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李东阳《移树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东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5-9题。
        移树说
        (明) 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 有桧百余株, 大者盈拱, 高可二三丈, 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 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 规其根围数尺, 中留宿土。坎及四周, 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 若碇然, 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 则陊①其坎之棱, 縆②树腰而卧之, 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 树为壤所垫, 渐高以起, 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 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 曳以两牛, 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 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 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 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 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 行列分布, 郁然改观, 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 故根不离;宿土厚, 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 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 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 盖其治之也有道, 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 予爱其质近于义, 留居京师, 与之考业论道, 示之向方, 俾从贤士大夫游, 有所观法而磨砺, 知新而聚博。越三年, 志业并进, 再诎③有司, 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 以成其学, 且见之用也, 作《移树说》以贻之。
        [注]:①陊:duò, 敲掉 ②縆:gēng, 用粗绳索缚 ③诎:同“屈”, 屈服, 这里指未录取。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比辟地东邻 比:近来
        B. 规其根围数尺 规:限制
        C. 俾从贤士大夫游 俾:使
        D. 作《移树说》以贻之 贻:赠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规:环绕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伪境鱿值某S梦难晕氖荡实幕敬室逡欢ㄒ渭�, 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 转化为能力。(2)组词解词法。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 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 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 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 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3)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 没有语境, 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 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郁然改观, 与古墓无异焉 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B. 以成其学, 且见之用也 图穷而匕首见
        C. 若碇然, 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
        D. 夫规大而坎疏, 故根不离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D项均为连词, 表并列;A.前者句末助词, 后者为兼词“于之”;B.前者表被动, 后者是“出现”;C.前者为转折连词, 后者为拟声词词尾, “……的样子”。
        【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 应是考生熟知的, 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 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 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B.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C.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D.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结合语境, 根据句意去推敲。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 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 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 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 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8.下列名句对原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种树者移树成功的经验主要是“规其根围数尺, 中留宿土”“坎及四周, 及底而止”, 这样就不会伤及树根。
        B.作者最后将树木成功移栽的原因归纳为“取必于旦夕之近, 而巧夺于二十余的之远, 盖其治之也有道, 而行之也有序尔”。
        C.本文在写作上采取先实后虚, 先叙后议层层铺设的手法, 由移树到育人, 前后照应, 首尾绾合, 充分体现了行文思路的缜密与严谨。
        D.最后作者寄望族子嘉敬能够从移树者身上领悟育人的道理, 培养人才也要经过“三卧三起”循序渐进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AB两项均以偏概全, 不完整。D项颠倒了关系, 族子嘉敬是属于被培植和被教育的对象。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选项按原文顺序, 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 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 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 依文索义, 正确分析。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根之罅实以虚壤。(3分)
        (2)阅岁而视之, 成者十九。(3分)
        (3)予冀其复来, 以成其学, 且见之用也。(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在树根的空隙处用松软的泥土填补。
        (2)经过了一年之后去看, 成活的有十分之九。
        (3)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 成就他的学业, 并且能够被录用。
        解析:(1)采分点:罅:空隙或缝隙;实:填实或充实;虚壤:松土;“以虚壤”, 介宾状语后置。
        (2)采分点:阅:经过;岁:一年;成:成活;十九:十分之九。
        (3)采分点:予:我;冀:希望;以:连词, 表顺承, “来”;见:表被动。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种树。近来在东邻开垦荒地, 有一百多棵桧柏, 大的有两手合围那么粗, 高约二三丈, 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您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 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 环绕树根周围几尺, 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 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 就像系碇那样, 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 便敲掉树坑的边角, 将绳子缚住树腰部平放下来, 树根的缝道里用松软的泥土充实。再朝北平放, 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 逐渐高升, 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次放下三次抬起, 树便高出了土坑。又用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 用两头牛来拖, 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 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 成活的有十分之九, 于是又移运余树, 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 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 行列分布, 气象庄严与前大异, 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 所以根不离树;原来的土深厚, 所以元气足:顺着空隙徐徐拔起, 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在旦夕之间成功完成这一举措, 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的情形, 看来他是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 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教化风俗的人, 如果都能顺着规律而治理, 那么, 不是很快就能够使有识之士前来归附吗?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 我爱其气质很接近道义, 便留他住下, 和他探讨学业议论道理, 并指引他前进的目标, 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交流, 从而有所效法而得到锻炼, 学校新的东西, 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过了三年, 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 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谑谴蛩慊叵缡∏�。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 成就学业, 并且能够被录用, 因此写这篇论说赠别。



        相关文言文练习
        李东阳《医戒》《陶侃惜谷》
        《答苏迈书》《河中石兽》(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今家戒》叙·
        《陈太丘与友期》(二)《盲子失坠》
        《墨池记》(二)欧阳修《伐树记》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吴书·黄盖传》
        《蒲松龄之妻》《杭世俊喜博》
        《渤海鲍宣妻者》苏轼《后赤壁赋》
        《过秦论》《清史稿·郝浴传》
        《贤士隐居者》《明史·唐顺之传》
        《黄州快哉亭记》(二)《魏人范雎》
        《答李几仲书》《黄庭坚论书法》
        《梵天寺木塔》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