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房玄龄明达吏事, 辅以文学, 夙夜尽心, 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 闻人有善, 若己有之, 不以求备取人, 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 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 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 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 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 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 同心徇国, 故唐世称贤相者, 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 或以事被谴, 辄累日诣朝堂, 稽颡请罪, 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王珪掌内外官考,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 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 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 所考既多, 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 终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此正欲激陛下之怒, 非竭诚徇国也。”上乃释不问。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 今天下无事, 唯东征未已, 群臣莫敢谏, 吾知而不言, 死有余责。”乃上表谏, 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 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 委之锋刃之下, 使肝脑涂地, 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 诛之可也;侵扰百姓, 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 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 愿陛下许高丽自新, 罢应募之众, 自然华夷庆赖, 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 傥蒙录此哀鸣, 死且不朽!” 玄龄之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 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 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 握手与诀, 悲不自胜。七月癸卯, 薨。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 及终相位, 凡三十二年, 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裳�, 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 珪、征善谏诤, 而房、杜让其贤, 英、卫善将兵, 而房、杜行其道, 理致太平, 善归人主。为唐宗臣, 宜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B.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C.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D.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阁, 是尚书台的别称, 文中即为此意, 后也用来泛指中央政府机关。 B.稽颡, 古代一种跪拜礼, 行礼人屈膝下拜, 以额触地, 表示极度虔诚。 C.中国, 古代多泛指我国中原地区, 文中的“中国”是指当时的唐王朝。 D.癸卯, 六十干支之一, 可以纪年、月、日, 文中“癸卯”是用来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每次与杜如晦商议朝政, 皇上都让如晦做决断, 而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策略, 房、杜二人配合默契。 B.权万纪上奏说房玄龄、王珪考核朝廷内外官员不公正。唐太宗命人核查实情, 后经魏征劝说, 不再追问。 C.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时, 群臣无人敢于反对, 而房玄龄认为自己作为深受皇帝厚恩的重臣, 有责任进行劝阻。 D.太宗对房玄龄关爱有加, 他们不仅结为儿女亲家, 而且在他病情危重的时候, 太宗亲临探视, 悲伤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正欲激陛下之怒, 非竭诚徇国也。(3分) (2)今驱无罪之士卒, 委之锋刃之下, 使肝脑涂地, 独不足愍乎!(5分) 14.唐人柳芳评价房玄龄“德亦至矣”。请结合全文, 简要概括“德”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案: 二、(35分) 10.B(第一处, “若推得”没有宾语, 内容须往后延伸, 故在“其事”后断开;第二处, “岂”为疑问副词, 应放句首, 引领下文, 故在“岂得”前断开;第三处, “曾无驳正”的主语应为万纪, 不是“考堂”, 故在“考堂”后断开) 11.D(超然客公众号根据原文“七月癸卯”可以推断, 文中“癸卯”是用来纪日) 12.A(根据文中“上每与玄龄谋事”可知, “房玄龄每次与杜如晦商议朝政”错误) 13.(1)这正是想要激起陛下的怒火, 并不是竭尽忠诚奉献国家啊。(共3分。判断句式、“徇国”各1分, 句意通顺1分) (2)现在驱使那些无罪的士兵, 把他们的生命置于刀枪之下, 让他们肝脑涂地, 难道不值得怜悯吗!(共5分。“委”“锋刃”“独”“愍”各1分, 句意通顺1分) 14.①精通政务, 尽心尽力;②用法宽平, 待人不求全责备;③与朝臣同心同德, 一心为国;④心怀社稷, 敢于进言。(共3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译文: 房玄龄通晓政务, 再辅以文才, 早晚尽心尽力, 唯恐有哪一件事处理不好;他施行法令宽和平正, 如果听说别人有长处, 就像自己拥有一样, 不用求全责备的要求来选择人, 不根据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人。与杜如晦一起举荐选拔士人, 好像总是觉得没把事情做好。至于尚书台的制度程式, 都是由二人拟定的。唐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 一定说:“不是杜如晦的话, 就不能做出决定。”等到杜如晦到了, 最终还是采纳房玄龄的策略。这就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能够决断的缘故。二人非常投合, 同心同德为国家奉献, 所以唐代能称作贤相的, 首推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虽然蒙受唐太宗宠信, 但有时因为某事被谴责, 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 磕头请罪, 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 房玄龄、王珪掌管朝廷内外官员的考核,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说他们不公正, 唐太宗命令侯君集核查实情。魏征上谏说:“房玄龄、王珪都是朝中老臣, 一直以忠诚正直被陛下委用, 所考核的官员又很多, 中间能没有一二个人考核失当!了解实情, 他们终归不会徇私。假如查到失当之处, 就都不可信, 那么以后他们怎能重新担当重任呢!而且权万纪近来一直在考场兼职, 竟然没有纠正错误;等到自己参加考核却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时, 才陈奏意见。这正是想要激起陛下的怒火, 并非竭尽忠诚奉献国家。”唐太宗于是放下此事, 不再过问。 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蒙皇上隆恩, 如今天下并无战事, 只有东征高丽之事还未结束, 众位大臣都不敢劝谏, 如果我明知东征不妥而不加劝谏的话, 那就是死有余辜了。于是上表劝谏, 认为:“陛下的功名威德己足够了, 开拓疆土也可以停止了。现在驱使那些无罪的士兵, 把他们的生命置于刀枪之下, 让他们肝脑涂地, 难道不值得怜悯吗!假使当初高丽违背藩臣之礼, 就可以去讨伐他们;假若他们曾侵扰百姓, 就可以去消灭他们;假若他日可能会成为国家的祸患, 也可以除掉他们。如今的高丽并没有这三种情况, 希望陛下允许高丽悔过自新, 解散召募的士卒, 自然是华夷庆幸得到依靠, 远近之地恭服安定。我很快就要死去了, 倘若承蒙陛下采纳将死者的话, 我即便死了也将会不朽。” 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唐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 还能为国忧心。”唐太宗亲自前往探视, 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 悲痛不能自禁。七月癸卯日, 房玄龄病世。 柳芳说:房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 直到死于宰相位上, 共三十二年, 天下人号称为贤相;然而没有多少事�?裳�, 道德也达到至高境界。所以太宗平定祸乱而房、杜二人不居功;王珪、魏徵善于谏诤, 而房、杜二人不争其贤名;李绩(英国公)、李靖(卫国公)善于领兵作战而房、杜二人辅行文道, 使国家太平, 将功劳归于君主。房玄龄被称为唐代令人敬仰的名臣, 理所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