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危素, 字太仆, 金溪人, 唐抚州刺史全讽之后。少通五经, 游吴澄、范梈门。至正元年用大臣荐授经筵检讨。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成, 赐金及宫人, 不受。由国子助教迁翰林编修。纂后妃等传, 事逸无据, 素买饧饼馈宦寺, 叩之得实, 乃笔诸书, 卒为全史。迁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 转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时乱将亟, 素每抗论得失。十八年参中书省事, 请专任平章定住总西方兵, 毋迎帝师误军事, 用普颜不花为参政, 经略江南, 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畿内, 任贤守令以抚流窜之民。且曰:“今日之事, 宜卧薪尝胆, 力图中兴。”寻进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二十年拜参知政事, 俄除翰林学士承旨, 出为岭北行省左丞, 言事不报, 弃官居房山。 素为人侃直, 数有建白, 敢任事。上都宫殿火, 敕重建大安、睿思二阁, 素谏止之。请亲祀南郊, 筑北郊, 以斥合祭之失。因进讲陈民间疾苦, 诏为发钱粟振河南、永平民。淮南兵乱, 素往廉问, 假便宜发楮币, 振维扬、京口饥。 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 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 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 乃趋所居报恩寺, 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兵迫史库, 往告镇抚吴勉辈出之, 《元实录》得无失。 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 数访以元兴亡之故, 且诏撰《皇陵碑》文, 皆称旨。顷之, 坐失朝, 被劾罢。居一岁, 复故官, 兼弘文馆学士, 赐小库, 免朝谒。尝偕诸学士赐宴, 屡遣内官劝之酒, 御制诗一章, 以示恩宠, 命各以诗进, 素诗最后成, 帝独览而善之曰:“素老成, 有先忧之意。”时素已七十余矣。御史王著等论素亡国之臣, 不宜列侍从, 诏谪居和州, 守余阙庙, 岁余卒。 先是, 至元间, 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 悉掘徽宗以下诸陵, 攫取金宝, 裒帝后遗骨, 瘗于杭之故宫, 筑浮屠其上, 名曰镇南, 以示厌胜, 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真珈败, 其资皆籍于官, 颅骨亦入宣政院, 以赐所谓帝师者。素在翰林时, 宴见, 备言始末, 帝叹息良久, 命北平守将购得颅骨于西僧汝纳所, 谕有司厝于高坐寺西北。其明年, 绍兴以永穆陵图来献, 遂敕葬故陵, 实自素发之云。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索遂止。 B.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 C.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 D.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这五部书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B翰林学士承旨:唐代开始设置的官职, 为翰林学士的首领, 权柄极重。清代废除此职。 C.楮币:指宋、金、元时发行的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D.宣政院:是在明朝首设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国家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关心百姓疾苦。他不但抓住时机向皇帝进富民间疾苦, 使皇帝下诏发钱救济灾民, 还在淮南兵乱时亲自前往查访, 发钱赈济饥荒。 B.危素为人刚毅正直, 敢于承担大事。他进谏阻止皇帝修建宫殿, 并自请前往南郊祭祀, 又到北郊筑坛, 来驳斥南北郊合祭的悖礼做法。 C.危素富有文采, 擅长作诗。朱元璋在宴会上命令诸学士写诗进献, 危素最后一个写完, 但因其诗有先忧后乐之意, 受到朱元璋的赞赏。 D.危素熟谙历史典故。