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4~18 题。(20 分) 上两制诸公书(节�。� (宋)苏辙 今夫使天下之人因说者之异同, 得以纵观博览, 而辩其是非, 论其可否, 推其精粗, 而后至于微密之际, 则讲之当益深, 守之当益固。《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昔者辙之始学也, 得一书, 伏而读之, 不求其博, 而惟其书之知, 求之而莫得, 则反复而思之, 至于终日而.莫见, 而后退而求其得。何者?惧其入于心之易, 而守之不坚也。及既长, 乃观百家之书, 从横颠倒, 可喜可愕, 无所不读, 泛然无所适从。盖晚而读《孟子》, 而后遍观乎百家而不乱也。而世之言者曰:学者不可以读天下之杂说, 不幸而见之, 则小道异术将乘间而入于其中。虽扬雄尚然, 曰:“吾不观非圣之书。”以为世之贤人所以自养其心者, 如人之弱子幼弟, 不当出而置之于纷华杂扰之地, 此何其不思之甚也!古之所谓知道者, 邪词入之而不能荡, 诐.词犯之而不能诈, 爵禄不能使之骄, 贫贱不能使之辱。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而孔子曰:“伯夷、叔齐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柳下惠、少连降志而辱身, 言中伦, 行中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 身中清, 废中权。而我则异于是, 无可无不可。”夫伯夷、柳下惠, 是君子之所不为, 而不弃于.孔子, 此孟子所谓孔子集大成者也。至于孟子恶乡原之败俗, 而知于陵仲子之不可常也;美禹、稷之汲汲于天下, 而知颜氏子自乐之非固也;知天下之诸侯其所取之为盗, 而知王者之不必尽诛也;知贤者之.不可召, 而知召之役之为义也。故士之言学者, 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 今辙山林之匹夫, 其才术技艺无以大过于中人, 而何敢自附于孟子?然其所以泛观天下之异说, 三代以来, 兴亡治乱之际, 而皎.然.其有以折之者, 盖其学出于孟子而不可诬也。今年春, 天子将求直言之士, 而辙适来调官京师, 舍人杨公不知其.不肖, 取其鄙野之文五十篇而荐之, 俾.与明诏之末。伏惟执事方今之伟人而朝之名卿也, 其德业之所服, 声华之所耀, 孰不欲一见以效薄技于左右?夫其五 十篇之文, 从中而下, 则执事亦既见之矣。是以不敢复以为献, 姑述其所以为学之道, 而执事试观焉。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有删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则资之深 资:凭借, 借助。 B.诐.词犯之而不能诈 诐:偏颇, 邪僻。 C.而 皎.然.其有以折之者 皎然:清晰分明的样子。 D. 俾 与明诏之末 俾:使 , 让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至于终日而.莫见 吾尝终日而.思矣 B.而不弃于.孔子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C.知贤者之.不可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舍人杨公不知其.不肖 以其.无礼于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的话, 强调为学之道贵在“自得”, 即广泛阅览各类学说, 自己去判断是非、探究深浅, 逐步抵达学问的精微之处, 收获个人心得。 B.自从读了《孟子》一书后, 苏辙回过头来再读诸子百家的书籍, 就不再感到飘忽迷乱、无所适从了, 因为此时的苏辙已经明晓了源于《孟子》的大道。 C.苏辙认为, 扬雄所谓“吾不观非圣之书”的主张并不足�。饩拖裎吮;と踝佑椎芏蝗盟侨シ被湃恋牡胤�, 只会使人变得狭隘无知、萎靡虚弱。 D.苏辙考虑到自己原先写的五十篇文章过于粗浅, 不便献于两制诸公, 所以特意写了这封书信, 深入阐述自己泛观诸家而尊崇孟子的求学历程与治学主张。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如 使 深 居 自 闭 于 闺 闼 之 中 兀 然 颓 然 而 曰 知 道 知 道 云 者 此 乃所 谓 腐 儒 者 也 古 者 伯 夷 隘 柳 下 惠 不 恭 隘 与 不 恭 是 君 子 之 所 不为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美禹、稷之汲汲于天下, 而知颜氏子自乐之非固也。(4 分) (2)故士之言学者, 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4 分)
