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十一月, 癸卯, 随何至九江, 九江太宰主之, 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 必以楚为强, 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 言之而是, 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 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 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 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 北乡而臣事之者, 必以楚为强, 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夫北面而臣事人者, 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 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 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 无一人渡淮者, 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 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 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 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 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 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 还守成皋、荥阳, 下蜀、汉之粟, 深沟壁垒, 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 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 楚进则不得攻, 退则不能解, 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 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 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 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 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 项王必留;留数月, 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 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 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 舍传舍, 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 坐楚使者上, 曰:“九江王已归汉, 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 可遂杀楚使者, 无使归, 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 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B.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C.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D.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癸卯, 有时用来指时间。古人把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以纪年、月、日、时, 文中即为纪日。 B.斧质, 古代的刑具。“质”通“锧”, 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都指砧板。 C.寡人, 古代多用作王侯的谦称, 《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是此意、 D.北乡, 亦作“北向”, 即在北面, 因古人往往以面北背南为卑, 故指臣服于人, 文中即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何以具体事件为依据指出九江王并非甘愿臣服于楚, 而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行独立自主之实, 之所以不背弃楚国, 是认为汉国弱小。 B.随何把楚汉双方进行对比, 分析得出楚国军队表面强大却不得人心, 且已陷入进不能攻�。擞治薹ㄍ焉淼慕┚�, 是不足依赖的。 C.随何提出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 不需要灭掉楚国, 只要能拖住项王几个月, 汉王保证会划分土地给他, 九江国也必定仍归他所有。 D.随何径直闯入楚国使者的客舍, 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 后又劝说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 投奔汉王, 与汉军协力作战。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 臣窃为大王惑之!(4分) (2)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4分) 14.《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 本文中随何对太宰说的话又使用了怎样的游说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10.(3分)A(正确标点为“项王伐齐, 身负版筑, 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 身自将之, 为楚前锋, 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11.(3分)D(“在北面”错) 12.(3分)C(“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 不需要灭掉楚国”曲解文意) 13.(1)现在您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交好, 却要把自身托付给将要灭亡的楚国, 我暗中对您的这种做法困惑不解。(共4分。“与”“窃”“惑”各1分, 译出大意1分) (2)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共4分。“鄙”“远”“陪”各1分, 译出大意1分) 14.①一针见血, 指出九江王不见自己的心理, 进而指明这正是自己此次出使的原因。②分析利弊, 指出九江王见自己有利而无害。(共3分。1点1分, 2点3分, 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十一月, 癸卯日, 汉军使者随何来到九江王(黥布)处, 九江的太宰出面接待他, 连过三天仍未能见到黥布。于是随何便劝太宰说:“九江王之所以不接见我, 必定是由于他认为楚国强大, 汉国弱小。而这正是我此次出使的原因啊。假如能让我见到九江王, 若说得有理, 就是大王想要听到的;倘若说得不对, 就把我们二十人斩首在九江国的街市上, 这将足够表明九江王背叛汉王而与楚王相交好了。”太宰便把这些话报告给了黥布。黥布于是召见随何。随何说:“汉王派我敬呈书信给大王您, 是因为我们私下里有些疑惑, 不知大王您和楚王是个什么关系。”黥布道:“我是面朝北以臣子的身分侍奉他。”随何说:“大王您与楚王项羽同列诸侯, 地位相等, 而您却面北向他称臣, 肯定是认为楚国强大, 可以作为九江国的靠山了。但当项王攻打齐国, 背负修筑营墙的墙版和筑杵, 身先士卒地冲杀时, 您本应出动九江国的全部兵力, 亲自率领他们去为楚军打先锋, 可如今却只调拨四千人去支援楚军。面向北侍奉他人的臣子, 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汉王攻入彭城时, 项王还没离开齐地回师, 您理应率领九江国的全部兵力抢渡淮河, 奔赴彭城投入与汉军的日夜会战, 可您却拥兵万人, 而无一人渡过淮河, 只是袖手旁观人家的胜负。把江山社稷托付给别人的人, 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您这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而想要行独立自主之实, 我私下里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然而您还不背弃楚国, 不过是因为您认为汉国弱小罢了。但是, 楚国的军队虽然强大, 天下的人却给它背上了不义的恶名, 这是由于它既违背盟约又杀害义帝的缘故。而汉王联合诸侯, 率军回守成皋、荥阳, 运来蜀和汉中的粮食, 深挖壕沟, 加固营垒, 分兵把守边防要塞。楚军则因反攻荥阳、成皋, 深入反楚的梁地八九百里, 老弱残兵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 汉军却只坚守不出战。这么一来, 楚军进不能攻�。擞治薹ㄍ焉�, 所以说楚军是不足以依赖的。如果楚军战胜了汉军, 各诸侯便会人人自危而相互救援。这么一来, 楚军的强盛, 倒恰好招致天下的军队都来与它抗衡了。所以楚国不如汉国的形势, 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交好, 却要把自身托付给将要灭亡的楚国, 我暗中对您的这种做法困惑不解。我并不是认为九江国的兵力足够用来消灭楚军了, 而是觉得您如能起兵反叛楚国, 项王就必定得留下来, 只要拖住项王几个月, 汉王夺取天下就会万无一失了。我请求随您一起提剑归汉, 汉王保证会划分一块土地封给您, 又何况九江国必定也仍旧归您所有啊。”黥布于是说:“那就遵命了。”即暗中许诺随何叛楚归汉, 只是一时还不敢走露风声。楚国的使者在九江, 住在客舍中, 正加紧督促黥布发兵援楚。随何径直闯入客舍, 坐到楚使者上面的座位上, 说:“九江王已经归汉, 楚国凭什么能来征调他的军队?”黥布听了大吃一惊。这时楚国使者便起身要走。随何乘势劝黥布说:“事已至此, 可以就杀掉楚使者, 不要让他回去, 而您即火速投奔汉王, 与汉军协力作战。”黥布道:“就按您指教的办。”于是杀掉了楚国使者, 趁机起兵攻打楚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