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各题。 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 文绣被台榭, 菽粟食凫雁。出而见殣, 谓晏子曰:“此何为死?”晏子对曰:“此餧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 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 衣以文绣;君之凫雁, 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 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 自乐之心, 推而与百姓同之, 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 而苟营内好私, 使财货偏有所聚, 菽粟币帛, 腐于囷府, 惠不遍加于百姓, 公心不周乎国, 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 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婴之言, 推君之盛德, 公布之于天下, 则汤、武可为也, 一殣何足恤哉!” 楚文王伐邓, 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捃【1】菜。二子出采, 见老丈人载畚, 乞焉, 不与, 搏而夺之。王闻之, 令皆拘二子, 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 然杀之非其罪也, 君若何杀之?”言卒, 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 故伐之, 今君公之子搏而夺吾畚, 无道甚于邓。”呼天而号。君闻之, 群臣恐。君见之, 曰:“讨有罪而横夺, 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 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 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 非所以从政也, 丈人舍之矣。谢之军门之外耳。” 子羔为卫政, 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 子羔走郭门, 郭门闭, 刖者守门, 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踰。”曰:“于彼有窦【2】。”子羔曰:“君子不遂。”曰:“于此有室。”子羔入, 追者罢, 子羔将去, 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 而亲刖子之足, 吾在难中, 此乃子之报怨时也, 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 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 倾侧法令, 先后臣以法, 欲臣之免于法也, 臣知之。狱决罪定, 临当论刑, 君愀然不乐, 见于颜色, 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 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孔子闻之, 曰:“善为吏者, 树德;不善为吏者, 树怨。公行之也, 其子羔之谓欤?” (取材于刘向《说苑•至公》) 注释:[1]捃:拾取。[2]窦:孔穴, 洞。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而见殣 殣;饿死的人 B. 丈人造军而言曰 造:至, 到 C. 私二子 私:偏爱 D. 君子不遂 遂:称心 8.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何殣之有 君之治臣也 B. 则桀纣之所以亡也 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C. 而苟营内好私 搏而夺之 D. 无道甚于邓 于彼有缺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布之于天下, 则汤、武可为也 公正之心遍布天下, 那么就会成为汤、武一样的圣君 B. 然杀之非其罪也, 君若何杀之 然而杀人也不是他们的罪过, 您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 C. 丈人舍之矣, 谢之军门之外耳 请老人家宽恕我, (我)将在军门之外(杀了他们)向您谢罪 D. 先后臣以法, 欲臣之免于法也 依据法令反复斟酌, 想要使我免于刑罚 1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子借助齐景公的问话因势利导, 可见他善于劝谏。 B. 齐景公恩德遍及后宫台榭, 但没有推广到百姓身上。 C. 楚文王围绕儿子施暴一事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刻思考。 D. 子羔的仁慈之心打动了刖者, 使他主动承认了罪行。 11.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子羔“仁人之心”的一项是( ) A.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B.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C.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D. 爱人者, 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 12. “至公”, 就是最大限度的公正。结合文中三个小故事, 说说为政者应如何做到“至公”。 答案: (一)【答案】7. D 8. B 9. B 10. D 11. A 12. ①心中要时刻装着人民, 要把人民的幸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②要严于律己, 不让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③为官要树立仁德, 要为人民着想, 办事要公正。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 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 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 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 君子不遂, 意思是“有道君子不钻洞而逃跑”。遂, 通“隧”, 钻洞。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 第一个是助词, 起到提前宾语的作用;第二个是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 都表示原因, 翻译成“……的原因”。 C项, 连词, 表转折, 却;连词, 表顺承。 D项, 介词, 比;介词, 在。 故选B。 【9题详解】 B项, “然杀之非其罪也, 君若何杀之”意思是“然而杀了他们, (这)不是他们的罪应得的惩罚!