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旧唐书·张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唐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题。上
        张琇者, 蒲州解人也。父审素, 为巂州都督, 在边累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 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 为审素党与所劫, 对汪杀告事者, 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 汪始得还。至益州, 奏称审素谋逆, 因深按审素, 构成其罪。斩之, 籍其家。琇与兄瑝, 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 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 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 瑝、琇候万顷于都城, 挺刃杀之。瑝虽年长, 其发谋及手刃, 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 皆矜琇等幼稚孝烈, 能复父仇, 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亦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 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 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 义不顾命, 国家设法, 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 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 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 推问款承。律有正条, 俱各至死。近闻士庶, 颇有谊词, 矜其为父复仇, 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 事在经久, 盖以济人, 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 谁非徇孝之夫, 展转相继, 相杀何限!咎由作士, 法在必行;曾参杀人, 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 肆诸市朝, 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见诛, 士庶咸矜愍之, 为作哀诔, 榜于衢路。市人敛钱, 于死所造义井, 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 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旧唐书·张琇传》, 有删改)
        10. 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B.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
        C.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D.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益州是中国古地名, 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此时唐朝经济繁荣, 社会安定, 史称“开元盛世”。
        C. 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为“三省”之一, 主要负责起草审核诏书。
        D. 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 多以韵文写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琇命途多舛, 身世坎坷。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 自己也受牵连, 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 张琇胆大心细, 敢作敢为。从岭外逃回后, 他隐姓埋名多年, 谋划为父报仇, 终于等到时机, 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 张琇为父报仇, 引发争议。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 认为应当宽恕他, 但只因李林甫的反对, 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D. 张琇死后, 士民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琇兄弟, 不但安葬了二人, 还设置了几座疑冢, 使仇家无法找到。
        13. 把文中碱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益州, 奏称审素谋逆, 因深按审素, 构成其罪。斩之, 籍其家。
        (2)瑝、琇既见诛, 士庶咸矜愍之, 为作哀诔, 榜于衢路。
         
         
         
         
        【答案】10. C    11. C    12. C   
        13. (1)到了益州, 上奏说张审素谋反, 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 编造他的罪名, 杀掉了他, 抄没了他家。
        (2)张绣、张理被杀后, 士人百姓都哀怜他们, 给他们写了表示哀悼的诔文, 张贴在大道旁。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 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 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 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 根据名词“万顷” “江外”“构父罪者”“汜水”“捕者”, “为……所表被动, 再结合本句意思:杀掉杨万顷后, 他们把表文系在斧刃上, 自述报仇的情况。然后逃跑了, 将要去江南, 杀掉和杨万顷同谋给父亲编造罪名的人。走到汜水, 被追捕他们的人抓获。句子可以断开为: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故选C。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 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 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 “中书省为“三省”之一, 主要负责起草审核诏书”说法不正确, 中书省为“三省”之一, 主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督察。故选C。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 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 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 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项, 因果关系不成立。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故选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 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 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达到词达句顺, 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 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奏称”译为“上奏说”;“因”译为“于是”;“按”译为“审查”;“构”译为“编造”;“籍”译为“抄没”。(2)句中:“见表被动, 译为“被”, “士庶”译为“士人百姓”, “矜愍”译为“哀怜”;“为作哀诔”省略句, 译为“给他们写了表示哀悼的诔文”;“榜”译为“张贴”;“衢路”译为“大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 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相关文言文练习
        《旧唐书·杜甫传》《旧唐书·高适传》
        《李白传》《旧唐书·唐临传》
        《旧唐书·张延赏传》《旧唐书·范希朝传》
        《旧唐书·颜杲卿传》《旧唐书·任瑰传》
        《旧唐书·房玄龄传》《旧唐书·裴耀卿传》
        《旧唐书·薛仁贵传》《旧唐书·于休烈传》
        《旧唐书·程知节传》《旧唐书·褚亮传》
        《旧唐书·唐休璟传》《旧唐书·薛存诚传》
        《旧唐书·李敬玄传》《旧唐书·韦思谦传》
        《旧唐书·徐坚传》《旧唐书·李憕传》
        《旧唐书·苗晋卿传》《旧唐书·高士廉传》
        《旧唐书·殷峤传》《旧唐书·杜景俭传》
        白居易《李陵论》《宋史·陶榖传》
        《明史·汪乔年传》《杨万里忧国》
        《宋史·赵尚宽传》苏轼《范增论》
        《新唐书·王思礼传》《清史稿·王士祯传》
        《黔中儿》杨简《莫能名斋记》
        袁枚《游武夷山记》《南史·何远传》
        刘大槐《无斋记》王叔英《与方正学书》
        归有光《洧南居士传》《明史·李如松传》
        《新唐书·温造传》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注二库状》
        李清照《孤雁儿》(含赏析)韩元吉《武夷精舍记》
        《梁书·张率传》柳宗元《谤誉》
        陈三立《吴昌硕墓志铭》汪中《哀盐船文》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