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新唐书·崔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唐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崔宁, 本名旰, 卫州人。世儒家, 而独喜纵横事。从李宓讨云南, 行军司马崔论悦之, 荐为牙将。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及武为剑南节度使, 心欲与俱西, 而利非所属, 使宁自为计。宁曰:“节度使张献诚见疑, 难辄去。然献诚嗜利, 若厚赂之, 宁可以从大夫矣。”武然之, 以奇锦珍贝遗献诚, 且求宁, 献诚果喜, 令自移疾去。武遂奏为汉州刺史。吐蕃引杂羌寇西山, 破柘、静等州, 有诏收复。于是武遣宁将而西, 既薄贼城, 城皆累石, 不得攻, 惟东南不合者丈许, 谍知之, 乃为地道, 再宿而拔, 拓地数百里。虏众惊相谓曰:“宁, 神兵也!”。
        永泰元年, 武卒。行军司马杜济、别将郭英干皆请英干之兄英乂为节度使, 宁与其军亦丐大将王崇俊。奏俱至, 而朝廷既用英乂矣。英乂恨之, 始署事即诬杀崇�。智彩拐倌�。宁托拒吐蕃, 不还。英乂怒, 因出兵, 声言助宁, 实欲袭取之, 即徙宁家于成都。宁惧, 益负阻。英乂乃自将讨之, 会天大雪, 马多冻死, 士心离, 遂败归。宁闻英乂损裁将卒, 下皆恨怒, 又毁玄宗冶金像, 乃令军中曰:“英乂反, 辄居先帝旧宫。”乃进薄成都。英乂阵城西, 与宁战, 不胜, 走灵池, 为韩澄所杀。
        大历十四年改兼朔方节度, 朱泚乱, 帝出居奉天, 宁后数日至, 帝喜甚。宁谓所亲曰:“上聪明, 从善如转规, 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因潸然涕下。杞闻之, 思有以构宁于帝。王翃与宁有隙, 杞微闻, 与谋。会泚行反间, 而除柳浑为宰相, 署宁中书令。时朔方掌书记康湛为盩厔尉, 翃逼湛诈作宁遗泚书献之, 杞遂奏:宁初无效顺心, 向闻与贼盟署中书令, 今果后至, 复得所与贼书, 反状明甚。若凶渠外逼, 奸臣内谋, 则大事去矣。”因俯伏歔欷曰:“臣备位宰相, 危不能持, 颠不能扶, 罪当死。帝命左右扶起之, 乃召宁至朝堂, 云使宣慰江淮。俄而中人引宁幕后, 使二力士缢杀之, 年六十一。 
        初, 命陆贽草制, 贽索宁与泚书, 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 籍没其家, 中外冤之, 帝乃归其资云。                                                     (选自《新唐书》,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B. 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C. 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D. 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纵横, “九流”之一, 起源于“或合众弱以攻一强, 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 此为横”。
        B. 牙将, 唐朝一方节度使的亲兵称作牙军, 意为节度之爪牙, 牙军的都统称为“牙将”。
        C. 江淮, “江”即长江, “淮”指淮河, “江淮”狭义上是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 制, 指皇帝口头下达的命令, 秦灭六国后规定“命为‘制’, 令为‘诏’, 天子自称曰‘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崔宁受人赏识。剑南节度使严武通过送锦缎珍宝给贪利的张献诚, 索求到崔宁, 并上奏让崔宁担任了汉州刺史。
        B. 崔宁军事才能卓越。他任汉州刺史时, 奉命率兵西征, 侦察选择了恰当的地点挖通地道, 只用了一晚就攻占了城池。 
        C. 崔宁富有谋略。王崇俊被杀后, 崔宁识破了郭英乂的图谋, 拒不奉命赴召, 后来抓住有利时机以平叛之名击退郭英乂。    
        D.崔宁忠义正直, 含冤被杀。朱泚作乱, 王翃逼迫康湛伪造崔宁给朱泚的信件献给皇帝, 卢杞上奏皇帝诬陷崔宁谋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聪明, 从善如转规, 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
        (2)宁死, 籍没其家, 中外冤之, 帝乃归其资云。
         
         
        答案:
        10.C
        11.D “口头下达的命令”错, “制” 是皇帝命令文告之一种, 又称制书。
        12. B    “只用了一晚”, “再宿”指两晚
        13.(1)皇上聪慧英明, 接受好意见如同转动规器一样顺畅, 只是被卢杞迷惑才到了这个地步啊。(“聪明”、 “但”、 “为……所”各1分, 句意2分)   
