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屈原者, 名平, 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 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馋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 犹离忧也。夫天者, 人之始也;父母者, 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 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时秦昭王与楚婚, 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 屈平曰:“秦, 虎狼之国, 不可信, 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 因留怀王, 以求割地。怀王怒, 不听。亡走赵, 赵不内。复之秦, 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平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 翼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一篇之中, 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 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其所谓忠者不忠, 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身客死于秦, 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 为我心恻, 可以汲。王明, 并受其�!!绷钜永嘉胖笈�,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 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 汉有贾生, 为长沙王太傅, 过湘水, 投书以吊屈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浪漫主义作品, 倾诉了作者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 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B.《国风》是《诗经》 “风、雅、颂”三大内容中的“风”, 是《诗经》的精华, 是民间歌谣, 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C.《易》, 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 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 也称《周易》或《易经》。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D.太傅, 中国古代官职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 颇有实权, 东汉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 多为赠官、加衔之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颇有才能。屈原曾和上官大夫职位相同, 上官大夫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 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曾被君王委以重任。楚怀王授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 屈原写完草稿, 没有给上官大夫, 并说他的坏话。 C.屈原忠君爱国。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 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 因此写《离骚》抒发悲愤之情。 D.屈原身遭放逐依然心系国家。他不忘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的心情, 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 怀王怒, 不听。亡走赵, 赵不内。复之秦, 竟死于秦而归葬。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 10. B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1. D (太傅, 多无实权) 12. B (“因谗之曰”的主语是上官大夫) 13. (10分) (1)往上追述到帝喾(的事迹), 近世(往下)赞扬齐桓(的伟业), 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 治世乱世的因果必然, 没有不全部呈现详述的。(刺1分, 明1分, 靡1分, 句子大意2分) (2)怀王大怒, 不肯应允。逃到赵国, 但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到秦国, 最终死在秦国, 尸体运回楚国安葬。(亡1分, 纳1分, 之1分, 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 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学识渊博, 记忆力很强, 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 对外交往来, 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 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 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 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 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 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 屈原刚写完草稿, 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已有, 但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 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 每颁布一条法令, 屈原就自夸其功, 说是‘除了我之外, 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 非常生气, 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 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 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 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 感到万分痛心, 所以才忧愁苦闷, 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 就是遭遇忧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 就要追念根本, 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 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 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坚持公正, 行为耿直, 对君王他一片忠心, 竭尽才智, 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 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 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 怎能没有悲惯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 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 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 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而像屈原的《离骚》, 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屈原在《离骚》中, 往上追述到帝喾(kù)的事迹, 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 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 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 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 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没有不)。其语言简约精炼, 其内容却托意深微, 其情志高洁, 其品行廉正。 当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 想和楚怀王见见面, 楚怀王想要前往, 屈原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一般贪暴的国家, 是不能信任的, 还是不去为好。”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 他说:“为什么要断绝了秦王的好意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但他刚一进武关, 秦朝的伏兵就斩断了他的归路, 把怀王扣留,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怀王大怒, 不肯应允。逃到赵国, 但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来到秦国, 最终死在秦国, 尸体运回楚国安葬。屈原虽然身遭放逐, 却依然眷恋楚国, 怀念怀王, 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 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 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 复兴国家, 扭转局势, 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然而终究无可奈何, 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 于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作为国君, 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 有才还是无才, 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 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 其所谓贤士并不贤。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 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 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使军队惨败, 国土被侵占, 失去了六郡地盘, 自己还流落他乡, 客死秦国, 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易经》上说:“井已经疏浚干净, 却没人来喝水, 这是令人难过的事。国君若是圣明, 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绷钜永继揭陨锨榭霾淮笈�, 最终还是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 顷襄王一生气, 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来到江边, 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 一边悲愤长吟。脸色憔悴, 形体干瘦。于是, 屈原就怀抱石头, 投入汨罗江自杀而死。自从屈原沉江而死一百多年之后, 汉朝有个贾生, 在担任长沙王太傅时, 经过湘水, 写一篇辞赋投入江中, 以此祭吊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