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冯京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京, 字当世, 鄂州江夏人。京自幼卓异, 隽迈不群。稍长入学, 举目成诵。举进士, 自乡举、礼部以至庭试, 皆第一。时犹未娶, 张尧佐方负宫掖势, 欲妻以女。拥至其家, 束之以金带, 曰:“此上意也。”顷之, 宫中持酒肴来, 直出奁具示之。京笑而不视, 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 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 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 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 不当黜。刘沆请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 旋复之。
        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 拜龙图阁侍制、知扬州。改江宁府, 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 以京为傲。弼便往见琦, 京曰:“公为宰相, 从官不妄造请, 乃所以为公重, 非傲也。”
        神宗立, 王安石为政, 京论其更张失当, 累数百千言, 安石指为邪说, 请黜之。帝以为可用, 擢枢密副使。会选人郑侠上书言时政, 荐京可相, 吕惠卿因是谮京与侠通, 罢知亳州。未几, 以资政殿学士知渭州。茂州夷叛, 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粽关, 闻京兵至, 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 京请于与朝, 为禁侵掠, 给稼器, 饷粮食, 使之归。夷人喜, 争出犬豕割血受盟, 愿世世为汉蕃。惠卿告安石罪, 发其私书, 有曰:“勿令齐年知”, 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 复召京知枢密院。
        哲宗即位, 拜保宁军节度使, 知大名府, 又改镇彰德。于是范祖禹言:“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且昭陵学士, 独京一人存, 若付以枢密, 必允公论。”时京已老, 乃以为中太一宫使兼侍讲, 改宣徽南院使, 拜太子少师, 致仕。绍圣元年, 夣, 年七十四。其为郡守, 诸县公事至, 即历究之。苟与县牍合, 而处断丽于法者, 呼法吏决罪, 不以侍狱。报下捷疾, 一无壅滞, 人服其敏云。
        【注】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B.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C.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D. 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是古代官署, 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礼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
        B.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 一般不外传, 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知制诰是掌管起草诰命之意, 后为官职名。制诰, 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
        D. 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 宋设枢密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 号称“二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京天资聪颖, 才华横溢。冯京从小就很出众, 英俊豪迈卓尔不群, 书本上的内容看过之后就可以背诵, 而且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
        B. 冯京不畏权势, 不攀权贵。颇有权势的张尧佐想把女儿嫁给冯京, 并且对其威逼利诱, 但是冯京丝毫不为所动, 坚决拒绝了此事。
        C. 冯京做事干练, 雷厉风行。冯京做郡守的时候, 各县审判完的案件一到, 立刻追查, 回复下级部门很迅速, 没有一件积压的案件。
        D. 冯京遭人排挤, 仕途坎坷。冯京因为与刘沆、王安石、吕惠卿等人政见不和, 所以受到他们的诬陷而多次被贬官, 一生宦海沉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宰相, 从官不妄造请, 乃所以为公重, 非傲也。
        (2)京请于朝, 为禁侵掠, 给稼器, 饷粮食, 使之归。
        【答案】10.     11.     12.     13.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 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 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再”是两次的意思, “初”与“后”是指起初和后来, 所以排除B.D选项。“其”是代词, 指代冯京, 排除A选项, 所以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 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 礼部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 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 刘沆、王安石只是指责冯京, 并没有诬陷他;冯京与吕惠卿在原文中并没有政见不合。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 答题时注意直译, 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 造请:登门拜见;乃:是;所以:因为;侵掠:进攻掠夺;京请于朝:介宾短语后置句, 饷:发放。第(1)句判断句。
        参考译文:
        冯京, 字当世, 鄂州江夏人。冯京从小就很出众, 英俊豪迈卓尔不群。稍大一点开始学习后, 书本上的内容看过之后就可以背诵。考中进士, 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是第一名。当时冯京还没有娶亲, 张尧佐正倚仗宫中势力, 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冯京。张尧佐把冯京请到家里, 给他系上金带, 说:“这是皇上的旨意”。过了一会, 又端上从宫中送来的酒菜, 直接拿出嫁妆来以目示意他。冯京笑着但是没去看它, 坚决推辞了。外放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京后, 担任集贤院学士、掌判吏部南曹, 参与修撰《起居注》。吴充因为上书议论温成皇后追封一事, 被贬为高邮知府, 冯京上疏说吴充说的对, 不应该被贬黜。刘沆请求进言并斥责冯京, 仁宗说:“冯京有什么罪过呢?”只是解除了冯京修《起居注》一职, 不久后又恢复了。
        皇帝本来打算让冯京掌管起草诰命。但是冯京的岳父富弼当时执掌朝政, 为了避嫌, 任命冯京为龙图阁待制、扬州知府。后来改任江宁知府, 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回京, 在京城负责纠察刑狱之事。担任翰林学士和开封府尹。几个月不到丞相府拜见丞相, 韩琦对富弼说了这件事, 认为冯京很傲慢。富弼让冯京前往拜见韩琦, 冯京对韩琦说:“您是宰相, 下官不敢妄自登门拜见, 是因为尊重您, 不是我傲慢啊。”
        神宗即位, 王安石当政, 冯京论说他改革不恰当, 累计有几千字, 王安石指责冯京在发表邪说, 请求罢黜他。神宗认为冯京为可用之才, 提拔他为枢密副使。恰逢候补官员郑侠上书议论时政, 推荐冯京为丞相, 吕惠卿趁此诬陷冯京和郑侠私通, 被贬为亳州知府。没过多久, 茂州夷人叛乱, 改任成都知府。蕃部何丹正入侵鸡粽关, 听说冯京的部队到了, 就请求投降。议事者想要荡平敌人的巢穴, 冯京向朝廷请示, 严禁进攻掠夺夷人, 向他们提供农具, 发放粮食, 让他们归家。夷人很开心, 争相拿出猪狗割血结盟, 愿意世世代代为汉藩。吕惠卿告发王安石有罪, 拿出王安石私人的书信, 上面写着“不要让齐年知道”, “齐年”说的就是冯京, 因为冯京和王安石同年出生。皇帝认为王安石欺骗了自己, 又征召冯京主管枢密院。
        哲宗即位, 任命冯京为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 又改任镇守彰德。于是范祖禹说:“冯京两次执政, 当初与王安石不和, 后又被吕惠卿倾轧, 他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操守, 为神宗称道推崇。而且昭陵学士, 只剩冯京一人, 如果让他再主管枢密院, 能使公论信服。”当时冯京已经年老, 宋哲宗就让他做中太一宫使兼侍讲, 改任宣徽南院使, 以太子少师之职退休。绍圣元年去世, 终年七十四岁。冯京做郡守的时候, 各县审判完的案件一到, 立刻逐一追查, 如果实情和县里的记录一样而且处理判决需要施行法律的, 就让法官判罪, 不到狱中治罪。回复下级部门很迅速, 没有一件积压的案件, 人们都佩服他做事干练。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曾巩《邪正辨》《新五代史·周臣传》
        《楚子围宋》《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徐霞客《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新唐书·鲁炅传》
        《周书·长孙俭传》《贞烈墓记》
        边贡《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后汉书·李通列传》
        《旧唐书·房玄龄传》《宋史·徐鹿卿传》
        《新唐书·李愬传》《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
        《三国志·袁术传》《明史·陆光祖传》
        朱熹《黄子厚诗序》秦松龄《过百龄传》
        《新唐书·郭震传》《宋史·赵瞻传》
        《汉书·天文志》《梁书·刘季连传》
        归有光《顾隐君传》苏辙《东轩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