国君为什么要杀了他们?”, 其中“杀之”, 意思是“杀了他们”, 不是“杀了人”;“非其罪也”, 意思是“不是他们的罪应得的惩�!�, 不是“不是他们的罪过”。 故选B。 【10题详解】 D项, “使他主动承认了罪行”无中生有。原文是“天生仁人之心, 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意思是“你天生仁慈之心, 自然而然流露出这样的感情。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助你逃跑的原因”。可见这是刖者帮助子羔逃跑的原因, 不是选项说的“使他主动承认了罪行”。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涵及文言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考生要首先按照题干提示筛选出相关的句子, 理解大意, 然后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每一个选项语句的含义, 分析是否与文本含义对应, 从而得出答案。 A项,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庇伞靶⒌堋笨芍馐乔康骷彝コ稍敝涞娜拾�, 而文本中子羔与刖者并非亲人, 因此选项不能体现子羔“仁人之心”。 B项,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意思是“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这里的“人”具有普遍意义。而文本中子羔对刖者的做法“君之治臣也, 倾侧法令, 先后臣以法, 欲臣之免于法也, 臣知之。狱决罪定, 临当论刑, 君愀然不乐, 见于颜色, 臣又知之”, 恰恰体现了“爱人”。可见选项能体现子羔的“仁人之心”。 C项,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意思是“同情心, 就是施行仁的开始”。文中子羔对刖者确实有恻隐之心, 比如“倾侧法令, 先后臣以法, 欲臣之免于法也”。可见选项能体现子羔的“仁人之心”。 D项, 爱人者, 人恒爱之, 意思是“爱别人的人, 别人也永远爱他”。文本中子羔同情刖者, 而刖者最后也救了子羔, 恰恰能体现这个句子的含义。可见选项能体现子羔的“仁人之心”。 故选A。 【12题详解】 第一个故事是晏子因势利导, 规劝齐景公的故事。文中晏子这样劝说景公“由君之意, 自乐之心, 推而与百姓同之, 则何殣之有?”“君如察臣婴之言, 推君之盛德, 公布之于天下, 则汤、武可为也”, 可见, 一个明君不能仅仅沉迷于自己享乐, 要心系百姓, 把恩泽推广到百姓身上, 这样才能做一个明君。对于现实的启示就是, 为官者要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 第二个故事是楚文王为了使法律公正, 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向被抢夺箕畚的老人谢罪。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讨有罪而横夺, 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 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 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 非所以从政也, 丈人舍之矣。谢之军门之外耳”, 为了维护公平和正义, 楚文王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由此可见, 为官者必须要维护法律的公正, 不能让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 第三个故事是讲述子羔因为曾经同情刖者, 而在急难时得到刖者救助的事。其中刖者和孔子的话的能给我们启示, 刖者说“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 其固然也”, 孔子说“善为吏者, 树德;不善为吏者, 树怨”, 可见要想当一个好官, 就要树立仁德, 要为人民着想, 办事要公正。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 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齐景公常赏赐后宫, 台榭都披上文绣之衣, 凫雁吃粟菽。景公出巡看见路上有死人, 就对晏子说:“这人怎么死的?”晏子回答:“是饿死的。”景公听了, 说:“唉, 寡人没有德行, 怎么如此厉害�。 标套哟鸬�:“国君的德行十分明显, 怎么说是没有德行呢?”景公说:“为什么这么说呢?”晏子答道:“国君的德行施及后宫和台榭, 国君的玩物都穿着文绣之衣, 国君的凫雁都吃着菽粟, 国君由宫内自己享乐延及后宫的人与家畜, 怎能说是没有德行呢?只是臣希望向大王请求一件事, 请大王把这种自己享乐的心意推广到与百姓同乐, 那样还有什么饿死的人呢?国君不推及百姓, 而是只求宫内安好, 使财物偏聚于宫内, 菽粟币帛在仓库内都腐烂了, 恩惠不施于百姓, 不用公心对待全国, 这是桀纣亡国的原因。百姓叛乱的原因, 就因为君主偏而不公�。」绻鞑斐缄逃さ幕�, 把国君的盛德, 公正之心遍布天下, 那么就会成为汤、武一样的圣君, 一个饿死的人又何必同情呢? 楚文王讨伐邓国, 让王子革和灵一起去挖菜。二位出去采野菜, 见到一位老人载着箕畚(簸箕), 俩人就乞求借给他们用, 但是老人不给他们, (于是他们就)抢夺过来了。楚王听说了这件事, 令人拘捕了二人, 将要杀了他们。大夫为他们二人求情说:“(强行)夺�。ū鹑说模せ肥涤凶�, 然而杀了他们, (这)不是他们的罪应得的惩罚!国君为什么要杀了他们?”话(刚)说完, 那位老人来到军前说:“邓国因为无道, 所以国君讨伐他们。如今国君公的儿子, 强行夺取了我的簸箕, (这种)无道比邓国更厉害�。 保ㄓ谑牵┖籼旌暗氐睾趴�。国君听到了, 群臣也感到惶恐。国君见到那位老人, 对他说:“讨伐有罪的人却横夺其性命, (这)并非用来禁绝暴力的合适办法;依仗强力力虐待老者, (这)并非用来教育小孩子的合适办法;偏爱儿子而废弃公正的法律, (这)并非用来保有国家的合适办法。(国君)偏爱两个儿子, (这)并非用来从政的合适办法!请老人家宽恕我, (我)将在军门之外(杀了他们)向您谢罪。” 子羔当政于卫国时, 曾将一个人处以刖刑, 砍断其脚。后来, 卫国君臣内乱, 子羔往外城逃走, 此时外城门已经关闭, 而那个曾被他砍断脚的人在那里守门。刖者对子羔说:“那边有个缺口。”子羔说:“有道君子不跳墙而逃跑。”刖者又说:“那边有个洞。”子羔说:“有道君子不钻洞而逃跑。”刖者又说:“这边有个房间。”子羔这才进去。追赶他的人因为没有看见子羔, 也就停止了追赶。子羔将要离开之际对刖者说:“我曾经因为不能破坏君主的法令而亲自砍断了你的脚, 如今我处于危难之中, 这是你报复我的大好机会, 为什么你要助我逃走呢?”刖者说:“断脚是我罪有应得, 没有办法的。在处治我时, 依据法令反复斟酌, 想要使我免于刑罚, 我是知道的。当狱吏定了我的罪并要处罚之时, 您的脸色变得忧愁无比, 我也是知道的。难道是您对我特别好吗?不是, 而是因为你天生仁慈之心, 自然而然流露出这样的感情。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助你逃跑的原因。”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说:“善于为官吏的人, 树立其恩德, 不善于为官吏的人, 则是树立仇敌, 公正办事, 恐怕就是说的子羔所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