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史记·晋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

        晋文公重耳, 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 年十七, 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 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 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 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 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狄, 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 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 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 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 再拜曰:“孤臣之仰君, 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 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 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 亦发兵拒之, 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 过亦多矣。臣犹知之, 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 所不与子犯共者, 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 以与子犯盟。壬寅, 重耳入于晋师。丙午, 入于曲沃。丁未, 朝于武宫, 即位为晋君, 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 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 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 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窠�, 于晋得矣, 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 得为东道变?”秦伯说, 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代有五等封爵制, 即公、候、伯、子、男。后代相沿, 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但汉代封爵仅有王和侯两级。
        B. “再拜”文中指“第二次拜托”, 而《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指”拜两次, 古代隆重的礼节”, 两者意思不同。
        C.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文中“秦伯说”中“说”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 与郑人盟”中“说”都通“悦”。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赡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而司马迁的《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其都有继承和发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 重耳翻过墙壁, 被宦者一路追赶, 还被砍掉了袖子, 最终还是逃脱了, 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B. 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 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 他主动请求联姻, 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 为他后来成功回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C. 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的过错, 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 就请求离开, 但重耳对河盟誓, 以此打消咎犯的担心。
        D. 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 后来他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 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缪公, 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闻秦兵来, 亦发兵拒之, 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2)亡�:窠�, 于晋得矣, 而秦未为利。

         
        答案:
        10. A    11. B    12. B 
        13. (1)晋国听说秦国军队来了, 也派出军队抵拒, 但是都暗中知道公子重耳要回来。
        (2)灭亡了郑国, 增强了晋国, 晋有所收获, 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 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标志, 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 句首发语词, 句末语气词, 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 排除错项, 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 何况他曾经的妻子呢!而且接受是为了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 您竟然拘泥小的礼节, 而忘记大的羞耻!
        句中,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这是句式“其……, 况其……”因而在“况”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项。“结秦亲”意思是“与秦国结成姻亲”, 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C项。“子”(您)是下句的主语, 其前面应与上句断开, 其后面与下句相连。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 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 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 文中的“再拜”理解错误, 且两处“再拜”意思相同, 拜两次, 古代隆重的礼节。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带着选项回到原文, 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作出判定。
        B项, “主动请求联姻”错, 联姻并非重耳主动, 而是秦缪公要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重耳一开始还不愿意, 是在司空季子的劝说下才答应的。原文“重耳不欲受……遂受”。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 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 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和词类活用等,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
        (1)“拒”, 抵拒;“然”, 但是;“阴”, 暗中。
        (2)“厚”, 增强;“得”, 收获;“利”, 好处。

        参考译文: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从小就喜好结交士人, 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 这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从献公做太子时, 重耳就已是成人了。献公即位时, 重耳二十一岁。献公二十二年, 献公派宦者履鞮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 宦者追赶, 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于是就逃到狄国文言文阅读答案 晋文公重耳, 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 年十七, 有贤士五人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 晋文公重耳, 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 年十七, 有贤士五人。狄国是重耳母亲的祖国。
        重耳在狄国一共住了十二年才离开。到了秦国, 秦缪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重耳不想接受。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 何况他曾经的妻子呢!而且接受是为了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 您竟然拘泥小的礼节, 而忘记大的羞耻!”重耳于是就接受了。秦缪公十分高兴, 和重耳宴饮。秦缪公说:“知道你想尽快返回晋国。”赵衰与重耳离开了座位, 再次拜谢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臣子仰仗您, 就如同百谷盼望知时节的好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 晋惠公死亡。晋国大夫听说重耳在秦国, 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返回晋国。于是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君听说秦军来了, 也派出军队抵拒, 但是都暗中知道公子重耳要回来。
        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文言文阅读答案 晋文公重耳, 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 年十七, 有贤士五人阅读答案。咎犯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 过错也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 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去吧。”重耳说:“如果回到晋国后, 有不与您同心的, 请河伯作证!”于是, 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 与子犯明誓。壬寅日, 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 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 重耳到武宫朝拜, 即位做了晋国国君, 这就是文公。
        晋文公七年, 晋文公、秦缪公共同包围郑国, 因为在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对文公不礼貌。晋君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国害怕了, 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缪公说:“灭亡了郑国, 增强了晋国, 晋有所收获, 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为什么不放弃郑国, 与郑结为友好?”秦伯同意了, 撤走了军队, 晋国也随后撤了军。 




        相关文言文练习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史记·曹相国世家》
        《史记·甘茂列传》(二)《史记·甘茂列传》
        《史记·郑当时传》(二)《史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
        《史记·魏公子列传》《史记·樗里子传》
        《史记·孙叔敖传》《史记·张廷尉释之者》
        《史记·司马迁传》《史记·窦太后传》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记·田单列传》
        《史记·扁鹏仓公列传》《报任安书》《史记·任安传》
        《史记·冯唐传》《史记·蒙恬列传》(二)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史记·蔡泽传》(二)
        《史记·郦生食其者》《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樊哙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
        《史记·李斯列传》《屠岸贾为司寇》
        《史记·蒙恬列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二)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商君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019年全国卷I)
        《史记·卢绾传》《史记·楚世家》
        《史记·任安传》《李将军列传》(二)
        《史记·伯夷列传》《史记·萧相国世家·陈豨反》
        《史记·鲁周公世家》《陈豨者, 宛朐人也》
        《史记·律书》《史记·贾生传》(二)
        《鸿门宴》(三)《史记·汲郑列传》
        《穰苴治军》《陈平之用》
        《史记·义纵传》《史记·张丞相列传》
        《于是秦王大怒, 益发兵诣赵, 诏王翦军以伐燕》《史记·信陵君离赵救魏》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