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通鉴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 事觉, 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 朕与之共有府库耳, 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 不之罪, 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 罪不可赦, 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 得绢之辱, 甚于受刑。如不知愧, 一禽兽耳, 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 得良弓十数, 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 识之犹未能�。鎏煜轮�, 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蛹�, 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 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 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微不存形迹, 远避嫌疑, 心虽无私, 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 且曰:“自今宜存形�!!彼蔗缛爰杂谏显怀嘉啪纪逡讼嘤刖〕先羯舷碌嫘渭T蚬松ド形纯芍疾桓曳钰� 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 愿使臣为良臣, 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②, 君臣协心, 俱享尊荣, 所谓良臣。龙逄、比干③, 面折廷争, 身诛国亡, 所谓忠臣。”上悦, 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 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 每见人奏事, 必假以辞色, 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 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 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而自贤, 其臣阿谀顺旨, 君既失国, 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 炀帝既弑, 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 事有得失, 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上, 指唐太宗。②稷、契、皋陶, 舜帝时名臣。③龙逄, 夏桀的臣子;比干, 商纣的臣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B.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C.他日/微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D.他日/微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11.下列对文中 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 古代官署大理寺的简称, 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掌刑狱案件审理。
        B.亲戚, 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有血亲之人, 戚指族外有姻亲之人。
        C.辞色, 言辞和神色。文中指太宗面对大臣奏事时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
        D.弑, 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 属于重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太宗善于自�。庸そ扯粤脊慕馐椭腥鲜兜搅俗约憾粤脊鲜兜牟蛔�, 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
        B.魏徵做事不留痕�!⒃侗芟右�, 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唐太宗对此有些不满意, 派人责令他以后做事要保留证据。
        C.魏徵向太宗提出“愿使臣为良臣, 勿为忠臣”的愿望, 意在劝谏太宗要与大臣同心, 共享尊荣, 避免重蹈桀纣覆辙。
        D.唐太宗为了知道自己的过错, 曾以虞世基逄迎隋炀帝的下场来告诫公卿大臣对待政事要无所保留, 畅所欲言。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朕以弓矢定四方, 识之犹未能�。鎏煜轮�, 其能遍知乎!(4分)
        (2)苟其君愎而自贤, 其臣阿谀顺旨, 君既失国, 臣岂能独全。(4分)
        14.太宗为何对受贿枉法的长孙顺德, 不但不治罪, 反而还当庭赏赐绢帛?请简要说明原因。
        (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 20 分)
        10.(3 分)B(原文标点为:他日, 徵入见, 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 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 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 臣不敢奉诏。”)
        11.(3 分)C(“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错, 应是“温和的言语和态度”)
        12.(3 分)B(“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错。由“徵不存形迹, 远避嫌疑, 心虽无私, 亦有可责”一句可知, 魏徵并没袒护亲戚, 更谈不上隐瞒)
        13.(1)我靠弓箭平定天下, 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更何况天下的事务, 哪能完全知晓。(4分。“定”“尽”“其”各 1 分, 句意通顺 1 分)
        (2)假如他的君主刚愎自用, 认为只有自己才最有才能, 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 顺从旨意, 君主失去了国家以后, 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4 分。“自贤”“既”“ 保全”各 1 分, 句意通顺 1 分)
        14.①太宗念顺德是有功之臣, 不舍得杀他;②以当庭赏赐来羞辱他;③希望他能够悔改, 成为有益于国家的人。(3 分。每点 1 分)
         
         
        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 事情暴露以后, 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国家, 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 何至贪污腐败到此地步呢?”太宗念他是有功之臣, 没有处罚他, 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 罪不可赦, 不加罪于他, 为什么还赐他绢帛呢!”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 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 就会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知道羞耻, 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 杀他又有什么用。”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 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 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 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 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弓’。我追问他原因, 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直, 那么木的纹理就是斜的, 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 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精准。’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也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 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 更何况天下的事务, 哪能完全通晓。”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 并且屡次召见他们, 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和国家政事的得失。
        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徵袒护他的亲戚, 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徵做事没有留下痕迹, 远远避开嫌疑之事, 内心即使没有私心, 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徵, 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保存痕�!!庇幸惶�, 魏徵入朝觐见, 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 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 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 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徵再次跪拜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 愿陛下超然客公众号能使臣成为良臣, 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徵回答说:“稷、契、皋陶, 君臣同心, 共享尊荣, 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逢、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 自己被杀, 国家也灭亡了, 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 赐给魏徵五百匹绢。
        唐太宗神采奕奕, 英伟刚毅, 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 每次有人奏事, 总是尽量和颜悦色, 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 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 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 自以为自己才最有才能, 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 屈从旨意, 君主失去了国家以后, 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奉事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贵, 炀帝被杀, 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你们应以此为戒, 政事如有过失, 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相关文言文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智伯请地于韩康子》《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二)
        《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通鉴纪事本末·仆固怀恩之叛》
        《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通鉴纪事本末·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四)《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二)
        《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三)《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二)
        《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三)《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二)
        《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二)《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通鉴纪事本末·元兴三年, 桓玄之乱》《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平两越》《通鉴纪事本末·豪杰灭秦》
        《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齐》
        《通鉴纪事本末·巫蛊之祸》《通鉴纪事本末·贾后乱政》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三)《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窦建德》
        《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
        《通鉴纪事本末·井陉之战》《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二)
        《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二)
        《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二)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通鉴纪事本末·太宗讨龟兹》
        《通鉴纪事本末·肃宗即位于灵武》《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