他曾向皇帝叙说了西夏人杨辇真珈截取宋理宗颅骨作为饮酒器具的旧事, 促使皇帝派人购得颅骨, 并安放于寺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素甫至而师入, 乃趋所居报恩寺, 入井。 (2)数访以元兴亡之故, 且诏撰《皇陵碑》文, 皆称旨。 14、危素在编修保存史书方面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C “挽起”“曰”是两个动作, 必须断开。“公死”是一种假设, 不能断开。 11.D 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 不是“明朝首设”。而且根据文段内容, 杨辇真珈截断宋理宗颅骨发生在明朝之前, 考生也可据此推断选项的错误。 12B “请亲祀南郊”是请求皇帝亲自祭祀南郊。 13、(1)危素刚到任, 明军就攻入, 他便跑回所居住的报恩寺, 跳入井中。 【评分标准】“甫”第一个“入”“趋”各 1 分, 句意 1 分。“甫”, 刚;“入”, 攻入, 杀入;“趋”, 跑, 快步走。 (2)皇帝多次拿元朝兴亡的原因询问他, 并且诏令他撰写《皇陵碑》文, 都能符合皇帝的意旨。 【评分标准】“访”“以元兴亡之故”“称”各 1 分, 句意 1 分。“访”, 询问, 问询, 打听;“以元兴亡之故”, 状语后置;“称”, 符合, 适合。 14、①修纂宋辽金三史及解注《尔雅》;②编纂完成后妃等传;③保存了《元实录》。 【参考译文】 危素, 字太仆, 是金溪人, 唐代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裔。少年时精通《五经》, 游学于吴澄、范梈门下。至正元年, 由于大臣推荐任用为经筵检讨。编纂宋、辽、金三史并完成《尔雅》的注释, 赏赐金银以及宫女给他, 他不接受。由国子助教升迁为翰林编修。编纂后妃等传, 事迹亡佚无所凭据, 危素买来糖饼馈赠给宦官, 叩问得到实情, 就记载在书中, 终于编纂成完整的史书。升迁为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 转任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当时动乱将更加危急, 危素常常直言陈述时政得失。至正十八年, 参与中书省事务, 建议专任平章定住总领西部之兵, 不要迎接皇帝所率部队而贻误军事, 建议任用普颜不花为参政, 经营江南, 设立兵农宣抚使司来安定畿内, 任用有德才的地方官来安抚流窜的百姓。并且说:“今日之事, 应当卧薪尝胆, 力图中兴。”不久进用为御史台治书侍御史。至正二十年, 授任参知政事, 旋即授予翰林学士承旨职务, 出京担任岭北行省左丞。上书言事, 皇帝不答复, 于是弃官居住在房山。超然客整理 危素为人刚毅正直, 屡有建言, 敢于承担大事。上都宫殿失火, 敕令重新修建大安、睿思二阁, 危素进谏阻止了这件事。请皇帝亲自祭祀南郊, 筑坛北郊, 来驳斥南北郊合祭的悖礼做法。趁机进言陈说民间疾苦, 皇帝下诏发放钱粮赈济河南、永平的百姓。淮南发生兵乱, 危素前往察问, 借机发放楮币(一种纸币), 赈济维扬、京口一带的饥荒。 在房山住了四年。明朝的军队将要抵达燕地, 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 起用他仍然(像以前那样)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危素刚到任, 明军就攻入, 他便跑回所居的报恩寺, 跳入井中。寺里僧人大梓奋力拉起他, 说:“国朝历史除了您没有人知道。假如您死了, 这是让国朝历史丧失啊。”危素才停止。军队逼近史库, 他前去禀告镇抚吴勉等人使军队退走了, 《元实录》得以保全。 洪武二年, 授任翰林侍讲学士, 皇帝多次拿元朝兴亡的原因询问他, 并且诏令他撰写《皇陵碑》文, 都能符合皇帝的意旨。不久, 因为失朝被弹劾罢免。闲居一年, 恢复了以前的官职, 兼任弘文馆学士, 赐给他小车, 免去朝谒。曾经偕同诸学士参加赐宴, 皇帝多次派内官劝他饮酒, 并作诗一首, 来显示恩宠, 敕令各人写诗进献, 危素的诗最后写成, 皇帝唯独看了他的诗称赞说:“危素年老有德, 诗里有先忧后乐之意。”当时危素已经七十多岁了。御史王著等人弹劾危素是亡国之臣, 不应当列为侍从, 皇帝下诏贬谪他到和州, 守护余阙庙, 一年多后去世。 在这之前, 至元年间, 西方僧人嗣古妙高想要火烧宋朝会稽诸皇陵。夏人杨辇真珈担任江南总摄, 悉数挖掘宋徽宗以下诸皇陵, 攫取其中的金银珠宝, 收集皇帝皇后的遗骨, 埋葬在杭州的故宫, 在上面修建佛塔, 取名叫镇南, 以此显示压服;又截取宋理宗颅骨作为饮酒器具。真珈失败, 他的资产全部被没收入官(被官府登记没收), 颅骨也被收入宣政院, 把它赐给所谓皇帝老师的人。危素在翰林时, 在宴会上见过, 因而详细叙说事情始末。皇帝叹息了很久, 命令北平守将从西方僧人汝纳那里购得颅骨, 告谕有关部门安放在高坐寺西北。第二年, 绍兴献来永穆陵图, 于是敕令安葬颅骨在旧陵墓, 这事实际是从危素倡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