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15.阅读下文, 完成下列各题。 拙庵记 (明)宋濂 ①京口徐君德敬, 居京师, 处一室, 不垩不华, 仅御风雨, 环庋①图书, 置榻其中, 自号曰“拙庵”。 ②余, 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 捷苦转丸, 恣谈极吐, 如河出昆仑而东注;适宜中理, 如斧断木、炭就水, 猱②援木以升, 兔走圹而攫之以鹘也。其巧于言也如此。余则不能。人问以机, 谢以不知;人示以秘, 瞪目顾视, 莫达其旨;人之所嘉, 余纵欲语, 舌大如杵, 不可以举;闻人之言, 汗流颡泚③;人之所讳, 余不能止, 开口一发, 正触禁忌, 人皆骇笑, 余不知耻。余言之拙, 海内无二。他人有识, 洞察纤微, 揭首知尾, 问白意缁。未入其庭, 巳觇其形;始瞷④其貌, 巳尽其肺肝而究其缊奥;福来荧荧, 出身以承;祸方默默, 预防而避匿。其巧于识也如此。余梦梦不知, 愦愦无所思。人之笑吾, 吾以为喜;人之怒吾, 吾径情而直趋。网罗当前, 吾以为织丝;虎豹在后, 吾以为犬狸。吾识之拙, 当为举世师。此二者, 乃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 ③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没, 千载至今, 道存于经, 岳海崇深, �:跷扪�, 窅乎无涂。众人游其外而不得其内, 舐其肤而不味其腴。吾则搜摩括剔, 视其轨而足其迹, 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斯不谓之巧不可也。周公既亡, 本摧末弊。吾握其要而举之, 德修政举, 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而德敬岂有是乎? ④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 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 拙于诈必巧于智, 拙于人者必巧于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 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 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 万石君拙于言语而为汉名臣。余诚乐吾之拙, 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 【注释】①庋:放置;②猱:猿猴;③颡泚:惭愧、惶恐;④瞷:观察。 (1)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2)第②段主要从言之拙和识之拙两个方面指出自己为“天下之拙者”。 (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名为“记”, 实为“赋”, 汪洋恣肆, 有赋的体貌特征。 B.本文名为写徐德敬, 实为写自己, 类似于一篇心迹自述。 C.本文名为“拙”, 实为“巧”, 抒发自己巧于古道, 巧于智识。 D.本文名为自抑, 实为自得, 表达安贫乐道, 孤高傲世的思想。 (4)赏析第二段的语言艺术。 (5)通观全文, 简析对比手法的运用艺术。 答案: 分析 (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2)本题理解文意及概括能力.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注意审明题干, 逐句辨别, 剔除干扰项. (4)本题考查语言特色. (5)本题考查对比的表达效果.
解答 (1)段落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 从内容的角度看, “不垩不华, 仅御风雨”为介绍“拙庵”的特点及由来, “自号曰”可知交代得名及具体名称. (2)解答时注意文中说明自己“拙”的文字, 从具体表现归纳属于哪两个方面.本段分为两个层次, 脉络清晰, 抓住两层的小结句即可概括答案, 关键句为“余言之拙, 海内无二”“吾识之拙, 当为举世师”. (3)B A“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 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 借景抒情.本文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不为“赋”文.C“本文名为‘拙’, 实为‘巧’”错, 原文第三段“然吾亦有不拙者”, 本文既言己“拙”也言己“巧”.D“名为自抑, 实为自得”错, 宋濂知道自己没有世人或政客那般滑巧, 但有自己所擅长的事情, 这是对自己的客观认知.“表达安贫乐道, 孤高傲世的思想”理解有误, 应为厌弃世俗.故选B. (4)赏析语言艺术, 可从字句构成、使用手法等多个角度来思考.从句式看, “人问以机, 谢以不知;人示以秘, 瞪目顾视, 莫达其旨”“余梦梦不知, 愦愦无所思”“网罗当前, 吾以为织丝;虎豹在后, 吾以为犬狸”, 有整有散, 变化灵活;从手法看, “如斧断木、炭就水”为比喻, “舌大如杵, 不可以举”为夸张, “默默”“梦梦”“愦愦”等为叠字. (5)分析对比, 要指出对比点及作用, 本文的对比, 如第二段“世之人”“他人有识”与“吾识之拙”, 二、三段之间“余, 天下之拙者也”与“然吾亦有不拙者”.使用对比的目的可从文末“余诚乐吾之拙, 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加以概括.
答案: (1)由来和得名;由“拙庵”之拙引出下文对“拙”与“巧”的议论. (2)“言之拙”和“识之拙”. (3)B (4)骈散结合, 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如夸张, 比喻, 叠音词. (5)人之巧于己之拙对比, 己之拙与巧的对比;厌弃世俗, “全吾之天”, 遵循古道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