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张方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张方平字安道, 南京人。少颖悟绝伦。茂材异等, 知昆山县。夏赵元昊且叛, 为嫚书来, 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 使未有以发, 得岁月之顷, 以其间选将厉士, 坚城, 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 皆谓其论出姑息, 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 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 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 四路以禀复失事机, 刘平等覆师, 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 而与契丹有隙, 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 失久和之强敌, 非计也。宜赐元昊诏, 使之审处, 但嫌隙朝除, 则封册暮下。如此, 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徙益州。未至, 或煽言侬智高在南诏, 将入寇, 摄守亟调兵筑城, 日夜不得息, 民大惊扰。朝廷闻之, 发陕西步骑兵仗, 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 两蜀多所调发, 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 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 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 食恃漕运, 以汴水为主, 利尽南�!L焓ヒ亚�, 岁调民浚之。其后, 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 汴日以塞, 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 帝称善, 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 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 方平料简士马, 声言出塞。巳而寇不至, 言者论其轻举, 曾公亮曰:“兵不出塞, 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 有备故也。倘罪之, 后之边臣, 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 奸民日销钱为器, 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 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 一旦削除之, 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 薨, 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注】①嫚:轻慢。②羌:指西夏, 即赵元昊。③料简:挑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茂材”, 又作“茂才”, 西汉时原作“秀才”, 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 五百家为一鄙, 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 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 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 称诸侯之死, 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方平是南京人, 年轻时极为聪明, 考中科举茂材, 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 后来历任多种官职, 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
        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一旦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 就会因小失大, 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 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张方平头脑冷静, 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 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 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 并停止其他劳役, 适逢上元节, 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 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 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 只能靠重兵来立国, 而军队依靠粮食, 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 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 坚城修器, 必胜之道也。5分)
        2)倘罪之, 后之边臣, 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
         
         
         
        答案:
        10.C( “道遇戍卒皆遣归”中, “遇”与“遣”的行为主体相同, 意义相对对立, 故“卒”后断开, 排除A、D两项。“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关系紧密, 可排除B项。
        11.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 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12.B(“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 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说法有误。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 失久和之强敌, 非讨也。宜赐元昊诏, 使之审处, 但嫌隙朝除, 则封册暮下。如此, 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 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
        13(1)在这期间挑选将领, 操练士兵, 加固城墙, 修整器械, (这是)必胜的方法。“以其间”“厉”“坚”各1分, 句意2分)
        2)如果对他治罪, 以后的边境大臣, 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罪”“边臣”“先事之备1分, 2分)
        【参考译文】
            张方平, 字安道, 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 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 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 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 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 (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 在这期间挑选将领, 操练士兵, 加固城墙, 修整器械, (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力强盛, 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 (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 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 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 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 刘平等军队覆没, 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 与契丹有嫌隙, 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 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 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 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 让他谨慎处理, 只要嫌隙早晨消除, 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 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 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 将要入侵, 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 日夜不得休息, 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 调发陕西军队器械, 不断前往守蜀。又下诏催促方平出发, 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 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 都让他们回去, 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 (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 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 两蜀多有征调, 方平替他们上奏免除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 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 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 粮食依靠水道运输, 水运以汴水为主, 其便利可以直通南�!L焓ツ昙湟郧�, 每年征调百娃疏浚汴水。其后, 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 汴水日渐堵塞, 这是以尺寸的小利为利益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 皇上称好, 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 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 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 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有能够来, 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 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 怎么叫轻举妄动 ?敌寇没有能够来, (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 以后的边境大臣, 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 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 铜钱一天天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 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 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 终年八十五岁。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明史·海瑞传》谢翱《登西台恸哭记》
        《宋史·李廌传》《晋书·华恒传》
        张养浩《驿卒佟锁住传》《明史·魏大中传》
        归有光《玄朗先生墓碣》《明史·陈寿传》
        戴名世《与刘言洁书》唐甄《大命》
        《待漏院记》《隋书·高劢传》
        《宋史·赵上交传》张岱《梅花书屋》
        《明史·吴祯传》《长清僧》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明史·毛吉传》
        《晋书·王衍传》顾炎武《廉耻》
        《三国志·杜袭传》侯方域《悯獐》
        《宋史·陈尧佐传》《后汉书·张鲁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