        (2)崔宁死后, 登记抄没了他的家产, 朝廷内外认为他冤枉, 皇帝就归还了他的家产。(“籍没” “中外”“冤”各1分, 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崔宁, 本名崔旰, 是卫州人。他家世代信奉儒学, 但他独独喜欢纵横家的学说。跟随李宓征讨云南, 行军司马崔论很欣赏他, 向朝廷推荐他当了牙将。宝应初年, 蜀中动乱, 山中盗贼占据险要地形, 以致往来道路不通。严武禀奏朝廷让崔宁任利州刺史, 他去后, 盗贼就逃跑了, 因此而名声大震。等到严武任剑南节度使, 想要崔宁一起西去剑南, 但利州不是严武管辖的地方, 就让崔宁自己想办法。崔宁说:“我所属的节度使节度使张献诚猜疑我, 我难以立即离开。但是张献诚贪图好处, 如果能多送给他财物, 我就能跟随大夫您走了。”严武认为他说得对, 就送锦缎珍宝给张献诚, 又向他索要崔宁, 张献诚果然高兴了, 命崔宁自己称病离职。严武就上奏任命他为汉州刺史。吐蕃率领一些羌族部落入侵西山, 攻占了柘、静等州, 皇帝下诏要严武夺回。因此严武派崔宁率兵西征, 抵达敌人据守的城下, 城墙都是石头筑成的, 无法攻打, 只有东南角一丈多长是土筑的, 崔宁探明了这情况, 于是就挖开始地道, 两个晚上后就攻占了城池, 扩大疆域几百里。敌军害怕地相互说:“崔宁, 是神兵�。 �。    
        永泰元年, 严武去世了。行军司马杜济、偏将郭英干都向皇帝请求任命郭英干的哥哥郭英乂为节度使, 崔宁和部下却请求任命大将王崇俊。两份奏章送到朝廷时, 但朝廷已任命了郭英乂。郭英乂就对崔宁记恨在心, 刚上任就找罪名杀了王崇�。峙墒拐呷フ倩卮弈�。崔宁借口抵御吐蕃, 没有回去。郭英乂发怒了, 因而派出军队, 声称援助崔宁, 实际上是想袭击他。又把崔宁的家迁到成都。崔宁更害怕了, 据险抵抗。郭英乂就亲自带兵去讨伐他, 恰逢天降大雪, 马匹多数冻死, 军心离散。崔宁又听说郭英乂削减兵将的军饷, 部下都恨他, 他又毁掉了唐玄宗的铸造像。崔宁就对军队宣告说:“郭英乂反叛了, 擅自占据前代皇帝的宫殿。”于是率军逼近成都。郭英乂在城西列阵, 与崔宁交战, 没有获胜, 逃到灵池, 被韩澄杀死了。    
        大历十四年, 崔宁改任朔方节度, 朱泚反叛, 皇帝出逃居住在奉天, 崔宁几天后就来了, 皇帝很高兴。崔宁对亲近的人说:“皇上聪慧英明, 接受好意见如同转动规器一样顺畅, 只是被卢杞等迷惑才到了这个地步啊。”因此流下了眼泪。卢杞听说了这事, 想找机会在皇帝面前诬陷崔宁。王翃与崔宁有嫌隙, 卢杞听说后, 就和他一起谋划这件事。正赶上到朱泚用反间计, 任命柳浑为宰相, 崔宁为中书令。当时崔宁的朔方掌书记官康湛任盩厔县县尉, 王翃逼他伪造崔宁给朱泚的信献给他。卢杞于是上奏说:“崔宁起初就没有效忠皇帝的心, 先前听说他和叛贼结盟要当中书令, 果然目的达到, 现在又查获了他给叛贼的信, 反叛行为很清楚了。如叛贼从外进逼, 奸臣在内响应, 那么国家就完了。”他接着跪在地上哭着说:“我在宰相位置上, 国家陷于倾覆之际却不能扶助皇上, 罪该处死。”皇上令侍从把他扶起来, 就召唤崔宁到朝堂, 说是要派他到江淮去任宣慰使。一会儿宦官把崔宁领到帷幕后边, 命两位力士勒死了他, 终年六十一岁。  
        一开始, 命陆贽起草宣布崔宁罪状的诏令, 陆贽向卢杞索要崔宁给朱泚的信, 准备给这件事定罪。卢杞回复说:“信已经丢失了。”崔宁死后, 登记抄没了他的家产, 朝廷内外都认为他冤枉, 皇帝就归还了他的家产。



        相关文言文练习
        《李贺作诗》《王及善》
        《新唐书·列传·穆宁传》《新唐书·王珪传》
        《新唐书·马周传》《新唐书·吴武陵传》
        《新唐书·孔颖达传》《新唐书·徐旷传》
        《新唐书·裴谞传》《新唐书·光颜传》
        《新唐书·欧阳询传》《新唐书·李鄘传》
        《新唐书·秦琼传》《新唐书·许孟容传》
        《新唐书·郭子仪传》《新唐书·鲁炅传》
        《新唐书·李愬传》《新唐书·郭震传》
        《新唐书·魏知古传》《新唐书·王思礼传》
        《新唐书·温造传》《新唐书·窦群传》
        《新唐书·韦安石传》《新唐书·尹思贞传》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送李材叔知柳州》《梅花岭记》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吴敏树《月夜泛舟记》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东坡先生墓志铭》
        《明史·申时行传》《明史·姚夔传》
        《李泰伯改字》《龚遂为渤海太守》
        《元史·博尔术》《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放翁家训》《吾庐记》
        高启《南宫生传》《旧唐书·任瑰传》
        《吴汝纶传》洪迈《稼轩记》
        《宋史·富弼传》《醉吟先生传》
        苏洵《心术》侯方域《贾生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