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胡世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2—5题。
           胡世宁, 性刚直, 不畏强御, 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籓, 从官骄, 世宁裁之。他日复请湖田, 持不可。迁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 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时孝宗已不豫, 犹颔之,再迁郎中。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 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 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 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 不能拔, 引去。再知宝庆府,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 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 莫敢言, 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江西之盗, 剿抚二说相持, 臣愚以为无难决也。已抚者不诛, 再叛者毋赦, 初起者亟剿, 如是而已。顾江西患非盗贼。宁府威日张, 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 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 采办扰旁郡, 蹂籍遍穷乡。臣恐良民不安, 皆起为盗。臣下畏祸, 多怀二心, 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 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 毋挠有司, 以靖乱源, 销意外变。”章下兵部,尚书陆完议: “令谏往,计贼情抚剿之宜, 至所言违制扰民, 疑出伪托, 宜令王约束之。”得旨报可。宸濠闻, 大怒,列世宁罪, 遍赂权幸, 必杀世宁。章下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士实, 宸濠党也, 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 世宁狂率当治。命未下, 宸濠奏复至, 指世宁为妖言。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 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 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 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 �;ぶ�。世宁乃亡命抵京师, 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 卒不省。系岁余, 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 杨一清复以危言动钱宁, 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 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 巡抚四川。甫两月, 召为吏部右侍郎。
            世宁风格峻整, 居官廉,疾恶若仇, 而荐达贤士如不及。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胡世宁传》)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攻七日夜, 不能拔     拔:攻取 ,攻占。
        B. 宁府威日张            日:每日, 每天。    
        C. 以靖乱源              靖:安定, 平定。
        D. 居四年, 宸濠果反      居:停留, 止息。
        3. 下列句子中, 全都表明胡世宁“性刚直”的一组是(3分)
        ①岐王初就藩, 从官骄, 世宁裁之       ②陈边备十策
        ③顾江西患非盗贼                     ④世宁狂率当治
        ⑤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               ⑥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宁性格刚直, 不畏强暴。在德安任职期间, 抑制了岐王骄横的随从官员, 并拒绝了他们索要湖田的请求。
         B.世宁还通晓军事。他任职沧州期间, 流寇猛烈攻打州城, 世宁急忙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结果, 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还没打下城来, 最后还被抓走了。
         C. 宁王朱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意图。宁王府的势力不断在扩大, 而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又太过分, 一般大臣害怕祸及自己, 于是当地的一些政策法令等就渐渐地变成了不是来自朝廷而是来自宁王府了。
        D. 在没人敢说起宁王之事时, 世宁却上书直说宁王是江西的祸患。后来被诬陷入狱后, 世宁在狱中还三次上书揭发宁王朱宸濠谋反的情状, 可惜皇帝却始终不相信。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江西之盗, 剿抚二说相持, 臣愚以为无难决也。(3分)
         
         
        (2)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 自投锦衣狱。(3分)
         
        答案:
        2. B  ( 日:一天天地 )
        3.  A (②表现胡世宁的军事才能;④表现左都御史石玠对胡世宁的陷害;⑥表现胡世宁热心于举荐贤才)
        4.  B (世宁路过而非任职沧州;寇贼攻城不破, 是率军退去而非被抓走)
        5. 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胡世宁, 他性格刚直, 不畏强暴, 并且知晓军事。授职为德安推官。岐王刚到藩国, 随从官员骄横, 胡世宁抑制了他们。后来又要求给他湖田, 胡世宁坚持不同意。迁任南京刑部主事。按照皇上诏书吩咐献上了边防守备的十条策略, 又上书极力陈述当时政治过失。当时孝宗已患�。远源说阃吠�。后来他又升任郎中。
            迁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多次杀戮掳掠官吏百姓, 胡世宁秘密发文书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 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 路过沧州, 流窜寇贼攻城很急, 胡世宁随即飞驰入城, 策划防守之计。寇贼攻城七昼夜, 不能攻破, 率军退去。再任宝庆府知府。岷王及镇守宦官王润都很惧怕他。
        迁任江西副使。在那个时候, 宁王朱宸濠骄横有异心, 没有人敢说, 胡世宁很愤怒。正德九年三月, 上疏说:“江西的盗贼, 剿灭它还是招安它, 两种主张相持不下, 我个人以为这没什么难以决定的。已接受招安的不杀他, 再敢反叛的有杀无赦, 刚刚起事的立刻剿除, 大体如此而已。但是江西的祸患还不在于盗贼。宁王府的势力一天天扩大, 无赖之徒聚集那里, 用非法的事情诱导宁王, 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太过分了。致使他频频假借火灾之名鲸吞百姓宅舍地, 王府采办骚扰到旁边的郡县, 爪牙所及侵害到贫穷的乡村。我真怕好百姓为此不能平安度日, 都起来做强盗。一般大臣们害怕祸及自己, 多怀着观望的态度, 礼乐刑政渐渐不是出自朝廷了。我请求从都御史俞谏、任汉二人中专门委派一人, 或者另外选择公正、忠诚的大臣镇压、招安盗贼。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 不要干扰地方官府, 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 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他的奏章下发到兵部后, 尚书陆完建议:“派俞谏前去根据盗贼的实际情况商定招安或剿灭事宜, 至于世宁说到的宁王违法乱民的事, 恐怕出于坏人托名伪装, 应当传令宁王管制他们。”圣旨同意了陆完的建议。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 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 贿赂当权的宠臣们, 非杀掉世宁不可。他的奏章下发都察院后, 右都御史李士实, 是朱宸濠党羽, 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书说, 胡世宁狂妄草率应当惩治。诏命还没有下达, 朱宸濠的奏章又到了, 指责胡世宁妄言。于是命锦衣官校逮捕胡世宁。胡世宁于是逃亡到了京城, 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狱中三次上书说朱宸濠谋反的情状, 皇帝最终没有省悟。关押一年多, 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相上奏章援救, 于是将胡世宁发配到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 朱宸濠果然造反。胡世宁从戍守处起用为湖广按察使。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 巡察安抚四川。上任才两个月, 朝廷召他回京任吏部右侍郎。
             胡世宁品格严肃庄重, 做官廉洁, 疾恶如仇, 而举荐贤才唯恐没做到。众大臣都忌恨他, 皇帝始终以礼相待不替换他。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刘基传》《明史·鲁穆传》
        《明史·赵彦传》《明史·后妃列传》
        《吴与弼, 字子传》《明史·张溥传》
        《熊鼎传》《况钟传》
        《明史·费宏传》《明史·郑赐传》
        《明史·熊廷弼传》《明史·刘基传》(二)
        《明史·杨瑄传》《明史·黄道周传》
        《明史·唐顺之传》《明史·王恕传》
        《明史·唐顺之传》(二)《明史·秦良玉传》
        《明史·卓敬传》《明史·王宪传》
        《明史·归有光传》《明史·申时行传》
        《明史·姚夔传》《明史·马森传》
        《清史稿·陶元淳》《送李愿归盘谷序》
        《晋书·周访传》《三国志·高柔传》
        《明史·王宪传》《宋史·苏轼列传》
        苏轼《日喻》《三国志·魏书·陈矫传》
        苏辙《藏书室记》《荆溪集》序
        《君子之自行也》《稗史集传·陈谦》
        《旧唐书·颜杲卿传》《寡人之于国也》
        《史记·管晏列传》(二)《明史·归有光传》
        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后汉书·何敞传》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送李材叔知柳州》《梅花岭记》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吴敏树《月夜泛舟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