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王安石字介甫, 抚州临川人。父益, 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 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 初若不经意, 既成, 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 能以辩博济其说, 果于自用,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 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 风俗日以衰坏, 患在不知法度, 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 法其意而已。法其意, 则吾所改易更革, 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 嚣天下之口, 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自古治世, 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 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 明诏大臣, 为之以渐, 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 流俗之所不讲, 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 其所注措, 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 馆阁之命屡下, 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 恨不识其面, 朝廷每欲畀以美官, 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 终英宗世, 召不起。 二年二月, 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 以为卿但知经术, 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但后世所谓儒者, 大抵皆庸人, 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 立法, 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 号为新法, 遣提举官四十余辈, 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 遇事无可否, 自信所见, 执意不回。至议变法, 而在廷交执不可, 安石傅经义, 出己意, 辩论辄数百言, 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嘤妹畔沦鼗凵倌�。久之, 以旱引去, 洎复相, 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凡八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位之人/才 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 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 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 特指君召臣, 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 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 做事果敢无畏, 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 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 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 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 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 树立法规, 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 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 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安石当国, 其所注措, 大抵皆祖此书。(5分) (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嘤妹畔沦鼗凵倌�。久之, 以旱引去, 洎复相, 岁余罢。(5分) 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10. C 11. A 【 “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 】 12. B 【 “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 原文为“大抵皆庸人” 】 13.(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 他所安排的, 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给分点:当国——掌管国政 注措——措置, 安排 大抵——大都、大致 祖——效法、尊崇, 句意1分。) (2)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王安石几乎罢免完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 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很久以后, 过了很长时间), 因为旱灾而引退, 等到再担任宰相, 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给分点:中外——朝廷内外, 儇xuān慧——浮浅慧黠, 洎——等到, 岁余罢——被动句, 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 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 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 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 初看似不经意, 完成后, 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 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 自圆其说, 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 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 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 毛病在于不知法度, 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 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 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 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 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 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 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 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 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 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 国家的托付, 疆域的�;�, 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 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 明文诏令大臣, 逐渐采取措施, 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 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 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 他所安排的, 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 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 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 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 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 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 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 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 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 树立法规, 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 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 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 号称新法, 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 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 遇事不管对与错, 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 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 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 提出自己的主张, 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 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 祖宗不足以效法, 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 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 因为旱灾而引退, 等到再担任宰相, 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直到神宗朝结束, 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 前后共八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