14.【答案A】解析:A项中的“资”应释作“积蓄, 积累”。 15.【答案C】解析:C项都是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助词, 表转折, 却/ 助词, 表修饰, 地;B项介词, 表被动, 被/介词, 表动作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对”;D项代词, 第一人称, 我/代词, 第三人称, 他。 16.【答案D】解析:D项中“苏辙考虑到自己原先写的五十篇文章过于粗浅, 不便献于两制诸公” 错误, 见原文“夫其五十篇之文, 从中而下, 则执事亦既见之矣, 是以不敢复以为献, 姑述其 所以为学之道, 而执事试观焉”。 17.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阙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 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断对1处得0.5分, 断错1处扣0. 5分) 18.(1)赞美大禹、后稷急急切切地为天下人奔忙, 但是也知道颜回自得其乐的做法并不鄙陋。(采 分点:“美” “汲汲”“固”、句意。)(4分) (2) 所以那些谈论学问的读书人, 都并举孔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大道�。。ú煞� 点:“以”“知道”、句意、设问句式。)(4分) 【参考译文】 如果让天下的人借着不同的学说, 能够广泛地阅览, 自己去辨别孰是孰非, 讨论孰可孰不可, 推究那些学说的粗浅精深, 而后逐步达到那细微隐秘之处, 这样, 讲析道理应当会更加深入, 坚守 道理也就会愈加牢固。孟子说:“君子用一定的方法来深入探究道理, 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 所收获, 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 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 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 所以, 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以前, 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 得到一本经书, 就伏在案上阅读, 并不贪求一定读得多, 而只求 懂得书中的道理。自己探求没有收获, 就翻来覆去思考, 直到思考一整天却没有什么发现, 这才退 一步找来那些别人的心得收获来看。为什么呢?我是害怕如果很轻易地就理解了, 那么以后就不会 很牢固地记住。等到年龄大了, 才开始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 众说纷坛, 莫衷一是, 使人高兴的、 使人惊愕的, 无所不读, 结果却使自己飘飘忽忽, 无所适从。后来阅读了《孟子》一书, 然后再回 过头来阅读诸子百家的书籍, 就再也不感到迷乱了。可是, 世上一些人却说:“求学的人不应该阅读 天下那些不纯正的杂说, 如果不幸看到了, 那么, 旁门左道、异端邪说就会钻了空子进入心中。即 使是像扬雄这样的人也是如此, 说什么“我不读不合圣人之道的书”他们认为世上贤能的人用来保 养自己的心的方法, 就像�;ぜ依锶跣∧暧椎淖拥�, 不应该把他们带出来放在纷纭繁华、扰攘杂乱 的地方。这实在是太缺乏考虑了!古代的所谓明晓大道的人, 接触了邪僻不正的话也不会受到迷惑, 受到偏颇怪异的言论的侵扰也不会被欺骗;爵位利禄不能使他们变得骄横傲慢, 贫困低贱也不能使 他们感到屈辱。如果使他们深居自闭在深室.内宅,—不与外界接触“整天一副浑然无知、萎靡不振的. 样子, 而嘴里却念念有词, 说自己一“懂得大道、懂得大道”, 这只不过是人们所说的迂腐的读书人罢. 了。古代的坦夷狭隘偏热, 柳下惠对人不恭敬, 狭隘偏热和对人不恭敬, 这些都是君子不去做的— 但孔子却说:“伯夷、叔齐不动摇自已的意志, 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柳下惠、少连降低自己的意志, 屈辱自己的身份, 可是言语合乎法度, 行为符合规范。虞仲、夷逸逃世隐居, 放肆直言, 行为廉洁, 被废弃也是他的权宜之策。我就和他们这些人不同, 没有什么可以, 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伯夷、柳 下惠的行为, 这是君子不愿意做的, 却并不被孔子完全否定, 这正是孟子所说的孔子是一位集大成 的人。至于孟子, 厌恶乡愿那种虚伪的言行会败坏风俗, 但是也知道于陵仲子那种过分自洁的行为 不可能持久;赞美大禹、后稷急急切切地为天下人奔忙, 但是也知道颜回自得其乐的做法并不鄙陋; 知道天下的诸侯所索取的都是不义之财, 但是也知道即使有王者出来, 也不会将他们全都杀戮;明 白贤能的人是不应该受人召见的, 但也认为应召去当差是符合大义的。所以那些谈论学问的读书人, 都并举孔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大道�。� 如今我是山林草野中的一个普通人, 自己的才能技艺无法大大超过中等智能的人的地方, 因而 哪里敢自我攀附于孟子呢?不过, 我广泛地观览天下各种不同的学说, 分析夏、商、周三代以来历 朝兴亡治乱的原因, 能够清清楚楚地判断它们的是非, 原因就在于我的学问源于《孟子》, 这是不能 欺瞒的。今年春天, 皇上要搜求敢于直言的人士, 我正好来到京师等待选官, 中书舍人杨公不知道 我的不贤, 拿了我五十篇粗浅的文章向皇上推荐, 使我得以备位其末, 参加制科考试。诸位大人都 是当今的伟人、朝廷的名臣, 道德事业覆盖四方, 名声才华光耀天下, 谁不想拜见, 以便奉献浅薄 的技艺呢?我的那五十篇文章, 朝廷会下发, 恐怕大人们已经见到了, 所以不敢再奉献, 姑且讲述 一下我求学的态度与方法, 希望大人们能抽空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