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史记·鲁周公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周公旦者, 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 旦为子孝, 笃仁, 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 旦常辅翼武王, 用事居多。武王九年, 东伐至盟津, 周公辅行。十一年, 伐纣, 至牧野, 周公佐武王, 作《牧誓》。破殷, 入商宫。已杀纣, 周公把大钺, 召公把小钺, 以夹武王, 衅社, 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 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 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 成王少, 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夷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恐天下畔周, 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 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 成王少, 将以成周, 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 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 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 兴师东伐, 作《大诰》。遂诛管叔, 杀武庚, 放蔡叔。宁淮夷东土, 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长, 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 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 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 还政成王, 北面就臣位, 歔歔如畏然。
        及成王用事, 恐成王壮, 治有所淫佚, 乃作《多士》, 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 为业至长久, 子孙骄奢忘之, 以亡其家, 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 无不率祀明德, 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 诞淫厥佚, 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
        成王在丰, 天下已安, 周之官政未次序, 于是周公作《周官》, 官别其宜, 作《立政》, 以便百姓, 百姓说。
        周公在丰, �。�, 曰:“必葬我成周, 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 成王亦让, 葬周公于毕, 从文王, 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B.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C.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D.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 古代的爵位名称, 周代有五等封爵制, 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 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崩, 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日崩, 诸侯死曰甍, 大夫死曰卒, 士日不禄, 庶人曰死”, 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践阼, 古代庙寝堂前两阶, 主阶在东, 称阼阶, 阼阶上为主位, “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 即位。
        D.世家, 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 古代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 把辅政有功的弟弟旦封到曲阜, 称为鲁公, 但是旦没有到封地去, 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
        B.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 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 谦恭谨慎, 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
        C.虽然天下安定了, 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 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 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 很高兴。
        D.周公去世后, 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 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 表明白己并不敢把周公当做臣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王蚤终, 成王少, 将以成周, 我所以为之若此。(4分)
        (2)为人父母, 为业至长久, 子孙骄奢忘之, 以亡其家, 为人子可不慎乎!(6分)
         
         
         
        答案:
        10.C
        11.D(“世家”记述王侯诸国之事, 大臣之事一般出现在“列传”中。)
        12.C(“百姓说”是因为周公“作《立政》, 以便百姓”。)
        13.(1)武王早逝, 成王年幼, 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 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这样。(一句1分)
        (2)做父母的, 经历很长时间创业成功, 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 以致毁败了家业, 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第三句2分, “骄奢”1分, “之”1分, 其它一句1分)
         
         
        【参考译文】
        周公旦, 是周武王之弟。从文王还在世时, 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 忠厚仁爱, 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 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 处理很多政务。武王九年, 武王亲自东征至盟津, 周公随军辅助。十一年, 周军讨伐殷纣, 军至牧野, 周公佐助武王, 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 进入殷王宫。杀殷纣以后, 周公手持大钺, 召公手持小钺, 左右夹辅武王, 举行衅社之礼, 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故墟曲阜, 这就是鲁公。但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 而是留在朝延辅佐武王。
        后来武王去世, 成王幼�。性隈唏僦�。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去而背叛朝廷, 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 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夷(sh, 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 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 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 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 成王年幼, 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 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这样。”于是终究辅佐成王, 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 在仝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 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 起来接待贤士, 这样还怕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之后, 千万不要因为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 举兵东征, 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 杀掉武庚, 流放蔡叔。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 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
        成王长大, 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 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 面向南方, 背对扆(y, 椅)壁, 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 还政于成王, 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 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到成王临朝后, 周公怕成王年轻, 为政荒淫放荡, 就写了《多士》、《毋逸》。《毋逸》说:“做父母的, 经历很长时间创业成功, 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 以致毁败了家业, 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多士》说:“自汤至帝乙, 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去祭祀, 勉力向德, 都能上配天命。后来到殷纣时, 大为荒淫逸乐, 不顾天意民心, 万民都认为他该杀。”周公写了这些用来告诫成王。
        成王居于丰京, 当时天下虽已安定, 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 于是周公写了《周官》, 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 以利百姓, 百姓欢悦。
        周公在丰京患�。僦帐彼�:“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 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 成王也谦让, 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 伴随文王, 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



        相关文言文练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陈涉世家》(一)《高祖本纪》
        《司马穰苴列传》《鸿门宴》
        《高祖本纪》(二)《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管晏列传》
        《陈丞相世家》(一)《陈丞相世家》(二)
        《淳于髡》原文和翻译《魏公子列传》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史记·苏秦列传》
        《甘罗列传》《史记·管晏列传》(二)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史记·刺客列传·聂政》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越王勾践世家》
        《史记·韩长孺列传》《史记·滑稽列传·优孟》
        《幼时记趣》(一)《隆中对》《出师表》比较(一)
        《雪竹轩记》《刻舟求�!贰吨H寺蚵摹繁冉�
        《马说》《千里之马》比较《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
        《小石潭记》(一)《狱中上母书》
        《爱莲说》(一)吴敏树《书谢御史》(二)
        《陈涉世家》(一)《以人为鉴》
        《青霞先生文集》序《桃花源记》《雪窦游志》
        《方山子传》《醉翁亭记》《喜雨亭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豫让论》
        《贻赵廷臣书》原文及翻译《阅江楼记》
        《后汉书·桓谭传》《强弱之辩》
        《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状》《报任安书》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