论据, 证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 那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 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上将卿子冠军时就离他而去, 因为卿子冠军地位在项羽之上, 若项羽不杀卿子冠军, 也必不会容纳足智多谋的范增。
        C. 苏轼认为拥立义帝, 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 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 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
        D. 苏轼评论义帝, 称他是天下的贤君, 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 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宋义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 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增计者, 力能诛羽则诛之, 不能则去之, 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5分)
         
        (2)合则留, 不合即去, 不以此明去就之分, 而欲依羽以成功, 陋矣!(5分)
         
         
         
        答案:
         
        4.A (疏, 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5.C  (A.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B.介词, 因为/连词, 表修饰关系 C.均为连词, 就是 D.连词, 表转折关系/连词, 表递进关系)
        6.B  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项羽杀宋义时离开的主要根据是宋义被杀, 说明项羽背叛了义帝, 必不会相信主谋立帝之人。
        7.(1)如果替范增考虑, 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 不能杀他就离开他, 岂不是毅然决然的大丈夫吗?(“为、计、则、毅然”各1分, 反问语气1分)
        (2)意见一致就留下来, 意见不合就离开他, 不在这个时候明白去留的分际, 却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 (见识)浅陋�。�
        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 离间楚国君臣, 使之疏远。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 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 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 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 还没到彭城, 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 范增离去是好事, 若不离去, 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既如此, 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 项羽不听, 终因此而失去天下。(那么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开项羽吗?回答说, 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 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 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 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 若要下雪, 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 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 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 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 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 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 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 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 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 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 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 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猜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 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 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 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 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 不是项羽谋杀义帝, 就是义帝杀了项羽, 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 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 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 项羽怀疑范增, 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 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 还没有确定君臣的名分, 如果替范增考虑, 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 不能杀他就离开他, 岂不是毅然决然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 意见相合就留下来, 意见不合就离开他, 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 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 浅陋�。〖词拐庋�, 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忌。范增不离去, 项羽就不会灭亡。唉, 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简析:本文是苏轼早期的史论。作者当时阅历不深所以其中提出了一些范增应该杀死项羽的书生之见。但文章立意不落俗套能翻空出奇随机生发极尽回环变换的姿态。在写作技巧上从一点展开多方证明反复推测设想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对后代的应试文章影响很大。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轼《三槐堂铭并序》《放鹤亭记》
        《方山子传》《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诸葛亮论》《游沙湖》
        苏轼《后赤壁赋》苏轼《秋阳赋》
        苏轼《赤壁赋》苏轼《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日喻》苏轼《叶嘉传》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墨妙亭记》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苏轼《晁错论》苏轼《答秦太虚书》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苏轼《牧童评画》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苏轼《盖公堂记》
        《答毕仲举书》苏轼《伊尹论》阅读读练习及答案
        《朱竹君先生传》《赵韩王普为相》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聊斋志异·种梨》《楚人学舟》
        吴敏树《书谢御史》《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苏轼《三槐堂铭并序》《宋史·杨业传》
        唐甄《室语》《明史·刘基传》
        《核工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明史·鲁穆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旧唐书·杜甫传》蒋坦《秋灯琐忆》
        《李贺作诗》《螳螂捕蛇》
        《明史·赵彦传》《明史·后妃列传》
        《方苞禁酒之议》《苏轼徙知徐州》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